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议是忠臣还是反贼,杨议有没有老婆
正史中的魏延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里写的是魏延企图夺取军权而被被马岱所杀,但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正史,里面有很多不实的情节。
那么正史《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记载的魏延是如何死的呢,原文如下: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意思就是说,魏延与他的儿子,手下等几人逃亡汉中,杨仪遣马岱追杀,马岱追上后杀掉魏延,并砍下脑袋交给杨仪,杨仪将魏延的脑袋踩在脚下说:“庸奴,看你还能不能做恶!”之后夷了魏延三族。
那么魏延为何要跑,为何又被杨仪所杀,诸葛亮死前又是否真的留下剿灭魏延的计策呢?其实这些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里都能找到答案。
诸葛亮临死前确实做出了撤军的决定,但绝对没有授予杨仪,姜维等人剿杀魏延的计策,原文是这么说的: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大意就是,诸葛亮定下撤军计划,由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那就不管他了,其余人自行撤退,改为姜维断后。
那么根据后来魏延的表现来看,诸葛亮是非常了解魏延性格的,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下令斩杀魏延,这就说明,诸葛亮断定魏延也许会闹情绪但绝对不会反,当时蜀国人才稀缺,魏延智勇双全,是蜀国非常重要的大将,诸葛亮怎会临死前决定断掉蜀国一臂呢?
但是,“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为何要这样说呢?他真的决定不管魏延了吗?大军走了,独自留下魏延,他不怕魏延投降曹魏吗?其实前面说过了,诸葛亮了解魏延,他断定魏延不会反,如果大军撤退,魏延抗议无效,那么他魏延即便心中有万般不愿意最终也会跟着大部队走,事实上,魏延也确实这么做了。
虽然魏延也撤退了,但他很不满断后,至于原因,他是这么说的“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满诸葛亮的决定,而是不满杨仪,那么不满杨仪之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魏延率领部下先行南归还烧掉了杨仪等人的退路,说实话,这就有点过分了,你如此行径怎会不引来杨仪等人的怨恨?不贻人口实呢?不仅如此,他还“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到了这里魏延和杨仪已经刀兵相见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经升级为仇恨。
之后两人就纷纷上书互相指责对方谋反,此时的后主刘禅年纪尚轻根本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只能问身边的人,结果就是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大家都担保杨仪是忠臣,魏延是反臣,就这样魏延失去了朝廷的信任,手下也便作鸟兽散,魏延自知败局已定,只能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跑去汉中。
那么,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以及魏延的表现来看,不难看出,自始至终,魏延都未曾真正想过谋反,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只针对一个人,就是杨仪。
所以我们就要分析魏延为何对杨仪不满呢?其实《蜀书》里也有过解释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极善养兵,用兵,且勇猛过人,但性子也很孤傲,所以手下的人都不愿与他争执,纷纷对他敬而远之,只有杨仪从来不会宽让他,这令他很生气,所以两人的关系势同水火。
后来诸葛亮死后,他又愤愤不平的说“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这说明了魏延是非常瞧不起杨仪的。
与杨仪的关系不好,又要受制于杨仪,这对性情孤傲,目中无人的魏延来说根本忍受不了,甚至视为奇耻大辱,所以他才会处处与杨仪过不去,而杨仪虽然是文官,但也不是好惹的,逮着机会就杀了魏延,还夷其三族,所以说,文化人生气起来也很严重。
还是要引以为戒,避免历史重演啊!
