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为什么恨寇准,刘娥杀寇准
身为宰相的寇准,为什么斗不过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反倒罢相被逐出京城?
寇准可以说是北宋一朝有数的贤名宰相之一,以刚直不阿、犯颜直谏著称,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说过:“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寇准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1004年澶渊之战,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以宋真宗赵恒为首的一批人惊慌失措,甚至于主张迁都南方的时候,寇准力主抗敌,挽救了北宋江山,否则南宋可能提早一百多年就出现了。但在“家天下”的时代下,威望高、脾气硬的臣子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寇准也不例外。
“澶渊之盟 ”宋辽两国签订条约,边境战火平息之后,北宋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没了外患,宋真宗赵恒就开始瞎折腾了,从1008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假造祥瑞、粉饰太平的“东封西祀”活动,8年间花钱如流水,造成国库空虚,而宋真宗的身体也被自己折腾垮了。1018年,宋真宗册立唯一活着的儿子赵祯为太子,当时赵祯才八岁,而自感时日无多的宋真宗需要给儿子选个辅政人选,候选人一是功冠朝臣、天下闻名的寇准;二是宋真宗最爱的女人,政治上的好帮手刘娥。
客观地说,从能力上来讲寇准和刘娥不相上下。寇准精通军政大事、足智多谋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各种影视剧中也有体现,就不多说了,主要谈谈刘娥。刘娥刚出生不久就成了孤儿,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稍稍长大就当了歌女谋生,后来各种机缘下被还是皇子的赵恒看上,等到997年赵恒登基就将她接入宫中,但没有名分。
刘娥不是喜欢后宫争宠、当花瓶的小女人,自学成才、博古通今、熟知政事,宋真宗退朝后看奏章处理政务,刘娥常伴左右,总能给出合适的建议,使其越来越被宋真宗倚重和宠爱,从1004年开始刘娥品级不断提升,1012年封后。真宗统治后期,沉迷封禅祭祀、体弱多病,朝政基本上都是刘娥在处理,后世赞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能和吕后、武则天相提并论。
实际上最好的局面是寇准和刘娥共同辅政,但两人偏偏矛盾很深,或者说是寇准单方面挑事。寇准看不起出身微贱来历不明的刘娥,一直反对宋真宗进封她为皇后,后来刘娥参与朝政日深,寇准的意见就更大了,不断上疏抨击,两人根本没法共存,只能留一个,引爆了“天禧党争”。
对于“天禧党争”在史书上记载不多,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宋真宗秘密让寇准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书,但事情败露,等到刘娥问赵恒的时候,赵恒甩锅到寇准身上,称没有下过命令,寇准因此被罢相、剥夺实权;不久太监周怀政密谋政变,想要杀丁谓,让寇准重任宰相,拥立太子赵祯登基,尊宋真宗为太上皇,但秘密被人告发,最终周怀政死,寇准被贬职赶出京城,彻底失势。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寇准被贬,真宗卧病不知,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准,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按书上的说法寇准贬职,是刘娥、丁谓等人瞒着宋真宗干的,但这里有个问题,寇准离京是1020年,宋真宗死是在1022年,而且寇准离京后不久参知政事李迪就面见皇帝为寇准鸣冤,宋真宗完全有时间、有机会再次启用寇准,但他没那么干,也就是说对于寇准被贬,真宗即使事先不知情,事后也默认了。
