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太湖事件真相,苏州太湖股份有限公司
无锡太湖蓝藻事件是怎么发生的?
2007年夏天,中国的五湖之一——太湖,发生了严重的蓝藻水污染事件。无锡太湖局部水域在5月29日暴发蓝藻引发无锡城市水危机之后,太湖梅梁湾西部水域,再一次出现蓝藻聚集的现象。
蓝藻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常见的种类有色球藻、念珠藻、地木耳、发藻等。蓝藻无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细胞内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并放出氧气,放氧是蓝藻与光合细菌的主要不同之处。其含有胡萝卜素、叶黄素、大量的藻蓝素及藻红素等,所以多数蓝藻呈蓝绿色,有的呈红色或黄褐色。蓝藻生命力极强,可生活在淡水、海水、潮湿的岩石、土壤,甚至树干上;而且在极热、极冷或非常干燥的气候环境中均能生存。有些蓝藻是名贵食品(如发菜),有的蓝藻死后沉积海底形成藻礁,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固氮蓝藻能提高土壤肥力。蓝藻有时也造成危害,在湖水遭到严重有机污染,氮、磷含量超标呈重富营养化状态下,再遇上适宜的温度(气温在18左右)等条件,蓝藻就可能爆发疯长。蓝藻其实呈绿颜色,大量浮藻覆盖在水面上像一层粘糊糊的“绿油漆”,专家们为它取了个靓丽的名称——蓝藻水华。水华爆发时,水中的溶解氧被蓝藻大量消耗,鱼类等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水体不仅变了颜色,还有臭味。长期如此,湖泊失去了功能,成为死湖。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对鱼类、人畜产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诱因。
无锡水污染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近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出现频发的态势。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显示,自2005年底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
据资料显示,这些年来,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在太湖沿岸聚集。尽管太湖治理一直没有停歇,但治理的速度终究赶不上污染的速度。这些污染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只顾追逐企业自身利益,严重破坏了周边的自然环境。
太湖冤魂事件事件怎么回事1976年太湖冤魂事件经过回忆录?
太湖发生的冤魂事件中,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其实鬼很有可能和人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内,只是人类的器官感受不到这些,就好像我们感觉不到磁场,听不到次声波,看不到红外线。有的人拥有所谓的第六感,其实也许就是超越人类普通器官的另一种感觉。还有人会有遇鬼的现象,可能是某种特殊的场所,突然让人的感官能够感觉到它们,不过,目前的科学无法证实这一点。
事件发生之后,当地的居民惶惶不可终日,成群结伴的到湖边求神拜佛,烧香磕头,少数胆大和不信邪的青年农民,结伴乘船到湖心看热闹,结果听到,声音有男有女,断断续续,还混杂着不同的方言,所说的内容大多不全,喊冤、叫苦、祝伟人万寿无疆、哭爹喊娘……等等都有。
经过地方政府批复之后,乡武装部便调集到几十个民兵,在夜深人静以后,乘船埋伏在平龙山水域,守株待兔。结果到了午夜,湖里又响起了奇怪的声音,但是却看不见人影。乡武装部部长十分无奈,就只能命令民兵用轻重机枪扫射湖中,用手雷轰炸。结果,一切措施都没有什么用,每到半夜依然能听到冤魂鬼叫。
根据当地农户的描述,每当到了半夜三更,平龙山脚下的河流就会传来一种奇怪的声音,当时从事夜晚捕捞的太湖生产大队渔民,全部吓得半死,一律拒绝夜晚乘船到下湖。连续扫射三天后,仍然没有得出任何结论,反而声音越来越大。
急~~!!!!!在线等~~!!!!!太湖“蓝藻”事件的资料
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
各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