资治通鉴|魏延实无反意,杨仪有不忠心
初,汉 【蜀汉】 前军师 魏延 ,勇猛过人,善养士卒。每随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老想强出头】 ,诸葛亮制而不许。 魏延常谓诸葛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杨仪 为人干敏,诸葛亮每出军,杨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杨仪。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魏延,魏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诸葛亮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废也。
费祎使吴,吴主孙权醉,问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鸣犬之益于是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 【杨仪、魏延是像牧童一样的小人,虽然曾经以鸡鸣狗吠的本事有益于时务,但是既已任用他俩,情势不能轻视】 。 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诸君愦愦,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费祎对曰:“杨仪、魏延之不协,起于私忿耳,而无黥、韩【黥布、韩信】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函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
诸葛亮出祁山,病困,与杨仪及司马费祎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若魏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诸葛亮卒,杨仪秘不发丧,令往揣魏延意指。魏延曰:“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 吾当自率诸军击贼 ; 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之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自与共作行留部分,令手书与已连名,告下诸将。费祎绐魏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奔马而去。魏延寻悔之,已不及矣。
魏延遣从觇 【窥探】 杨仪等,欲按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魏延大怒,搀杨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魏延、杨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汉主 【刘禅】 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咸保杨仪而疑魏延。杨仪等令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魏延后。魏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杨仪等,杨仪等令将军何平于前御魏延。何平叱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在寒,汝辈何敢乃尔!”魏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皆散。 魏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杨仪遣将马岱追斩之,遂夷延三族。 蒋琬率宿卫诸营北行赴难,行数十里,魏延死问至,乃还。 始,魏延欲杀杨仪等,冀时论以己代诸葛辅政,故不降魏而南还击杨仪,实无反意也。
汉杨仪既杀魏延,自以为有大功,宜代诸葛亮秉政; 而诸葛亮平生密指,以 杨仪狷狭 ,意在蒋琬。杨仪至成都,拜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初,杨仪事昭烈帝为尚书,蒋琬时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 自谓年宦先蒋琬,才能逾之 ,于是 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 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 。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杨仪对费祎恨望,前后云云 【前前后后经过如此这般说了一遍】 。又语费祎曰:“ 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祎密表其言。汉主废杨仪为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杨仪,杨仪自杀。
杨仪和魏延,谁是真反贼
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西蜀的李严和杨仪是不是奸臣?
都不是 李严只是污蔑孔明 后被贬值 并没有很大的过错 ~ 至于杨仪不仅不是奸臣/而是忠臣 一直效劳于孔明 同时也是孔明的学者 了解三国的 你懂得/
魏延是忠臣还是反贼
魏延是蜀汉的一名忠臣,并不是反贼。
魏延之所以被当成了反贼,是因为与杨仪之间的矛盾被激化,杨仪不愿意看到魏延一个人做大,所以偷偷的告诉刘禅魏延叛变了。这才使刘禅听信小人的谗言,下达命令将魏延进行斩杀,其实杨仪才是奸臣,魏延是不折不扣的忠臣,对蜀汉很忠心的。
一、魏延介绍
魏延(不详-234年),字文长,东汉末年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位列刘备手下猛将实力排名第六位。211年,刘备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时,魏延开始跟随刘备,与黄忠等统军平定广汉郡后升为牙门将军;219年,刘备攻下汉中时,魏延因功被封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镇守汉中十余年。
