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杀光门阀士族,黄巢杀光门阀士族的诗句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门阀士族,是怎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
古代的时候,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最初的时候是士大夫模式开始发展。最开始士族只是一些官僚士大夫集团,此时他们的力量并不强大,甚至是被当时的宦官集团所压制。通过不断的发展,这些士大夫集团逐渐成为了朝中权力的大臣,因此形成了门阀士族。门阀士族形成后,权力不断扩大。
历史上最为有名的门阀士族就是关陇集团,这个集团甚至是可以左右皇帝的人选。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门阀士族最早的时候,成型于秦汉时期,真正的兴盛发展,要到东汉时期。古代的时候,虽然没有科技不发达,但是人们对门阀士族的追求从未减少。
科举制诞生之前,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一直是最厉害的。古代科学技术落后,造成知识被垄断,一小批家族在岁月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世代冠冕、地方豪强、文坛领袖等多方位大家族,在这一时期,世家是士族阶层的核心,与外戚、宦官力量相斗争。随着声望的升高,手中权力增长,于是乎就出现了顶级门阀士族。
比如说东汉时的弘农杨氏,以及汝南袁氏。门阀士族往往有几个特征,首先在地方上,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其次有私人武装力量,在朝廷世代为官,后汉书中不到两千石的官职,皆算不上大家族,官职高低可看出一个家族的政治实力。门阀士族,有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经学名声,前两个条件在百姓之中可得到认可,那么经学实力,才是士族阶层所看重的。
家族若出以经学闻名天下的名士,那么必然可以将家族带上一个台阶,这便是社会实力。由此来说,古代的时候,一个家族想要成为门阀士族,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不仅仅是在朝中要有当官的大臣,还要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拥有名望才可以成为门阀士族。说三国著名家族,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此家族在三国乱世中转型失败,两代袁氏子弟不断内讧。
最终的汝南袁氏没落,颍川世家中以荀氏名气最大,又斩杀弘农杨氏出身的杨修,以及清河崔氏崔琰。到这时候,三国时期的门阀士族基本消失,孙权掌管的江东地区,门阀士族如何呢?晚年的孙权,几乎把知名世家收拾了一遍。至于蜀汉,世家几乎是小透明,加上有诸葛亮存在,土著世家存在感很弱。
司马氏掌权,又有少数民族袭扰中原,致使中原进入四百多年的大分裂,大批世家在乱世中破灭。西晋灭亡太早,导致皇权不振,地方割据势力频出。这种乱世的情况下,门阀士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此说来,这时候的门阀士族没有得到发展。进场末年,琅琊王氏崛起,不过随着王导的去世,琅琊王氏逐渐走向衰落。
虽有衰落之相,但凭借众多田产庄园,以及文学上的成就,琅琊王氏依旧是高门大族,家族荣耀一直延续到南北朝。隋朝建立后,意识到了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过大,开始逐渐消弱门阀士族的影响。杨坚上位后,便杀光关陇集团领头人宇文氏,兔死狗烹的做法,不得不为之颤抖。
杨广对此用力过度,使得世家势力反扑,当年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弘农杨氏反了。武则天上位,与李治联手干掉长孙无忌,一下子解决关陇集团,到了唐代,皇权已得到空前集中。隋朝时期,科举制已经出现,但是没有完全的应用起来,武则天时期,科举制正式启用,为武则天收揽了众多人才。
此时的科举,为寒门子弟开放了仕途之路,但世家多年的积累,寒门出高官基本也很少有,崔卢王郑等家族,依旧是高贵的门第。唐末时期,黄巢起义对门阀士族的杀伤力实在是太大,其后五代十国的乱世中,门阀士族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辉煌。门阀士族从唐末以后,便不复存在,几个乱世让顶级大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黄巢一生杀人无数,称帝之后,却意外除掉了哪类“毒瘤”?