30日下午6时左右,记者走访了无锡市城区的大润发、家乐福等几家超市,发现各种瓶装、桶装的纯净水已被抢购一空。超市工作人员介绍,29日上午开始出现市民抢购,到晚上货源就发生紧缺。一些小商店的纯净水也是一瓶难求,少数经营户还趁机提高了价格,原本6元一桶的纯净水被卖到了10元。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不少市民开始大量购买其他品种的饮料,也有不少市民开始排队买面包。他们担心用变质水做饭影响健康。
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
无锡市委、市政府已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通过地方媒体及时向公众披露消息,避免市民过度恐慌,另一方积极研究对策,加大市场成品饮用水供应量,并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尽快使自来水恢复到安全饮用标准。有关方面专家正在赶往无锡研究对策。
据了解,无锡市有关方面正在密切关注水质变化。
专家称太湖藻类水华可能持续近5个月
对于此次太湖大规模蓝藻爆发影响自来水供应问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胡维平称,“蓝藻污染”早在4月份就已经爆发了,他们在本月初就拟定了原因分析及应急治理方案建议,提出提前采取措施,全面控制蓝藻水华。同时,他还担忧按照目前情况,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太湖藻类水华可能持续近5个月。
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
胡维平介绍,去年以来气温偏高,而今年4月份太湖流域降水量明显偏低,进而导致太湖水温达到了25年来最高点,这就为藻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另外,今年1-4月份偏南风风场显著高于往年平均,使得其他湖区的藻类易于向太湖梅梁湾聚集。4月25日起梅梁湖暴发了大规模藻类水华,藻类水华暴发时间比过去提前近1个月。根据江苏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监测,5月2日藻类水华在梅梁湖全湾暴发。
胡维平还担忧,鉴于目前整个太湖全湖平均氮磷含量分别高达4.0和0.13mg/L,藻类已经呈全湖性分布,而且未来几个月太湖水温随气温升高还将持续上升,水位如维持目前现状,太湖藻类水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并持续近4-5个月时间,因此需采取必要措施降低藻类水华的危害。
为此,他建议一方面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减少外源水华蓝藻漂移进入景观湖区;同时,在蓝藻水华堆积的近岸区域,采用相对安全的改性粘土絮凝方法,沉降蓝藻,消除蓝藻在水面堆积、死亡与发臭,改善水质。具体做法为:采用固体浮子式橡胶围油栏,将梅梁湾主要景观湖区与外太湖隔离,减少外来的湖面水华蓝藻漂移进入该湖区,围隔外侧集聚水华蓝藻的去除根据天气预报,风向为南风时围栏关闭,并在围栏外侧的“锅底”聚集蓝藻,以便采用机械方式实施人工去除;在北风时,可以打开围栏,以便景观湖区内已经聚集蓝藻水华可随湖流向外漂移;蓝藻水华堆积的近岸区域,采用改性高岭土进行喷洒,使水面的蓝藻沉降至湖底泥土中;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太湖现有水利工程,控制太湖水体出流,通过望虞河引江通道自引和泵引方式增加入湖水量,将太湖水位由2.93m尽速提升至3.1-3.2米左右等。
太湖蓝藻规模将扩大 无锡政府出招稳定水价
太湖蓝藻集中暴发而导致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无法饮用。专家指出,气温过高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太湖蓝藻蔓延的面积将越来越大,蔓延时间将持续整个夏天。为此,无锡市水利局已制订紧急措施,启动望虞河“引江济太”。无锡物价部门还紧急出台措施稳定水价,哄抬水价者最高可罚三十万元。
市民抢购纯净水
“引江济太”稀释污染水源
据《新闻晨报》报道,之前有消息称:“无锡市自来水公司透露,无锡市政府可能会考虑将无锡外围的大坝炸掉,引入长江水,稀释污染水源。”对此,无锡市自来水公司宣传处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接到这样的通知。”