220年刘备即位后,魏延被封为镇北将军;228年,魏延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此战中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因功拜凉州刺史,封都亭侯,之后又在阳溪大破费瑶和郭淮;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此战中魏延和高翔、吴班等一同于卤城之战大破司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战果;234年,魏延因被怀疑谋反而被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二、魏延的重要性
汉中是蜀地的门户,汉中不失,蜀地无恙,如果汉中丢了,那蜀地就有危险了;而魏延镇守汉中八年,虽然曹魏屡屡来犯,但魏延守汉中的策略实在太高了,充分利用地利优势,让曹魏每每出兵都是无功而返;后来王平沿用魏延定下的防守策略,使得汉中之地仍然是固若金汤。后来姜维改变了汉中之地的防御政策,结果一个月后,汉中就易主了。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继续重用魏延,而魏延也是屡立战功,很得诸葛亮的喜爱;魏延还曾献过从子午谷出奇兵的计策,但诸葛亮生性谨慎,没有采纳。不过虽然魏延勇武有谋略,但也并非没有缺点,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性格高傲、性情极恶,这种性格非常容易得罪人,也为后面被杨仪陷害拍下伏笔。
三、魏延是怎么死的
说到魏延,那么就要先说一下诸葛亮。诸葛亮一直有一个雄图伟略,但是直到诸葛亮生命的最后一刻,诸葛亮都没有击退魏军。而魏延为了想完成诸葛亮的遗愿,始终率领大军攻打司马懿。然而诸葛亮死之后,杨仪谎报诸葛亮的遗令,让魏延慢慢撤退,不要再攻打司马懿。
虽然魏延心里有疑惑,但始终没有听从杨仪的命令。随后费掉一顿劝说,魏延才同意撤兵。魏延一直对蜀国忠心耿耿,诸葛亮离世后,魏延就是军中级别最高的人,但魏延和杨仪的关系一直不和。杨仪担心魏延接管兵权之后,会对自己不利,故而假传命令,诬陷魏延谋反,才使魏延最后被残害。
杨仪是军中参车负责军内文书的整理,是个小官。诸葛亮死后,魏延坚持北伐是想充分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以报先主刘备知遇之恩,所以我们说魏延是个大大的忠臣。杨仪素与魏延不合,故编造遗言奸杀魏延。后主刘禅看出扬仪不忠借故将贬出京城,并责令杀,谢天下,说明刘禅心里还是明白的,只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己。魏延一死为曹魏铲除了一个真正的心腹大患,蜀汉的灭亡也就只剩下时间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魏延是蜀国的忠臣,最后是怎么被扣上反贼的帽子的?
人。
其实,魏延被罗贯中冤枉了,魏延的一生,战功赫赫,对蜀汉政权赤胆忠心,最后却死于蜀汉政权的权力斗争,令人扼腕。
1.魏延忠勇的一生
魏延是义阳人(今河南信阳),刘备入蜀时,魏延带领部曲跟随,为刘备夺取四川立下汗马功劳。
当时刘备仅有荆州,正在谋划夺取益州,他将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都留在荆州镇守大本营。自己带着庞统、黄忠和魏延攻取益州。在此过程中,魏延“数有战功”,因功被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24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迁都成都,临行前他要任命一名大将镇守汉中。
汉中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当时人们都认为张飞是最佳人选。
刘备力排众议,起用魏延为汉中太守。刘备问魏延就任汉中太守后有何防守良策,魏延回答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事实证明魏延并非吹牛皮,他镇守汉中八年,制定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的策略,有效地防御曹军的入侵。
建熙七年(242年),当时汉中守将王平采用魏延的策略,以三万人马抵御了魏军十万大军的进攻。
后来姜维守汉中,改变了魏延的策略,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守军驻扎在汉、乐两城,结果钟会伐蜀仅用了半个月就拿下汉中。两相比较,可以看出魏延的策略更为高明。
刘备还是比较有识人之明的,魏延在他手下如鱼得水,逐渐成长为蜀国重要的将领。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辅佐刘禅,为了光复汉室,诸葛亮六次北伐。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进行第一次北伐,当时蜀汉名将凋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已经去世,赵云也已经老迈,魏延作为蜀国重要将领跟随诸葛亮出征。
由于魏国镇守长安的是平庸之辈夏侯,魏延向诸葛亮献计,愿带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出其不意突袭长安,然后与诸葛亮的大军会合,这样可以轻松取得咸阳以西的大片领土。可惜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而拒绝。
对于魏延的这条奇袭子午谷的计策,有人觉得这个计策根本行不通。
比如当年明月就以高迎祥采用魏延的这条计策,准备奇袭西安,却被孙传庭设伏击败,高迎祥兵败被杀来否定魏延的计策的可行性。
其实考察这条计策是否可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敌将的指挥水平。
比如李存勖也曾经玩过两次千里奔袭汴梁。第一次他的对手是后梁名将贺瑰,贺瑰很快探明李存勖的战术意图,于是他带军在胡柳陂截击李存勖,最终李存勖惨胜,无力再战,只好撤军。
第二次李存勖的对手是段凝,此人只会溜须拍马,靠着贿赂皇帝的亲信爬到招讨使的职位。
李存勖在与段凝相持时,后梁大将梁延孝向李存勖投降,并且透露汴梁此刻防守空虚,建议李存勖千里奔袭汴梁。
李存勖采纳了梁延孝的建议,亲率大军,千里偷袭汴梁,一举灭掉后梁,在李存勖攻入汴梁五天后,段凝的大军还在回援汴梁的路上!