大臣钱惟演曾向宋真宗上疏称“寇准朋党盛,王曙又其女婿,作东宫宾客,谁不畏惧!今朝廷人三分,二分皆附准矣。臣言出祸从,然不敢不言。”这句话肯定有污蔑成分,但也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寇准为人太过强势,只要觉得自己对就一往无前,无所顾忌,比如澶渊之战的时候,寇准几乎是硬逼着宋真宗御驾亲征,很多时候寇准的话比宋真宗的还好使,臣子的权威高过皇帝,真宗能不担心么?另外寇准被罢相、贬职后,先后发生了周怀正密谋政变、永兴军朱能起兵两起事件,都是打着寇准的旗号,这更是加大了真宗的疑虑。
太子赵祯年龄太小,一旦宋真宗去世,辅政人选可以代替幼主操控朝政很长时间,寇准本身就已经威望很高了,宋真宗都有些压不住他,年幼的新君在他面前哪有威严,不得被压制的死死的,这对于皇权伤害太大。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就是依靠威望和权力,从七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手中抢的江山,宋真宗能忘了这个教训么?宋真宗最后放弃寇准,就是因为觉得他对赵氏江山是个威胁,对于皇帝来说,为了皇权稳固、自家天下的延续,有时候牺牲国家利益也在所不惜,何况一个寇准呢。
1022年,宋真宗去世,遗诏“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刘娥以皇太后身份开始摄政,立马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手腕,先是利用和寇准有私人恩怨的丁谓,将寇准一党全部铲除;然后暗中收集丁谓欺上瞒下、贪污受贿的证据,于同年6月以雷霆手段拿下作恶多端的丁谓,既树立了皇太后的威仪,又给自己换得了好名声。寇准和丁谓斗了多年,最终却都被刘娥赶出朝堂,不得不让人唏嘘,自此刘娥正式开始临朝听政,威震天下。
刘娥秉政11年,终结了劳民伤财的“天书”运动、结束了动荡天下的党争,兴修水利,鼓励农桑,提拔贤才,让赵氏皇权平稳渡过了幼主登基造成的权力空窗期,为“仁宗盛治”打下了基础。至于刘娥穿帝王龙袍、行帝王事,北宋名臣富弼说是忠臣众多阻止了刘娥效仿武则天,但当年唐朝那么多人都阻止不了武则天称帝,宋朝这帮臣子就能阻止刘娥了?说白了还是刘娥自己控制住了称帝的欲望,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在正史中,寇准宰相的位置是怎样被刘太后搞掉的?
天禧四年春,真宗病得非常厉害。虽然有旨皇太子亲政,但仁宗这时候还只是个10岁的孩子,根本没有处理朝政、行使皇权的能力。因此,代理真宗行使皇权的,就只有刘皇后了。
真宗身体健康时,刘皇后就开始学习处理政事;真宗生病不久,刘娥渐渐“预政于内”;真宗病重后,“事多决于后”。刘皇后干政之初,自然会在重要岗位安插亲信:真宗藩邸旧人夏守恩被擢为殿前都虞候,“管勾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事”,刘美任侍卫马军都虞候。
刘娥专政,引起朝臣忧虑,真宗也担心刘娥手伸得太长,惹来众臣侧目而视。消息传到寇准耳中后,他便密奏真宗请太子监国,削弱刘皇后在朝堂的影响力。真宗听了这番话,“然之”。
得到真宗的肯定答复后,寇准立即暗中联络李迪、杨亿、曹玮、盛度、李遵勖等人准备大干一场。
可寇准把事情想得太过简单,轻视了刘皇后的力量。寇准是两朝重臣,在太宗朝就担任过知枢密院事和参知政事。进入真宗朝,他先后担任宰相和枢密使,大力促成真宗亲政,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寇准这人有个毛病:为人过于刚直,每每喜怒形于色,因此不管是正人君子还是奸佞小人都不喜欢他。
当初寇准非常欣赏丁谓,早年间还曾向时任宰相的同年李沆力荐过。如今,两人同为执政大臣,本来可以和睦相处,哪知此一时、彼一时,寇准对丁谓促成真宗封禅之事早就反感至极,加上他胸少城府,索性对丁谓不再假以辞色。
封禅祀阴时,凡是怪力乱神之事,只要能令真宗开心的,佞人奸臣纷纷指为天降福瑞。丁谓也经常在真宗面前大谈天瑞,因其人爱鹤,所以每奏天瑞,便会说仙鹤飞翔。真宗也不傻,偶尔也会指出丁谓所讲天瑞中荒诞不经的地方,丁谓总是振振有词。真宗情知这是在吹捧自己,最后也“俯然许之”。
寇准对丁谓这种牵强附会迎合君心的行为深恶痛绝。他在知陕州时,一天出行坐在山亭休息,有几十只乌鸦从眼前“哑哑”叫着飞过。寇准突然笑着对左右僚属说道:“这情景如果让丁谓看见,一定又会说是‘玄鹤’飞舞了!”