据悉,无锡市水利局已制订紧急措施,启动望虞河“引江济太”。至5月30日上午8时,常熟枢纽已累计抽引长江水4.418亿立方米,通过望亭立交进入太湖的长江水已累计达1.755亿立方米,有效地补充了太湖水量,缓解太湖水位的降低,也缓解了太湖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通过梅梁湖泵站将梅梁湖的水调往梁溪河,经梁溪河入京杭大运河。这项措施可增加梅梁湖水域水体流动,使得“引江济太”补充的水量向梅梁湖水域流动,以达到改善梅梁湖水域水质的效果。“引江济太”和梅梁湖泵站调水同时实施,使得“江湖联调”成为现实。
蓝藻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站长胡维平多年来一直关注太湖流域的“蓝藻污染”。他介绍,此次太湖“蓝藻污染”早在4月初就初露端倪。受到全球变暖影响,太湖周围气温一直不低,加之今年4月太湖流域降水量明显偏低,进而导致今年太湖水温比往年高,“4月平均水温是19.56,是25年来最高。这就为藻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胡维平说,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
今年太湖“蓝藻污染”暴发的主要区域为梅梁湖。胡维平说,今年1月至4月偏南风较多,使得太湖内其他湖区的藻类易于向梅梁湖集中。之前曾有专家比喻,梅梁湖的一百多平方公里水域像一个水体相对静止的“口袋”,偏南风一吹,便成了整个太湖蓝藻的聚集处。
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的走势,胡维平有些担忧。他说监测数据显示,随着未来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时间将跨越整个夏天。”
哄抬水价最高可罚三十万
由于饮用水紧张,无锡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所幸的是,虽然运输成本加大,无锡正规超市、卖场的纯净水价格都未上涨。无锡市经贸委商贸运行处负责人表示,此次纯净水断档不是因货源紧张引起的,周边地区货源充足,完全能够保障供应,只待运输跟上,断货现象马上改观,因此市民不必抢购、囤积。
物价部门发放政策提醒函另外,5月31日起,质监部门将选取无锡几家产量较大的纯净水生产厂家,进行驻厂检查。对于未实行驻厂检查的纯净水生产厂家,则进行每日巡查。
对于水价问题,无锡市物价部门紧急出台多项措施,稳定市场上的饮用水价格,并向全市所有桶(瓶)装饮用水的生产、销售企业和大型超市发放了八百份政策提醒函,严申八个“不得”的要求。其中包括不得借机哄抬物价;不得蓄意串通,联合提价;不得故意散播涨价信息,诱骗消费者交易等。如果经营者存在不正当价格行为,物价部门可视情况作出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三十万元以下罚款等处罚。
解决方法:
不要用含磷洗衣粉。
减少工厂废水排放量。
目前已开展的工作
在监测方面,可选取与富营养化关系密切的参数,如湖水透明度和水色,水中N、P的浓度,DO、COD、BOD以及藻类种群、生物量或叶绿素a的含量等作为评价指标,制定判别标准,区分不同类型。检测手段,可侧重于检测N、P营养因子;或侧重于检定藻类种群构成与叶绿素等生物学指标;或仅选择透明度及化学性状指标。有条件的,可采用35种以上的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在防治水域富营养化方面,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区还处于管理失控的状态,非要到无水可用的境地,才会引起各方面的充分重视。目前,各级水环境监测部门,已逐步增加了检测水域富营养化的指标,如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早在1980年代,就较为系统地进行了水域中底栖动物监测、浮游动植物监测、菌类监测等方法研究,在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域进行采样和效果比对分析,对不同水域的采样方法、样品保存、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形成了一套适合珠江出海口水域的生物监测方法以及水质评价方法。在进行局部区域的水环境评价以及部分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发挥了作用。但我们的监测评价结果只是作为决策部门参考的资料,并未成为有效的预警报告,有关部门未能对可能发生的水环境事故进行有效的干预,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事故,没有应对措施和处理预案,只好抱着侥幸心理,听天由命,此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已为时晚矣。相信各地水环境保护的同行也有与我们相同的感受。
