历史吴三桂真能打过皇太极不,吴三桂打仗厉害吗?

麦兜
麦兜 2024-03-04 11:31:18

历史对吴三桂的评价褒贬不一,历史上的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说到吴三桂,很多人认为他是明朝的叛徒,如果他在李自成进攻京城时,及时的率兵勤王想必大明江山还会继续存在,如果他没将清军引入中原,也许大明的江山还会由汉人继承,如果他没有投靠清廷也许清朝不会如此的大闹中原。同时还有很多人认为他是汉人的救星,毕竟他当年也曾起兵反清,如果他真的获得了胜利那么清朝就会重新回到关外,也许还有很多个如果……那么历史对吴三桂的评价褒贬不一,历史上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吴三桂(剧照)

首先:深得重任

吴三桂在明朝晚期是一个在关外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骁勇善战,还足智多谋。在27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总兵,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清军

其次:久经战阵

作为关宁铁骑的一员,常年镇守边关,自然练就了一身骑马扛枪、南征北战的好本事。因此他的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心理素质也非常好。要知道和他对战的不是关外的八旗铁骑就是蒙古骑兵。史书上也有对其孝闻九边,勇冠三军的记载。

吴三桂

不过他后来投靠清朝让其身败名裂,虽然获得了王爷的封号,但他再次叛清使其又称为了人人得儿诛之的人物,可以说吴三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他曾镇守辽东,有功,也曾背叛明朝,有过。又曾有恩于清朝,也曾背叛了清朝,这样一个人物真的是一言难尽。

吴三桂兵强马壮,为什么没有打过清朝呢?

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为了收回底下藩王的兵权,开始对各地的藩王进行撤藩,而平西王吴三桂却撤藩一事,持反对意见,为了保住自己的独立王国,吴三桂拥兵自重,开始反抗清廷,起初吴三桂依靠着兵强马壮,一度压着清军打,但是经过数年的相持战,最终吴三桂被清军击败,这个时候就会有人说到:吴三桂兵强马壮,为什么没有打过清朝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吴三桂兵强马壮,为什么没有打过清朝呢?——第一,吴三桂起兵名不正言不顺,他不仅是满清的敌人,也是前明的敌人。

我们都知道吴三桂为了自己的前途,引清兵入关,成为了一个罪人,他现在为了自己的独立王国,又再一次上演这样的闹剧,这样的行径让全天下的汉人嗤之以鼻的,当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的时候,鲜少有前明的将领,官员,老百姓来支持他,失去人心的吴三桂,失败是必然的。

——第二,吴三桂偏角一隅,想用一地之力,击败举国之力,几乎没有胜算。

我们都知道吴三桂地盘在云南和贵州一带,这里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吴三桂在这里起兵造势,后援补给严重不足,无论是兵源,亦或者是钱粮都是比较缺少的,反观满清朝廷举举国之力,有沿海城市赋税的支撑,打持久战或者是攻坚战,后劲比较足,因此能够最终击败吴三桂。

——第三,吴三桂与康熙相比,在岁数上,已经失去了优势,失去了活力,在指挥作战上,已经先输一筹。

两军的统帅,一个年仅六旬,已经步入高龄,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冲劲和活力,而一个正直青春岁月,充满了朝气,双方的战争打到最后,就是在打双方主帅的精气神,而吴三桂后期,根本已经是气力全衰,无法做出正确的指挥预判,年龄上的差距,已经让他失去了年轻时候的战争敏锐度,因此,他输给年轻的康熙,非常正常。

——第四,康熙皇帝大胆启用汉将张勇、王进宝和赵良栋等人,而吴三桂这并人才凋零,能带兵打仗的青年才俊,寥寥无几。

我们都知道吴三桂刚开始起兵的时候,打了满清朝廷一个立足未稳,占得了先机,而这个时候,康熙皇帝审时度势,认定了满清的八旗子弟兵已经失去了入关前的即战力,因此大胆启用了一批汉将,张勇、王进宝和赵良栋等人被大胆启用,而吴三桂这边,没有多少能够带兵打仗的青年才俊,在人才储备上已经输满清朝廷一大截,这也是为何双方在相持战中,吴三桂先败下阵来的原因所在。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却又为何全力抵抗皇太极呢?