众所周知,宋江被逼上梁山,是因为一首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是压倒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朝廷的角度来看,宋江自然是心生反意,所以才会判他死刑。然而,宋江却是不能和黄巢相提并论的,黄巢之所以如此大名鼎鼎,就是因为他所到之处伏尸百万,血染江河。张辽威震逍遥津,小儿夜半不敢啼哭,而黄巢的大名,则让整个唐朝瑟瑟发抖。
唐朝末年,天下陷入藩政割据的局面,年年燃起战火,百姓民不聊生。不过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黄巢虽然算不上是英雄,但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他也算一枝独秀了。黄巢,公元820年出生于一个贩卖私盐的中产之家,从小不愁吃穿,读书习武。成年之后,黄巢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却连续几次科举不第。到了最后,黄巢索性不参加了,而且他写下了一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后来,朝廷的苛捐杂税日益加重,老百姓越来越承受不了,这时候,另一个私盐贩子王仙芝揭竿而起,起义军在短时间内就发展壮大。黄巢一看,这条路可以行得通,于是就投靠了王仙芝。可是,王仙芝却接受了招安,做了大官,黄巢啥好处也没捞到。因此,黄巢就此与王仙芝分道扬镳,自己带领起义军,与朝廷继续抗争。他一路所向披靡,收编部队,很快就杀到了长安。
公元880年,黄巢到达潼关,尚未经过任何大型战斗,唐军便“喧噪烧营而溃”,长安城危在旦夕。唐僖宗听闻消息之后异常恐慌,君臣相对而泣,束手无策。不久之后,大宦官田令畋挟持僖宗和小部分后宫狼狈出逃,将长安“拱手相让”。
史书记载,黄巢“掠人为粮,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也就是说他“吃人”,按照这么算的话,他一路杀到长安,起码也有800万人死在他手下。可是,为什么说黄巢这一出杀人戏码反而做了好事呢?这就要从门阀士族制度说起了。门阀士族是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两汉时已初露迹象,魏晋时期正式形成发展,并逐渐壮大队伍。
门阀士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往往得到优待,而那些凭借真本事当官的士子,不是选择依附,就是不被看中,逐渐被奚落排挤,一辈子都没什么出息。所以说,门阀士族的存在,是干扰中国600多年发展的一颗大毒瘤。可是到了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局面不断扩大,起兵造反的事件也偶有发生。尤其是侯景之乱,已经给门阀士族造成了一次不小的打击。
可是当黄巢攻入长安之后,门阀士族才真正迎来了末日,《秦妇吟》中写道: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黄巢最痛恨的就是这帮朝廷官员,在公元905年,黄巢手下将领朱全忠将包括裴枢在内的三十余名朝官斩杀于白马驿,投尸黄河。自此,门阀士族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黄巢也在无意间为宋朝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东汉到唐朝,辉煌700年的士族门阀是如何消亡的?
门阀士族,东汉时出现,直到唐朝灭亡一共700年的历史,门阀是从灭亡的原因,就是在隋唐时举行的科举制度。门阀士族其实就是皇族与贵族的统治模式,科举制度实行后便开始成为皇权,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形成的官僚统治模式。因此,到了唐朝时期,两种模式进行替换,这也正是门阀士族跟随唐朝一起灭亡的原因。
士族门阀的兴起
门阀其实指的就是门第,是人家是出身家世的功绩和阅历,是世家大族世代为官的高门望族组合起来,拥有权力的世家们。门阀士族出始于东汉时期,在魏晋曹操掌控时最为盛行。门阀家族盛行的原因是曹魏时期实施的九品中正制。由于九品中正制选拔的官员只看家世出身,因此便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统治局面,直接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又通过相互联姻,相互扶持。
从汉末到南北朝时期皇族都十分重视扶持世家,尤其是当时在范阳的卢氏、清河崔氏、颍阳郑氏 、太原王氏这四大家族。到了南北朝后期少数民族统治中原,才导致门阀士族有所没落,但是在隋唐时期,由于地域的划分世家大族又重新兴起,形成四大家族。于是,当时形成了所谓的五姓七宗。
科举制的完善加快世族门阀的消亡
唐朝时期世家大族竟然连皇族李氏都看不上,唐宪宗曾经想在世家大族中选择一个女婿,为女儿招驸马,但是却没有一个世家大族愿意娶公主为妻只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施加大族势力越发。强大地位逐渐增高,唐李世民深深地意识到氏族对于皇权的威胁,为了打破士族的垄断。唐朝逐步完善科举制度,从寒门学子中选取官员逐步代替士族子弟。科举制度的完善正是导致门阀士族逐渐走向文官体制的一个过渡,这也正是门阀士族们没落的原因之一。
黄巢消灭了“门阀士族”,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黄巢起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很喜欢黄巢的这首《不第后赋菊》,这落第秀才由于社会不公,对统治阶级、对士族杀气腾天。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使他成为这次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今天我们不说别的,只说黄巢杀光门阀士族,对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我认为:有利有弊,利大于弊!