诸葛亮一出祁山,当时魏国的统领是平庸无能的夏侯,所以魏延的奇袭子午谷的建议,当时是可行的,可惜诸葛亮不敢采用。
由于魏延冒险的军事思想不符合持重的诸葛亮的胃口,因此在蜀国的六次北伐中,尽管魏延多次要求自领一军,都被诸葛亮拒绝了。只有在四出祁山时,魏延才有机会独自率领偏师,西入羌中,击败了魏国名将郭淮,可惜这是六出祁山魏延仅有的一次闪光,其他时候他都受到了诸葛亮的压制而无法充分发挥才能。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到了秋季,“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领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魏延得知这个安排后,果然拒绝撤军。杨仪等人商议后,决定按照诸葛亮的安排,率大军撤退。
魏延大怒,率领本部人马先撤回蜀地,他沿途烧毁栈道,在南谷口截击杨仪。
杨仪派部将王平出战,王平在交战时对魏延的部下高喊:“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魏延的部下一哄而散,光杆司令魏延尴尬地带着儿子想逃亡汉中,却被杨仪派出的马岱斩杀,并且被诛三族。
魏延的一生,对蜀国忠心耿耿,他至死也没有背叛蜀国的念头,因为他没有北投魏国,而是带兵南下。
对此《三国志》已经给魏延定性:“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只是想带兵杀死杨仪,并没有谋反的意思,即使是杀杨仪失败了,魏延也没有投降魏国的打算,他和儿子想逃往他的老巢汉中,可惜最后被杀。
魏延明明对蜀国忠心耿耿,为何却被冤杀,还被扣上反贼的帽子?
2.蜀国四位重要人物对魏延之死负有重要责任
2.1杨仪直接置魏延于死地
杨仪是直接将魏延置之死地的人,两人都十分有才华,他们一文一武,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这两人都性格清高,目中无人,再加上地位相差不大,为了争权夺利,两人关系形同水火。
《三国志·费祎传》写到:“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魏延在蜀国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他非常自负,以诸葛亮的接班人自居。
杨仪先是作为参军,参加了北伐,后来因功被提拔为长史,杨仪在几次北伐时,“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可以看出,杨仪在蜀国的作用,有些类似萧何,他的筹划调度,为蜀国的北伐出力甚多,因此深得诸葛亮的倚重。
杨仪的资历很深,又富有才华,因此他也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最佳接班人。
对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诸葛亮一直采用“和稀泥”的方法,“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在世时,尚能凭借自身的威望压制住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诸葛亮病逝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达到无法调和的状态,两人都以诸葛亮的接班人自居,不肯位居对手之下。
魏延在听完诸葛亮的临终安排后,非常不满:“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由于撤军是诸葛亮的决定,杨仪执行诸葛亮的遗言,在道义上站了上风,因此他利用魏延在诸葛亮尸骨未寒时就违背丞相的遗愿,让魏延失去了道义的支持,成为光杆司令。
最后杨仪公报私仇,在马岱将魏延斩首后,杨仪踩着魏延的首级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因此,杨仪是害死魏延的直接执行者。
2.2诸葛亮为了让蒋琬顺利接班,成为逼死魏延的主谋