回到朝中,丁谓任参知政事(副相),寇准四处宣扬丁谓爱鹤是因为他是丁令威(《搜神记》中载有丁令威化鹤归辽一事)的后裔,戏称丁谓为“鹤相”。
如果只是背后揶揄,为丁谓取个绰号,还不至于把关系搞得太僵。当众令丁谓出丑,就彻底将人得罪了:丁谓进入执政集团后,对自己有荐举之恩的寇准一直恭敬有礼。一次,他们一起用工作餐,丁谓见“羹污准须”,便起身徐拂之。哪知寇准非但不领情,反而讥讽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这就是“溜须”一词的出处。
丁谓替替寇准拂须,如果是出于至诚,寇准完全可以淡然一笑,即使是丁谓真的刻意逢迎,也没有必要当众羞辱、令他难堪。寇准这样行事,绝非成熟政治家应有的风度。事情被好事者添油加醋的传播后,丁谓“溜须”成为坊间笑柄。丁谓一不小心拍马屁结果拍到了马蹄上,当众闹了个大红脸,从此心底衔恨寇准。
不过公平地说,就在各地争言祥瑞,举国若狂之际,寇准也没能独善其身。他在判永兴军时曾上奏:“部内民稼,蝗伤之后,茎叶再茂,蝗多抱草死。”蝗虫啃食庄稼后,茎叶可能会再生,但蝗虫自抱草死就是在谬言了。寇准重新出山任宰相,既与王旦临终大力荐举有关,也是他上奏“天书”降于自己治内有关。寇准对外宣称自己“终年深隐养天机”,其实却是在等待机会重回权力中枢。等了许久不见动静,只好自己创造机会了。他瞧不起丁谓等佞臣阿谀奉承的举止,可他自己也依葫芦画瓢,重返朝堂。
就这样,寇准与丁谓明争暗斗,双方都希望利用皇权打击对方。刚直的寇准希望延续宋廷传统,消除外戚干政的可能,因此数次向真宗请求太子监国,取消刘皇后干政。“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愿择方正大臣为羽翼。”
也就在这一年,寇准利用自己的权力逼走了知制诰李谘,勒令他讨厌的大臣王嗣宗致仕。数月前,他的女婿给事中王曙改旧制,已被人非议寇准“专私而不忌”。
寇准向真宗进言,占得先机。丁谓转而依附刘皇后,与之结成政治同盟。支持太子监国,等于是拾寇准牙慧,最多是锦上添花之举,事后权力再分配,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分杯残羹。真宗病重,随时可能驾崩,抱住佛脚不撒手不是最佳选择。真宗一死,太子继位,寇准清算,第一个倒霉的就是丁谓。于是,依附刘皇后就成了丁谓惟一的选择。
丁谓与钱惟演结亲,也是看重其与刘皇后兄长是姻亲。这种情况下,丁谓与刘皇后结成临时合作阵线,就毫不足奇了。另外,寇准与丁谓彻底决裂是他俩进入执政集团后的事情,与枢密使曹利用不睦则是由来已久。澶渊之盟时,曹利用作为谈判代表出使契丹,时任宰相的寇准曾威胁他,如果应允的岁币超过三十万就杀了他,吓得当时人微言轻的曹利用“股栗”。十年后,寇准入朝任枢密使时,曹利用任枢密副使,直接受寇准领导。宋代文臣一直瞧不起武夫,寇准也是如此。史载:“准素轻利用,议事有不合者,准辄曰:‘君一武夫尔,岂解此国家大体耶?’利用由是衔之。”曹利用即便真的只是一介粗鄙武夫,但寇准也不应该如此侮辱他。曹玮是寇准阵营的人,天禧四年正月任签枢密院事,同样是武夫,寇准却待他极好,可能是因为曹玮乃世家弟子——曹玮是太祖、太宗朝名将曹彬的后人。
同样是曹姓武人,寇准对他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曹利用心里不满寇准也就顺理成章了。丁谓与寇准交恶,半年后,由参知政事转任枢密使,离开中书,与曹利用成了同事。二人走近、结成政治同盟,完全是拜寇准所赐。