吴三桂得授提督职衔,遂返宁远,收集散卒,招募兵勇,重新整训军队。短短两个月,练兵就达上万人。而加上关外其他各镇新练的兵,其可调度的兵力可达二万五千之数。崇祯特意发帑金12万,户部发折色银30万两,再调天津漕米,陆续运至宁远,大力支持他的工作。这样,宁远的局势,又渐渐稳定下来。

新降清廷的祖大寿,为向皇太极表忠,自请以回宁远与城内家属取得联系,赚开城门。松山、锦州既得,皇太极的注意力也已转向宁远,与群臣商议,可以趁祖大寿妻子尚未搬回,总兵吴三桂尚未交替之时,由祖大寿前去劝降吴三桂。可是,祖大寿的人到了宁远,才刚提出要与祖大寿的儿子说个话,就遭到了守城官员的坚拒,派去的人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来了。智取不行,就用强攻。清朝将佐纷纷鼓噪着乘松山大胜之势,电闪雷击,一举拿下宁远。祖可法、张存仁、马国柱、雷兴等一批大明降将的说法是:现在锦州已经拿下,宁远惊骇,山海关溃乱,北京震动,只要兵临城下,宁远必不战自溃。他们的话也不无道理。明军新败,人心惶惶。

而且,宁远原先有锦州及松山诸城作屏障,诸城间援急可相救,现在松山诸城已失,宁远孤城,直接暴露在强大的清骑兵跟前,一旦再实施"围城救援"的必杀之招,宁远危矣。但皇太极自觉松山战后,清兵虽获大胜,但士卒也颇有疲乏,而且,宁远城中多为松山溃逃之兵,乃是惊弓之鸟,可以传檄而定。

所以,他决定弃"硬"用"软",在派遣八旗兵屯驻于宁远西面向吴三桂施加军事压力的同时,进行劝降,对吴三桂说服教育,让他缴械投降。这一策略,得到了明降将张存仁的高度附和。张存仁向皇太极讨好地说:"皇上只要对宁远城中的明朝镇将说明松山、锦州的顺逆之端、生杀之理,吴三桂又算不上什么奇才良将,一定心摇神动!"请求皇太极赶快给宁远吴三桂等人写劝降信,断言"仗我皇上之福,一纸赐书,胜于加兵数万,人心动摇,势如破竹,皇上乘机运策,因时速成。"

皇太极含笑从之,亲自抓笔操刀,给吴三桂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劝降信,以"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中心论点呼吁吴三桂辨清形势,顺应历史潮流,趁早来归。当然,信中没有忘记离间吴三桂和崇祯两人一把,说:"松锦陷没,你坐视不救,罪恶滔天,你明国皇帝岂会有饶恕你的道理!"为了加强说服效果,他还给同守宁远的白广恩和柏副将都写了信,内容基本一样,引诱和招降,要求他们一起"开导吴将军"、"同心协谋,举城归顺"(《清太宗实录》卷六十)。

吴三桂却是置若罔闻,不做任何回应。看着皇太极的信不起作用,明降将张存仁急了。他之前可是断言"仗我皇上之福,一纸赐书,胜于加兵数万,人心动摇,势如破竹,皇上乘机运策,因时速成"的,可从现在的情况看来,那一纸赐书,并不人心动摇,也没势如破竹,而是泥牛沉海,毫无反应。

吴三桂是不是康熙一生中最大的对手

算是吧吴三桂确实挺厉害的而且寿命也很长一直被清朝统治者看重和提防皇太极在吴三桂救父时就十分佩服他多尔衮顺治康熙等人一直提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