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对于营养盐指标如总磷,河流与湖、库的限制值有所不同,同样是三类水标准,河道中的标准限制值为0.1mg/l,湖泊中的标准限制值为0.025mg/l,河道中三类水标准限制值是湖泊的三类水标准限制值的四倍。当总磷浓度符合三类水标准的河道水体,流入水库湖泊后,即超过了湖泊的四类水水质标准,与水中超量的总氮共同作用,容易形成水库湖泊的富营养化。太湖环湖有100余条小河流入,以这样的形式向湖区输入氮磷,自然会累积在湖区,形成富营养化。采用引江济太方案,也容易向湖区输入大量的氮和磷。许多引蓄河水的水库湖泊,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防止蓝藻暴发的根本措施
在防治方面,首先应限制湖库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增加,控制集中排入湖库的城镇生活污水排污口、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及湖库流域内其他固定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主要来自农牧地区地表径流(包括农村村落污染)、城镇地表径流、林区地表径流、以及大气降尘、降水等面源排放;以及通过合理养殖和种植,削减湖泊底泥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盐,等等。
在蓝藻未形成危害之前,可采用生物操纵方法治藻,取得较好效果的有武汉东湖和深圳水库,研究人员总结出生物操纵措施,利用鱼类控制富营养化,控制微囊藻水华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各个湖泊暴发蓝藻,超出了利用生物处理的能力,只能采用被动的做法,利用人工捞取的方法收集富藻水,逐次浓缩、脱水后得藻泥。由于蓝藻中富集了大量的氮、磷、钾、有机质及重金属等,在富营养湖泊中水华蓝藻大量暴发时,机械除藻,对控制蓝藻水华污染,有效降低水中的内源氮、磷等污染物负荷,可减少今后再发生类似事件的几率。但以上举措都是众多企业和用户排污,把污染物排放到水体,再由某个部门来治理、修复,实际上就是默认和纵容排污。这种由政府买单处理的被动做法,耗费大量的资金用于治理被污染的水域,收效甚微,并非明智之举。
一些制定了严格保护措施的重点饮用水库,如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等能够在今年避免爆发蓝藻,就是有力的证明。为了控制污染,保护湖泊,当地政府出台了严格的保护条例,限制排污,投资建造污水处理和环保设施,并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县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环保责任状,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进行考核。同时,下游受惠地区采取相应措施支持上游库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省政府给予库区群众更大力度的扶持,促进水库水源环境保护工作发展。
当地政府通过严格的管理,限制网围养殖面积和农业面源污染,不准污染企业上马,严格控制排污,把污染限制在源头,并在上游区域设立生态保护区,建立更大范围的保护屏障。库区人民牺牲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却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那些污染严重的湖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今只好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防止蓝藻暴发的关键还是要靠政府的有效管理,而不是仅靠政府来治理。
太湖“水华”事件
(1)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太湖中N、P含量丰富及光照、温度适宜,导致蓝藻大爆发.
(2)①由图可知,在1995年的水华之后,太湖中鲌鱼的捕获量相对低,说明此时湖中鲌鱼的数量较少.