另外,刘娥也与寇准有矛盾。当年,真宗准备立她为皇后时,寇准就“以为出于侧微不可”。刘娥坐上后位后,她的真前夫、假兄长刘美的宗人在四川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夺民盐井”。地方官奏章报上,真宗见是皇后姻亲,决定网开一面“欲赦其罪”。其他人对此并无意见,惟有寇准坚持原则,要求“付台勘”。真宗见寇准当众令他难堪,怒道:“卿要送台,但送下。”皇帝龙颜大怒,寇准这才惶恐退下。当时,丁谓和曹利用二目对视,急忙上前劝慰:“天旱不宜更起冤狱,中伤平人,请罢之。”真宗就坡下驴,悻悻道:“便罢,便罢!”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寇准却“重失皇后意”。二人之间本来就有龃龉,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天禧四年三月,就在朝堂暗流汹涌的紧要关头,担任首相的向敏中死在任上。寇准再度出山,也是向敏中大力举荐的结果。首相突然去世,真宗病重,刘皇后专权,政治天平开始向丁谓一方倾斜。
对此,刚直的寇准浑然不觉,他仍在按部就班做着准备工作。“处画已定”,一切准备就绪,寇准开始付诸行动。考虑到“凡诰命尽使(杨)亿为之”,决定先让杨亿写一篇绝妙好辞的文章,向专权的皇后、弄臣丁谓发难。杨亿担心走漏风声,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屏退左右动笔,“至自起剪烛跋,中外无知者”。
寇准做事有条不紊,凡事讲程序,自以为得计,结果却因保密工作的疏忽,功亏一篑。不知什么原因,寇准的密谋被曹利用知道了。曹利用不敢耽搁,立刻入宫去见刘皇后。刘皇后正为如何对付寇准绞尽脑汁,曹利用的消息无疑是雪中送炭。很快,丁谓也知道了。他们立即展开反击,求见真宗,“力谮准,请罢准政事”。
太子监国本来是真宗同意了的,寇准只是具体执行人。可当着刘娥、丁谓的面,真宗无法打开窗户说亮话,惟有装糊涂。医学证明,患有脑血管疾病的人多遗忘,何况“贵人多忘事”。史书为尊者讳,只好含糊其辞这样记载:“上不记与(寇)准初有成言,诺其请!”
刘皇后做事与寇准不同,总是雷厉风行,口说无凭,白纸黑字为证,她立即请真宗下诏罢相。真宗本来想回头再与寇准商议对策,可刘娥、丁谓等人逼得紧,他只好命人传晏殊来草诏。也许真宗是真病糊涂了,也许他是在拖延时间:晏殊只是知制诰,根本无权涉及罢相这样的国家机密。
宋时,朝廷文书分为内外两制。统治者为限制相权,命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分割了中书制诏权。朝廷机要文书都由翰林学士起草,其他文诰诏命才由中书舍人(知制诰)负责撰制。当时,晏殊匆匆忙忙起来,一听要自己草拟罢寇准相的制书,吃了一惊,因为这根本不是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他连忙推辞:“臣掌外制,此非臣职也。”真宗毕竟是病人,召错人闹笑话的事情时常发生,刘娥也不便因此而动怒。晏殊不敢领旨,真宗只好派人去请翰林学士。恰好这天晚上值夜班的人是钱惟演。“须臾,惟演至,极论准专恣,请深责。”根据史书的记载分析,钱惟演事前应该知道一些情况,因此才会在这种时刻落井下石。
真宗退无可退,只好和几人商量:“当与何官?”钱惟演文章写得好,而且对礼制非常熟悉,见真宗发问,立即答道:“请用王钦若例,授准太子太保。”真宗斟酌再三道:“与太子太傅。”
西晋时始有“太子六傅”之职,分别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宋时,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都是从一品,多为宰执官员致仕后的虚衔,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为从一品,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从二品。太子太傅比太子太保名位仅高一格,真宗能注意到这些细节,显然心思缜密,可见之前的行为都是为了拖延时间。
见众人沉默不语,真宗继续说道:“更与加优礼。”于是,钱惟演只好为寇准“请封国公”,拿出袖中的“具员册”交给真宗,真宗挣扎着指了指其中的“莱”字,这就是寇准又被称为“寇莱公”的来历。
晏殊被误召后,由于不经意间知道了国家机密,主动在值班的地方睡了一晚,直到第二天罢寇准相的诏书宣布后才离开学士院。