先来说二个例子:
一、隋朝杨广拚死要远征朝鲜,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要削弱甚至杀光士族,他深切的认识到了士族的危害 ,因此,就是赔上自己的性命、自己的江山也要去三征朝鲜。
二、作为士族的孔丘家族,为了家族利益,无国家、无民族、无骨气、无忠义,几千年来屹立不倒。
(南北朝士族的幸福生活)
士族作为士族,代表的是家族利益。它具有以下特点:
1、和皇权、政权对立,维护家族利益,使政令不达,施政艰难。无法进行中央集权。
2、圈田霸地,作奸犯科,鱼肉百姓,致使民不聊生。
3、他们占有绝对的社会资源,生活腐败, 大多骄侈淫逸。
4、士族占有并垄断文化资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无法实行科举从下层选择人才。阶层分明
但是由于黄巢杀光士族,中产阶层突然消亡,在后来的外族入侵中,缺少了中坚力量而生灵涂炭,就是当时付出的代价。
结论:黄巢杀光门阀士族,对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当时产生了一定阵痛!
残暴无比黄巢在历史上做过什么为数不多的好事?
“天街踏尽公卿骨,府库烧为锦绣灰。甲第朱门无一半,乱世往后不如鸡。将相宁有天生种,数代之前皆布衣。壮士当举大名尔,一喝当惊万世皇。”这是唐朝韦庄代表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中的几句话,该诗字数达到1666个。
韦庄借一个在战乱之中沦落黄巢起义军中的妇女(秦妇)之口,描写了起义军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城池被围绝粮的情形。这首诗一方面描述了唐军抵御农民军的不力,另一方面也揭露了黄巢的暴行。
如今提到黄巢,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残暴无比,是超级杀人狂、吃人恶魔。起义军进入长安城后,为解决军粮问题,竟然把无辜老百姓当作军中口粮,“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当黄巢再次坐上皇位时,在长安城又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行为,经过这次大屠杀,长安城内的男性几乎被诛杀殆尽,长安城血流成河,“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
黄巢残暴已成为事实,但黄巢却做了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铲除了一个毒瘤,消灭了门阀士族。门阀士族以门第为标准,是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特权阶层。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门阀士族都有了崇高地位。
门阀士族垄断仕途,控制国家中枢,兼并土地等,一切都处于特权地位。门阀士族始于东汉末年,最大的特点就是逐渐把持朝政面,尤其是“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的盛行,更加剧了门阀士族的发展。
到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来到了鼎盛时期,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隋唐时,虽然科举制的出现对门阀士族的打击力度很大,可到了唐末门阀士族的势力依旧很大,依然不可小觑。
门阀士族忠于家族利益远远忠于国家利益,连皇帝拿他们也无可奈何,更别说天下老百姓。比如隋文帝杨坚之所以不到一年时间,就彻底摧毁了北周宇文氏皇族的反击,建立隋朝,最大原因是杨坚本身就是西魏和北周政权真正主人,关陇集团的最重要代表。
如果是没有黄巢对门阀士族致命一击,很可能就不会有后来两宋灿烂的文化,更不会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现象出现。所以说,残暴的黄巢并非一无是处,摧垮延续七百年的门阀士族,就是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