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为何叫唐三藏,玄奘为何叫唐三藏呢
唐僧为什么叫唐三藏?
因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故又称为唐三藏。
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来自印度、西域的佛典进行汉译的僧侣,常尊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由于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直至天竺,盛名远播,还在天竺的时候,当时连唐朝的皇帝都经由那些来唐的异域僧侣、商人、贵族等口中听说了“唐僧”玄奘的威名,由于此和尚也令大唐声名远播,来往过路之人都尊称为“唐僧”。
由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在唐初影响甚广,不仅在京都长安和洛阳等地,而且逐渐传遍全国,乃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受到了唐朝奉为“国宝”的待遇,往后遂一直流传下来都尊称为“唐僧”。
扩展资料: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玄奘为什么又叫唐三藏
三藏是唐太宗李世民赐给玄奘的雅号。
西游记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牒,用了通行宝印。有钦天监奏曰:“今日是人专吉星,堪宜出行远路。”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奏道:“御弟法师朝门外候旨。”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牒。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银絺的马一匹,送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唐王排驾,与多官同送至关外,只见那洪福寺僧与诸徒将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关外相等。唐王见了,先教收拾行囊马匹,然后着官人执壶酌酒。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唐王驾回。毕竟不知此去何如,且听下回分解。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三藏十二部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记录成为经藏。优波离尊者将佛所规定的戒律,整顿成为律藏。大迦叶尊者将佛弟子读经研律的心得,收集成为论藏。
十二部就是经典的体裁,分为十二部。有偈云:“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1、长行:就是经文一行一行的长文。
2、重颂: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方式重新说一遍。
3、孤起:单孤的偈颂,与前后经文没有关系。
4、譬喻:用比方来说明经文的义理。
5、因缘:叙述某种事发生的因缘。
6、自说:平时有人请法,佛才说法,唯独阿弥陀经,无人请法,而佛自说。
7、本生:佛说过去弘法利生的经历。
8、本事:菩萨罗汉在因地所行的事迹。
9、未曾有:从来没有见过的神通变化。
10、方广:就是方正广大的经,有圆融无碍的境界。
11、论议:佛弟子研究经律的报告,或者佛与弟子讨论的记录。
12、授记:佛给菩萨授记,何时成佛、在何净土等等的预言。
大藏经
又作一切经、一代藏经、大藏、藏经、三藏圣教。指包含三藏等之诸藏圣典。亦即以经、律、论三藏为中心之佛教典籍之总集。‘大藏经’一词,不见于印度或我国最早期之记载,于我国南北朝时代仅有‘一切众藏经典’、‘一切经藏’等称呼,直至隋唐之后,始有‘大藏经’之称,当时系指由朝廷敕命(钦定)纂集之一切经。
早期之佛教经典,有九部经或十二部经之分类,此外,类编佛所说之四阿含、五部,而称为经藏;纂辑有关诸弟子之戒仪等,称为律藏;诸论师之撰述则称论藏。
原始佛典如阿含及诸律等,皆以口诵相传,经过结集、订正、确认后,成为圣典之权威,方以文字记录下来。大乘经典则反之,多以书写方式流通,如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一载用笔墨陀罗叶,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载用纸墨,持心梵天所问经卷四、宝女所问经卷四、普曜经卷八叹佛品等载用竹帛;亦有于壁上书写经文者。
此外,正法念处经卷四十、卷四十六、大般涅盘经卷十四、梵网经卷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等,亦举出叶纸、桦皮、贝叶、纸、素白叠等名称。
大藏经之原典,原本有梵语、巴利语二种,梵语原典今已残缺不全,巴利语藏经及译自梵语之汉译、西藏译、自西藏译本转译之蒙古语译、满洲语译、西夏语译等大藏经,大体上仍完整地留存至今。
现今流传之佛典,从语文上可分为:巴利文、梵文、藏文、汉文、日文、蒙古文、满文、西夏文、西洋文等数种;前二种为原始型佛典,后面数种则由前二种转译者。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唐僧玄奘为什么叫“唐三藏?
佛经是佛教经典的简称,主要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法教义。在释迦牟尼入涅??后,他的弟子为了不让他的佛法失传,于是召集僧众举行聚会,这些僧众依靠自己对释迦牟尼言教的回忆,将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由此形成文字版的佛经。这个其实跟《论语》是十分相似的。
按照佛经内容分类,佛经可以分为经、律、论,合称为三藏。经是指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被认为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不过现存的佛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后人根据佛教的基本思想所编写的。律是指佛教僧团的行为准则及道德规范。论是指佛弟子对经、律的解释,最初论藏只是对佛教一些特定名词的解释,后逐渐成为佛教各个派别对经、律的解释,并形成了深奥的佛教思辨衡学。
按照佛教派别分类,佛经可以分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
按照佛经文字语言来分,可以分为汉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日文大藏经、巴利文大藏经等。
《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全集。起初称为一切经,后来定名为大藏经,又称藏(zang)经。因为大藏经的内容主要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所以又称为三藏经。目前,佛教大藏经中有三大系统,分别是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巴利文大藏经。其中汉文大藏经和藏文大藏经都是诞生于中国,这也是中国佛教对世界佛教的巨大贡献。
在佛经的诸多分类中,按照佛教典籍的内容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最常用的分类,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分类方法。
正因为三藏包含了佛教的一切典籍,所以我们也称那些精通经、律、论的高僧为三藏法师。高僧玄奘法师是唐朝三藏法师的代表人物,更因《西游记》一书的流行,是的“唐僧”“唐三藏”成了对玄奘法师特有的称谓。除了我们熟知的唐三藏玄奘法师外,中国佛教史上还有许多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著名译经家鸠摩罗什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