根据史料记载,真宗有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毋庸置疑。现代医学证明,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多发作于春冬时候,天气暖和后,病情又会缓解。因此真宗生病时,尤其是病情严重时,自然会考虑政权平稳与权力交接的国家大事。理智告诉真宗,必须对这些事要有所托付和交待,所以出现了刘皇后代理皇权、皇太子亲政的事情。可是他清醒时又后悔。权力是毒药,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即使是妻子、儿子也不得染指。
其实,真宗内心并不想真的把权力移交给儿子,刘娥代理他行使皇权也只是权宜之计。如果事情真的如寇准所愿,那么寇准在朝堂必定会一呼百应,成为架空仁宗的权臣。寇准虽然为人刚直,但真宗内心深处也在提防出现“政多出于宰辅”的情形。在寇准为首的太子党和丁谓为首的皇后党之间摇摆,也是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不到死的那一天,真宗是绝对不会交出权力的。他在刘娥、丁谓群起攻击寇准的情况下就坡下驴,是为了保证事态朝着可控制的方向发展。必要时牺牲寇准,真宗是明智的。
就这样,丁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脆利落地罢免了寇准的宰相之位。之后,真宗拜李迪、丁谓为宰相,加曹利用同平章事,对待寇准“犹如故”。
一生为国的北宋名相寇准,为何晚年会数被贬谪致客死他乡?
寇准是北宋的名相,他一生廉洁公正,也做到位极人臣,但最终晚年会官场失意,最后一贬再贬。主要还是因为他得罪了北宋的刘娥太后,他被刘娥迁怒最后才会客死他乡。
寇准是宋太宗时期的进士,正儿八经科班出身的举人,而且就是因为他的谏言,宋真宗才能稳坐储君之位。在宋真宗执政时期,他与宋真宗也算君臣搭档不错,是他一力主张与辽国开战,坚定了宋真宗与辽国一战的决心,最后才打败辽国收服幽燕数州的失地,可以说他一身的才能也在宋真宗一朝得到重用。客观点说寇准在北宋官场上,也曾今是位呼风唤雨的帝王近臣,而且他两度入相,兼职枢密使,算得上北宋的重臣之一。最主要的是宋真宗对寇准那叫信任有加,虽然后来宋真宗也曾贬斥过寇准,甚至将他下放,但不久之后宋真宗还是将寇准召回,可见在宋真宗的心中,寇准之才与能无人能比。
可惜宋真宗去世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袒护寇准,虽说这寇准的才能与忠心都是北宋头一份,但这寇准太过耿直,常常直言不讳,要是明君,这寇准的忠言逆耳就是良言,要是个心眼不大的上主,那这寇准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宋真宗去世后,宋仁宗年幼继位,这刘娥太后就女主临朝听政,后来到了宋仁宗成年,这刘娥太后也没有还政给宋仁宗的意向。而且刘娥还真不是个摆设太后,人家执政能力确实也不低,比起武皇与吕后,也是能够较量一下的,所以满朝臣子虽有不满,但谁也不敢指责刘娥太后,毕竟人家手握北宋政权且能力出众。偏偏寇准这个直臣就是看不过去,于是寇准在朝堂之上公然指摘刘娥太后恋权。
虽然寇准说的是实话,也是臣子们理应的谏言,可谁叫刘娥太后就是不愿意放权,就算寇准拿话臊她,人家就是玩赖不放权,当然刘娥太后的心中也对寇准那叫一个恨之入骨。刘娥太后没用给寇准治罪,但寇准的仕途算是彻底玩完了,不多久寇准就被人弹劾,他也就被贬出京城,之后他就一贬再贬,直到被贬到雷州这种偏远之地。后来他就病逝在雷州,一代明相就这样客死他乡。
寇准算是宋朝一代名相,他与刘娥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
宋真宗病重时,曾和寇准商量让太子监国,但这件事是瞒着刘娥进行的。后来消息走漏风声,刘娥知晓后宋真宗将此事都推到了寇准身上,那他自然难逃被贬的命运。
