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同权的价格与图片,古代同伴
古代通缉令中的官价和暗花分别是啥意思?
古代通缉令中的官价指的明码标价的悬赏金额,相当于现在公安为破案写明的举报奖励。
古代通缉令中暗花是指无法让外人知道的悬赏金额,主要是针对特定举报人群进行的,一般相当于请江湖人士举报,暗花的金额要比官价得高出许多。
古代若要缉捕犯人,往往会在各个交通要道和主要人口聚集地发出告示文书,犯人若要是买食物必然要去有人处,而古代人口有限,连坐保甲制度更是使得任何一个新出现的人备加注意,藏匿起来颇为不易,不小心就会暴露行踪。
扩展资料:
最早的“通缉令”是伍子胥的画像。公元前 522 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相国。
楚平王为了追杀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画像,张贴到全国各地,并悬赏捉拿。这张伍子胥的画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通缉。
东汉汉灵帝年间,为了缉捕张俭而制作的“通缉令”也可谓我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通缉令”。在汉桓帝时,大宦官、中常侍侯览在其家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同乡人张俭不畏权势,毅然写奏折给汉桓帝,揭露侯览的罪行,请求诛杀侯览。
但奏折终因落入侯览之手而被扣压,侯览与张俭也因此而结下冤仇。此次事件称为“党锢事件”。汉灵帝建宁二年,侯览勾结同乡人朱并上书诬告张俭,并胁迫汉灵帝诏令缉捕张俭,张俭闻讯后仓皇出逃。
侯览“刊章讨捕”,刻印了许多包括张俭年龄及外貌特征在内的公文,颁行于州郡,要求各州郡协助缉捕。
通缉令发出后果然奏效,张俭“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虽然百姓“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张俭仍无处藏身。
他走到哪里,官兵就追捕到哪里。几经流转,张俭逃到东莱,藏在好友李笃家里。李笃也不敢久留张俭在家,又偷偷地把他送到塞外。
直到中平元年,“党锢事件”结束后,张俭才得以重归故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价
古代买一个仆人多少钱,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古代买一个仆人大概要几十两银子,和现在的货币等价交换的话,相当于一万元人民币。在古代,买卖人口是合法的,那个时候的仆人没有尊严,就像是货物一样被买来买去,而且不同的仆人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奴仆也有工种之分,如果是普通的仆人,价格也就是几十两银子,当然姿色漂亮,又会甜言蜜语哄人的,价格自然也会水涨船高,大概会卖到一百两左右,基本来说,也是很贵了。
一、朝代不同,价格不同
在古代,好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是愿意自己被买卖的,因为家里实在是吃不上饭,如果没人买,就会被活活饿死,所以就算在地主家里被欺负,没尊严,也比饿死要好。而且不同时期货币的价值不一样,就拿清朝来讲,那时候一两银子大概就可以买到五十斤猪肉,如果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的话,就相当于一千七百块钱,可见一两银子的分量有多重了,但是宋朝的时候,银子就没有那么有分量,只相当于现在的七百块钱,和清朝一比,明显就贬值了将近一半。
二、古代仆人等级分化严重
在古代,也有免费的仆人,大都是穷苦人家的女儿,为了活命,只能将女儿卖了换来一些吃食,这样的仆人是最低等的,而中等的仆人就女的而言,如果会做一些简单的女工,或者厨艺稍微好一点的,就可以卖到二十两左右,也有一些低等的仆人,为了让自己卖个更好的价钱,会拼命的努力学习,以求上面的小姐能看见自己,从而进阶到二等女使,普通的女使都是不能贴身伺候的,能够紧身的都是一等女使,也就基本上相当于屋里的管家了。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仆人都是没有尊严的,他们就像是一个工具,可以随意被人买卖,他们这一生都在主人的要求之下过活,没有任何自由和人权可言,简直是悲惨至极,令人发指。
请帮忙看看这个古代钱币是哪个朝代的
这叫“热西丁汗钱”,一般俗称为“双面维文钱”
清同治三年(1864年),库车农民起义军攻占库车城后,推举库车加拉里丁家族的热西丁为起义军首领,并在库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汗和卓”政权。1867年6月,入侵的浩罕国阿古柏袭杀并取代了热西丁汗政权。
在“汗和卓”政权成立后的三年时间里,热西丁先后在库车、阿克苏两地,沿用清政府原有钱局的技术、设备,铸造了以其姓氏命名的双面老维文钱币,也就是热西丁汗红钱。
该钱币为红铜质材,与清钱形制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铭文既无满文也无汉文,而是采用察合台文。钱币正面从左上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读,依次为:“赛伊德哈孜热西丁汗”。 察合台语“赛伊德”为“圣裔”之意,“哈孜”为“英勇”“勇敢”“圣战者”之意。通译成汉语即为“圣人默哈默德后裔英勇的热西丁汗”。钱币背文与面文读法相同,译为“铸于壮丽的城市库车(阿克苏)”。
怎样从古代官服上的图案来区分官职大小?
