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时德军钢盔为什么有尖角,一战德国钢盔为什么有尖尖

麦兜
麦兜 2024-04-13 14:42:02

为什么古代的武将头盔上都带有枪尖呢,这个有什么用?

了解过古代战争的人们一定对将士们身上穿的铠甲感到十分好奇,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将士头盔上的一个小物件。细心的人们一定会发现,古代士兵们圆顶头盔一定不是光秃秃的,而是有不少花纹、装饰,以及长得像“避雷针”一样“盔枪”。

没错,盔枪就是将士们头盔顶上那个枪尖的专称。这盔枪最初是并不存在的,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盔枪就从无到有,而且还越来越长,长得越来越“胡里花哨”。这就不得不提到盔枪的第一个作用了——装饰。

将士们给自己的头顶上来些点缀当然是最次要的,也是最后才演化出来的作用。仪仗队就善于将盔枪装饰得相当华丽,远远看上去,大家都知道是皇帝出行,纷纷避让。就算是现代战争中很多国家还在头盔上表留了盔枪,比如一战时德军曾经使用的“Pickelhaube头盔”还曾引领过一段时间的军帽潮流。

当然盔枪之所以会诞生出来可不是为了玩得,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作为备用武器来拼杀。《三国演义》中太史慈就曾和小霸王孙策大战上百回合,两人站到最后开始肉搏,就连战袍都撕得粉碎了。

于是孙策夺下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刺向太史慈,太史慈在情急之下也夺下了孙策头上的头盔,一边格挡,一边刺杀孙策。西方画家赫伯特在游历明朝的时候也曾明确记载,明朝将士的头盔上有一个钢铁箭头,用来刺杀敌人。

盔枪的第三大作用就是方便识别。古时候打仗混战一片,为了防止误伤友军,人们就在头盔上加了红缨等不同颜色装饰物。而且不同等级的将士盔枪的样式也不一样,比如将军的盔枪就尤其显眼。

这一来是为了士兵们在打仗时看准自家老大的位置,及时接收命令,也是为了有效地统帅军队。但倘若遇到关羽这种能在万军中取下敌军将领首级的武神,这盔枪就显得相当“碍事”了。不过这种情况也是相当罕见,遇上了只能说过于不幸。

盔枪的第四个作用便是辨别将士们的状态。如果盔枪上的红缨等物晃得厉害,那就说明将士正在激烈奋战之中;倘若停止或起伏不大,那就说明战士们已经疲倦,应该及时作出战略调整。

接下来的这个作用估计大家都能猜得到,那就是有效地减轻头部伤害。圆顶的钢铁盔甲已经能够很好地保护头部,那么盔枪就是“锦上添花”了。它能够有效地起到缓冲作用,改变击打之物的重心,让敌人难以对头部下手。

盔枪最后一个作用是一个“隐藏功能”——当餐具的支架。这还是将士们在情急之下才发现的作用,古人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偶尔会有吃不饱饭的时候,于是就只好自己就地架火烧水解决问题,此时盔枪就可以插在地上当作支架了。

“陕西的八大怪”之一的“锅盔”就是唐朝的一名士兵在没能抢到熟食的情况下,只能将生面团放到头盔里架到火上去烤而形成的。其他的将士们纷纷效仿,于是“锅盔”就这么流传了下来,成为了美食,名字也是原汁原味。盔枪的这个隐藏功能也就此开启,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来源于生活,也适用于生活。

看图,两名一战时的德军步兵,为什么头盔是不一样的?搞不懂耶?????????????

第一张图片的头盔是M1915型,这是最后一种尖顶头盔(从普鲁士时代,德国的头盔是有尖顶的),这种头盔罩着盔布,上面一般还写有数字,代表他所在的团,但是这张照片看不清楚。

附图,原来华丽的M1895型,金属光泽,但不适合战场:

第二张是M1916/1918型,这是一战后期的主要型号,特点是形状如“煤斗”,两边还有“角”,这是透气孔,也兼用做加装附加装甲板的支点 ,见图:

该型号防护性能良好,1916年后很快替代了原来的尖顶M1915

而它在一战结束后作为剩余物资一直使用,直到二战

请问一战时德军的帽子上为什么顶个尖尖?