被贬雷州,客死他乡的北宋一代名相寇准到底做了什么?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曾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两代君主的信任,可谓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特别是在辽国南侵,北宋危机之时,寇准力劝想迁都逃跑的宋真宗御驾亲征,迫使辽国在澶州城外定立了“澶渊之盟”,挽救了危机中的北宋,换来了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宋辽和平,可谓是居功至伟。
但,就是这样一位社稷重臣,晚年却被贬雷州(现广东湛江雷州),最终在忧病中客死他乡,结局确实有点凄惨。
如果要究其原因,寇准贬死雷州,其实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寇准为人刚正不阿,令人敬佩,但性格缺陷实在太多,最终害死了他。
寇准刚正,得罪人太多
有句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太优秀,而根基和茎干却不够强大,是会被风折断的。寇准就犯了这个忌讳。当然,这并不是寇准的错,而是社会太现实,太复杂。如果想过好日子,还是要适应这个社会,改变社会需要的能量太大。
寇准促成了“澶渊之盟”,引起了妥协派宰相王钦若的不满,就乘机挑拨离间,说澶渊之盟是什么城下之盟,说这个盟约签订的非常可耻。糊涂的真宗一听,还真有点生气了,开始对寇准不满。寇准被排挤、贬官。
这时候,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他就是深得刘皇后信赖的丁谓。这个刘皇后,就是仁宗朝的太后刘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历史地位,仅次于女皇武则天,这个后面再说。
丁谓深受刘皇后器重,但是他觉得以自己的资历做宰相还不够,就主动邀请寇准回朝。寇准回京做了宰相,丁谓自己做了副宰相。原本丁谓是想拉寇准入伙的。甚至在一次宴会上,寇准胡须上沾染了菜汤,坐在旁边的丁谓看到了,主动为寇准擦须。这原本是拍马屁、示好的举动,却被寇准当众羞辱了一番。这放谁身上都受不了呀。
寇准满可以打个哈哈,表示感谢。既然知道丁谓是小人,又何必公开得罪呢。况且,以寇准的势力,远远没有达到大明首辅张居正的地步,根本就斗不过这些小人。寇准得罪人太多,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寇准好声誉,交友不慎
寇准虽然刚正,但行为却有些轻佻,而且生活奢靡,嗜酒,还跟大多数人一样,喜欢听奉承的话。这就让一些隐藏的小人,也可以说是能力不足,不那么凸显的小人,有了可趁之机。其中,就有两个关键人物周怀正和朱能。
周怀正谋反牵连寇准
周怀正原本是宋真宗的亲信太监,但在刘娥被封为皇后之后,周怀正的地位直线下降。周怀正不甘心宠信旁落,就策划让太子赵祯监国,让好友寇准辅政。赵祯即后来的仁宗,民间传说中被皇后刘娥狸猫换太子的那位,生母为李宸妃。
周怀正鼓动寇准上书,向真宗谏言太子监国一事。此时,真宗已病,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奏折主要由刘皇后代为处理。刘皇后一看,自然不会批准,直接把寇准的宰相也给免了。寇准自此也得罪了刘皇后。
太子监国的事情没办成,周怀正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他就开始策划废掉皇后,让太子做皇帝,让真宗做太上皇。结果,行动不慎,被人告密,周怀正被抓捕处死。寇准虽然没有参与谋反,还是被牵连,贬出了京城。
朱能造反牵连寇准
原本周怀正造反,寇准被贬,等真宗清醒了,还是会起复寇准的。不幸的是,寇准又遇到了朱能,成了朱能的上司。朱能没什么政治才能,但是很会拍马屁,把寇准拍的很舒服,而且天天就想着投机钻营,升官发财。
当时,真宗喜爱假借天书,彰显自己的功德,还搞了什么泰山封禅。