②由图可知,1995年后,太湖中鲚鱼的数量相对较多.据曲线可以推测,鲌鱼和鲚鱼的关系应该是捕食.鲚鱼数量的变化,最终导致以蓝藻等为食的浮游动物数量减少,这也是导致蓝藻数量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因之一.本题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用一条食物链表示出来为:蓝藻浮游动物鲚鱼鲌鱼.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太湖中N、P含量丰富及光照、温度适宜
(2)①相对低 较少 ②相对较多 捕食 减少 蓝藻浮游动物鲚鱼鲌鱼
太湖污染
中国,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不言而喻,已经产生了很多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恶劣影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正受到愈来愈多的国际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寻求变革的途经。1.太湖水污染——危机爆发 太湖富营养化爆发,湖面漂浮大量蓝藻,蓝藻腐烂导致太湖水缺氧性恶臭,造成水污染,影响居民正常用水。但根据连续5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湖体水质均为劣V类。为什么现在才引起如此的重视呢?因为它已经威胁到无锡市水源地的水质,威胁到无锡市城市供水安全。那么我们是不是该认为只有当环境问题严重到影响城市安全的时候,才能够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什么不能提早重视,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呢?2.原因分析 2.1 外因是催化剂 今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偏低,这样的气温和降水条件非常适合于蓝藻的生长。这是促进此次太湖水污染事件爆发的催化剂,但并不是根本原因。2.2 内因是根本(1)污染物远大于环境容量,三大类污染围攻太湖 太湖水质不断恶化的趋势虽然和近年来异常的高温、少雨天气,以及太湖水位的降低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还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数据显示,淡水中氮含量超过4.60mg/L就是极负营养水,太湖水氮含量最高时超过10mg/L,为藻类生长提供了一个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排入太湖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有三大类,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虽然近年来太湖流域实施达标排放,但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量迅速增加。随着产业转移加快,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转移到了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大量工业污染沿着河网进入太湖,使太湖工业污染控制更加困难。但在环境污染的支撑下,江苏省、无锡市的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江苏GDP突破2.1万亿元。江苏由此成为国内“GDP两万亿元俱乐部”的三省份之一。而化工产业在江苏省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且集中分布于环太湖地区。同时,化工行业也成为江苏省“第一排污大户”。可以看出,我们的经济发展是以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提高环境限制,是不是会影响到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目前我国依靠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欣欣向荣的局面,会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农业污染农业主要是面源污染,而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于大量的农用化学品的投入。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后果是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通过生态沟渠、生态拦截系统的建设,可阻截大部分农田损失的养分,但仍会有一部分养分进入河道,可利用现有河道建设生态型人工湿地或水面人工浮岛技术,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充分吸收和利用农田损失的养分,改善水质。近年来,当人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和精力倾注于城市工业源污染的防治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困扰着广大的农村,那就是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的扩散和转移。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随着国家对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实行强制关停,有些在城市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借助农村一些乡镇招商引资的机会,纷纷从城市迁往农村,让污染冠冕堂皇地“上山下乡”。生活污染生活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偏低。太湖流域属于传统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老式居民皆为沿河,家家都将生活污水直接倒入河流。除此之外分散的生活污染源也越来越成为污染物的主要成因。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在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恰恰缺少必要的管理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2)过渡围网养殖,使太湖面积缩小 过度围网养殖使太湖逐渐趋于沼泽化,由此降低了太湖的水环境容量。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卫星遥测图测算,东太湖面积131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达54平方公里,约占东太湖总面积的41%。