您好,有尖的帽子,是步兵,圆球的是炮兵

以下摘自网络:

一战德军头盔介绍及其精选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时,德国士兵佩带的是皮革制成并带金属装饰的尖顶头盔,这种头盔最初是在1842年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设计,又叫做“尖顶帽”(Pickelhaube)。头盔设计上的缺点几乎是立即就浮现出来,但是威廉国王还是给他的创作加上了许多毫无用处的附件。那时的头盔比一战时使用的还要夸张得多,金光闪闪,十分华丽。1856年,国王被诊断患有精神病,国家的一切事物都由他的弟弟威廉代理。1861年威廉国王去世,他的弟弟顺利成章地成为新的国王,封号为威廉一世国王。相对19世纪当时的标准而言,M1842型头盔都是非常可笑的,在军队中非常不受欢迎,其高高的顶部被士兵们嬉笑可以把他们的所有杂务都放进去。1856年开始将这种头盔高度降低并一直进行其他的简化改进至1895年,之后就保持了改进后的外观一直使用到1914年。

1871年1月8日,德意志帝国在普法战争结束后成立,威廉一世国王变成威廉一世皇帝。德国陆军在1914年之前都几乎没有建立什么军事装备的标准,但是陆军尖顶头盔却是个例外。头盔有三个主要的皮革部分:一个基本帽壳,一个前帽舌,以及一个后帽兜三个部分用线缝合。帽壳是把一块皮革用蒸汽在一个大摸具上压制成形。成形后先使用数道黑漆上色,最后是用一层亮光漆使其发亮。头盔前部覆盖着的是一大张镀金的黄铜钢盔板,我们姑且把他称做尖顶盔的“盔徽”,上面的图案有的是狮子有的是鹰,也象征着来自不同德国地区的部队。近卫团、训练营单位和巴伐利亚先遣兵是用镀银的盔徽,每一个德意志帝国内的王国、公国、伯爵管辖区和自由城市都有不同的盔徽式样。

尖顶头盔在战斗中对佩带者的保护作用微乎其微,装饰性远远强于实用性。这种头盔的侧面是一个倒V字型,能祈祷保护下巴皮带的作用。同样与战前的式样比起来他的外形也变得更浑圆了些。整个盔体使用了皮革、黄铜、银和灰金属做成不同配件装饰而成。

大多数的盔体使用的材料是皮革,但也有些用的是金属。比如胸甲骑兵(Cuirassier)头盔就是金属制品。一战后期由于皮革短缺德军还是采用了毛毡制的步兵战时代用头盔,这种头盔除了是用毛毡制成之外,保留了以往皮革制头盔山的一切装饰物,但是很快就被新型的M16钢盔所替代。尖顶头盔通常还回另外有一个布制的盔罩,所以在平时不戴的时候和作战时保护头盔不被磨损。

一战中德军钢盔为何有的有尖顶而有的没有

这就是早期型和后期型的区别

早期还是沿用普鲁士风格,有尖头而且内嵌皮革

后期,发现这个没什么实际作用,而且加工费时费力,索性取消

一战期间德国军队装备为何变化如此大?

德军在战争初期装备的带有尖顶的“普鲁士盔”并不是真正的钢盔,除后期产品外,大多是皮革制造的,有的外包毛毡,仅有遮风挡雨的作用,而无防弹功能,后期大量采用的也不是M35,而是m16、m17、m18这几种头盔。因为堑壕战为了防止破边击中头部带来的伤亡,所以一般要用钢盔进行防护,而带尖顶的在制作工艺上比较复杂,所以就逐渐淘汰了。

德军一战就有这种头盔了?

是有,但是上面的迷彩不太正确……

德军于影视作品中,在一战时期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尖顶盔(Pickelhaube)’,正式名称为普鲁士军盔,但这种装饰远胜于实战用途的头盔仅仅是皮革加少量金属(如铜皮、铸模铅锡)制作完成的,只是由于其外形华美,甚至影响到了英俄在内的多个国家。

然而由于一战开始(1914年8月—1918年11月),皮革制作的尖顶盔根本无法防御伤害的真相被血淋淋的摆在各国军队高层之中。当时的法国,配发的就是那个如今法警都还带着的凯皮帽(Kepi cap)……因此,英国人改用了布洛迪式钢盔(Brodie helmet),后也曾一度成为加、澳等殖民地国家军/警的标准。而法国人则装备了著名的阿德里安头盔(M15 Adrian helmet),由于其防撞击能力相对杰出,所以此后逐渐演变为消防员帽……

德国自然不肯落于人后,自1916年开始,陆续推出了M16/17/18头盔,并且极为狂热的建立了准军事主义组织‘钢盔党(Stahlhelm)’,这有点类似于美国的长枪协会……辨认德军一战头盔的最好方法,就是看头盔侧面的圆孔,如图:

至于迷彩颜色,印象中关于头盔部分的迷彩并未大量出现在一战任何一个国家,也远比今日迷彩更看似可笑,如图,这是目前被保留在法国军事博物馆的一顶具有迷彩效果的M16钢盔:

不过看截图,这应该是电影《空战英豪》(Flyboys),鉴于它是一部战争剧情影片,且对喜剧效果需求不似《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那样强烈,所以我觉得这种迷彩还是较为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