诸葛亮长于政务,在军事上他过于谨慎,魏延的奇袭子午谷的计划被他拒绝后,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之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心目中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他曾经告诉刘禅,蒋琬和费祎是自己最合适的接班人,因为这两人可以秉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
蒋琬和费祎要顺利接班,最大的阻力就是魏延。
《三国志》记载,费祎出使东吴,孙权对他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费祎回蜀后,将孙权的一席话告知诸葛亮。
诸葛亮也深知自己在世时可以压制住魏延,蒋琬和费祎是驾驭不了魏延的。
因此,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撤军会议,特意把地位最高的魏延排除在外。
魏延当时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领汉中太守,南郑侯。他的职位高于杨仪、费祎和姜维。
因为这次会议除了商议撤军,还讨论了如何处置魏延,因此诸葛亮才不让地位最高的魏延参加。
这次会议决定撤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大军不必理会,自行撤退。
诸葛亮这样的安排,已经明显将魏延置于对立面,他深知自己的接班人无法驾驭魏延,因此他利用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安排杨仪作为除掉魏延的急先锋,为蒋琬、费祎的顺利接班扫清障碍。
2.3费祎的推波助澜
费祎作为诸葛亮的第二接班人,在诸葛亮临终前他陪在身边,因此诸葛亮肯定对他交代了处置魏延的方法。
诸葛亮病逝后,费祎被杨仪派往魏延的军营试探魏延的态度,魏延对费祎掏心窝说出自己不愿受杨仪的节制,准备由自己带兵继续抗击魏国。
魏延还邀请费祎和自己联名通知下属,费祎假装同意了,然后他借口回去说服杨仪而离去。
见到杨仪后,费祎出卖了魏延,将魏延的话告知杨仪,于是杨仪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遗言,率大军撤退,将魏延抛下。
费祎的推波助澜,使魏延丧失了理智,最后做出了极端的反应。
2.4蒋琬的火上加油
当魏延和杨仪大打出手时,两人都上书朝廷,指责对方谋反。
刘禅对此无法定夺因此征求蒋琬和董允的意见,两人一致保仪疑延,两人距离前线遥远,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坚定地站在杨仪这边,应该是诸葛亮在病逝前就派人联络蒋琬,告知他除掉魏延的计划。
杨仪杀死魏延后,率大军回国,他自以为功劳大,资历深,是当之无愧的诸葛亮接班人。
谁知道诸葛亮早已秘密安排蒋琬接班,杨仪对此十分不满,于是他向费祎抱怨说后悔当初没率大军降魏。费祎告发了杨仪,于是他被削职为民,之后杨仪仍然愤恨不已,上书诽谤朝廷,被投入大牢后自杀身亡。
3.魏延的性格缺陷
魏延之死,除了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和他的性格密切相关。
魏延的性格“刚粗”、“矜高”,有武将特有的直爽性格,他不仅和多数同事相处不好,就是他的顶头上司诸葛亮也不喜欢他的性格。
前面提到魏延和杨仪起争执时,他居然拔刀相向,如此冲动的性格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对于上司诸葛亮,魏延献计奇袭子午谷被拒绝后,他就抱怨诸葛亮胆怯,估计这也是之后魏延被诸葛亮压制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病逝后,魏延的反应过于偏激,他带兵攻打执行诸葛亮遗命的杨仪,使自己丧失道义的支持,很快就失去士兵的支持。
因此,魏延之死,表面上看起来杨仪是罪魁祸首,其实诸葛亮才是幕后主使,他为了使自己指定的接班人顺利接班,与杨仪、费祎、蒋琬等人共同谋划,将魏延逼死。
对蜀国忠贞不渝的名将魏延,没有死在敌人手中,却死于自己人的屠刀下,最后还被安上反贼之名,其结局令人叹息。
下一篇:最后的獒王,最后的獒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