据测算,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1.24厘米左右,照此发展,50年后湖底沉积将达3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崔广柏教授指出,除了直接污染太湖,过度围网养殖还严重阻隔、减缓了湖区水流,致使水流不畅,湖泊淤积加剧,大大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功能。(3)滩涂开发利用,滨湖湿地减少,节流污染物能力降低 有记者调查发现,无锡蓝藻暴发的重灾区太湖北部的梅梁湖,湖边大片芦苇丛被推倒,正在修建纳入无锡城市规划的太湖国际度假村大型项目。最近10年太湖沿岸的大树不断被砍伐,换之以成片矮小的茶树林;连绵的湿地被挖掘,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砌成的驳岸,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在国家严格限制占用耕地的背景下,通过开荒、占用滩涂等手段,是扩大城市用地的一种方法。但其实这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自我防护能力,等于让河湖等生态敏感地区剥掉了外衣,直接袒露在污染物的危害之中。3. 深层剖析——为何太湖污染久治不愈,政府缘何不能作为 多年来关于太湖的治理,不绝于耳。曾记得,1999年1月1日零时,太湖流域的“零点行动”以完满成功而收场。当时宣布太湖流域上千家重点排污单位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宣布太湖治污第一阶段的成功将为太湖2000年返清奠定基础,也为今后重点区域和流域的污染治理树立榜样。但是多年来太湖流域的污染企业仍在大肆排放,未能做到达标减排。2006年江苏省提出“三年化工整治”,用“最坚决、最严格、最彻底”的措施,以“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坚持不懈的努力”,用三年时间,彻底整治“小化工”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但当太湖水污染事件发生时,太湖周边地区村民仍称没有小化工厂被关闭。那么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为何太湖久治不愈,政府缘和不能作为?(1)政府的利益导向 政府本应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但由于其本身也是具有自身利益要求的公共主体,因此更多是以上级政府的考量标准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而化工产业等污染类企业为环境污染为代价,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由此能够获得显著的政绩。但环境治理确是需要多年时间才能见效。日本琵琶湖面积是滇池两倍左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污染,政府投入180亿美元,花了25年,才恢复成III类水。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部门的环保执法力度不够,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于是导致与“十五”计划相比,21条主要环太湖河流出入湖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9%,45条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53.3%。(2)区域协作问题,需多家博弈,难以达成合作博弈。 太湖治理涉及多个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造成“多头治水”的体制性问题。太湖流域涉及到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三省一市,各家都只想依靠太湖水来解决问题,但涉及到公共投资、涉及到从自家财政拨款的时候,却没人愿意从自己口袋里掏钱来维护公共利益。除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块状分割外,还存在各部门之间的条状分割。譬如,环保部门主要职责是监督水环境,水利部门负责管理河道,建设部门管理城市污水系统,渔业养殖对水环境有重大影响,但是却属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但是太湖流域属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于是当责任或者问题出现时,在多个部门之间就出现互相推诿,甚至出现扯皮现象。(3)责任主体不清,法律责任难以落实 太湖水污染事件牵扯到多个部门、多家政府,当难以判定责任主体时,法律也派不上用场。有专家分析,水污染治理在法律依据上仍存在现实困境。中国虽然有《水污染防治法》,但这部法律在两个方面非常薄弱,一是对公民提起环境损害诉讼的支持不够,具体表现在对哪里些部门应当成为被诉主体规定不够,二是对相关部门所应承担的环境公害救济责任规定不够。除了环保法之外,1997年修改新刑法,还专门新增“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环湖众多地方及企业日积月累,共同“犯罪”,该法办谁呢?。(4)民众、媒体监督乏力。 在探寻太湖污染治理功败垂成的原因时,民间环保力量缺席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在环境问题如此严重的地区,看不到一个活跃的环保NGO,这种局面令人担忧。是不是没人愿意去承担此类公益服务呢?不是的。据了解,在过去数年间,无锡至少有两人多次向无锡市民政部门申请成立环保NGO而被拒绝,原因是,按照相关法律,一个地方只能有一个同类民间社团,而无锡市此前已经成立了一个环保民间社团。但是据调查,该组织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早已不再活动。在信息披露方面,太湖水污染事件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披漏。这也反映出政府并未让公众在重大环境事务上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完善法律,让公民能对相关管理部门提起环境的公益或私益诉讼,让管理部门和其它部门(如自来水公司)对这种诉讼产生敬畏,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和民众的权利是什么,水污染问题才能在法律的强有力保障变得清澈起来。(5)科学成果的作用 在科学成果方面,关于太湖的研究成果应是硕果累累。在国家最重要的科研投资领域,国家863计划“十五”重大治水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示范工程,对太湖水污染治理成套技术及示范工程和长效管理模式进行探索。该课题下有3个子课题,其中就包括梅梁湖小湾里饮用水源区的水质改善项目。根据项目实施部门的不完全统计,3年多时间里,整个项目共申请专利134项,发表论文434篇,已经鉴定科技成果2项。然而遗憾的是,事实证明,这些成果没能帮助人们解决饮用水源水质问题。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水污染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技术,而是管理、法律、体制等多方面的综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