朱能就想,自己能不能也编一本天书,拍拍皇帝的马屁,不就升官发财了。朱能就借寇准之手,向真宗献了天书。天书的真假,真宗自然知道,但是有人拍马屁,真宗当然乐意了。特别是寇准竟然也肯逢迎自己了,真宗更高兴,准备将寇准调回京城。
但是,寇准因为请立太子监国的事情,得罪了皇后刘娥。刘娥就想借这件事继续打击寇准。刘娥就派人去抓朱能,想从朱能这里获取一些寇准“欺君”的材料。
朱能一听,什么,来抓我了,难道天书之事被揭穿了?这浑人竟然直接杀了使者,起兵造反。朱能名字中有个能字,但能力却很是稀松,很快就被官军打败了。朱能无奈,上吊自尽了。
朱能死了,寇准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再次被牵连贬官。
寇准的性格,让他看不清局势
寇准其实就是一个有点才华,敢于直谏的人,性格上大大咧咧,喜欢参与权力斗争,却不能看清斗争的形势。说直白点,就是能力有限,性格也有缺憾,结局自然不会太好。
再看看寇准的对手刘娥刘皇后,一个长的很漂亮的川妹子呀。辣妹子辣,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得罪了刘娥,会辣死人的。寇准就被呛了一嘴的辣椒面,直接给呛到了西方极乐。
刘娥年幼时嫁给了银匠龚美。龚美带着刘娥到开封谋生,可是生意不好做,难以为继,他就把妻子,年仅15岁的刘娥卖到了襄王府当丫鬟。结果,小襄王一眼就看上了漂亮的刘娥。刘娥便成了襄王的情人。襄王是谁?就是后来的真宗赵恒。
真宗原配潘氏(北宋开国名将潘美的女儿)去世较早,继室郭氏在赵恒继位后,被封为了皇后。刘娥把赵恒迷的神魂颠倒,等郭氏一去世,赵恒就力排众议,将刘娥封为了皇后。
刘娥虽然出身很低,却在认识赵恒后,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精于政事。真宗宠爱刘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很多事情都会让刘娥帮助处理。特别是在真宗病倒后,政务都是刘娥帮助料理。而刘娥也不负真宗所托,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在真宗去世后,仁宗继位,刘娥垂帘听政十余载,甚至穿上了皇袍。刘娥跟武则天所差的,仅仅是没有登基称帝,私生活也没那么乱而已。
看到这里,自然就明白了,寇准能不被整死么?寇准根本就不是皇后刘娥的对手。丁谓、王钦若之流,也仅仅是喽啰而已。
寇准斗不过刘娥,也不投靠刘娥,反而得罪了刘娥。寇准先是反对立刘娥为皇后;后来又策划太子监国,想架空刘娥;再后来,刘娥娘家人仗势犯法,寇准又不知好歹,坚决反对真宗下诏赦免,造成了彻底跟刘娥决裂的局面。
正是在皇后刘娥的支持下,丁谓才变得有恃无恐,一次又一次的陷害寇准,篡改真宗的旨意,将寇准越贬越远,从本来的江淮富庶地区,一路贬到了偏远的雷州。如果再跨过一个海峡,寇准就被贬到宋朝最远的流放地,海南岛了。
大多数大臣,虽然看的明了,却是敢怒而不敢言。真宗清醒时,忽然想起了寇准,都没人敢告诉真宗寇准到底去了哪里。
真宗去世的第二年,即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寇准病故在雷州。十年之后,明道二年(1033年),皇太后刘娥去世,仁宗才敢为寇准平反昭雪,敕令恢复寇准太子太傅的官阶和莱国公的爵位,并赠中书令,谥号“忠愍”。皇祐元年(1049年),仁宗又命人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算是彻底肯定了寇准对大宋做出的功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必要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妥协,也总比大业未靖身先死要强。人生确实不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