在古代的时候,官员上朝的时候几乎都会穿官服,为了显示与百姓的不同,也为了彰显官员的权威,官服更是无法缺少和避免的。
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中,官服的存在更是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缩影。官员们的品级不同,相应的官服也就不同,自然而然连官服上的图案也不同,所以说通过官服上的那些图案和花纹,我们间接能看出中国古代官员的品级制度.
上图_ 明朝身穿官服的六品文官鹭鸶胸背图
那么,如何从官服判断一个官员的职位等级大小呢?他们所穿的官服上都是一些怎样的图案与花纹呢?
至于官服的出现,源自远古时期。对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不高,氏族部落中等级分明,等级高的人才能享有一部分的特权,例如穿衣服。因此为了展示享有特权人的等级和权力,有虞氏也就是黄帝的曾孙,创制了官服,也就是说部落首领可以穿衣裳,而衣裳也就是特权地位的另一种体现,从而就形成了官服的雏形.
在《周易》中有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渐渐地从部落首领才能穿衣裳变成穿特定的衣裳,这种衣裳就是官服。
受一开始制衣材料的限制,官服也经历了从皮、革、丝、麻到棉的发展历程,随着手工艺的发展和制衣工艺的进步,官服也由一开始的简陋朴素到了精致华美。
等到后来,官服上的图案和花纹也渐渐多样化,后来的官服更能从图案和花纹上判断所穿之人的官位大小和等级。
上图_ 《人骑图》元代画家赵孟所画,画中是一位身穿官服执鞭骑马的唐代官员
上图_ 《挟弹游骑图》是元朝书画家赵雍创作,画中是一位身穿乌帽朱衣的士人
最初的官服可以作为判断官员等级大小的依据来自于官服的颜色,唐宋朝的朝服最为明显。
隋文帝统一全国之后,南北文化渐趋融合,服装就成了融合的代表产物。唐代的官服吸收了东西周乃至汉与魏晋之风,严谨端庄又兼带飘逸,精致华贵。不同品级的官员,有相对应的官服。经过621年到674年五十多年的改革之后,唐代的官服制度基本上确立。
首先在颜色上,三品及以上的官员穿紫袍官服,四品官员要穿深绯色的官服,五品官员浅绯色,六品官员穿深绿色,七品官穿着浅绿色官服,八品官深青色和九品官穿浅青色。
唐代诗人杜甫的《徒步归行》中说:“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抬遗徒步归。”
这里面的“青袍学士”指的就是八九品官员这样的闲职。
上图_ 身穿官服的唐朝宰相 杜正伦(?-658年)
后来在文明元年,八九品官员从深青色和浅青色改成了碧色,这是为了防止与上品官员的官服混淆而做出的改良,也从中可以发现唐代时从官服颜色规定而看出的等级严格。
唐代官服除了颜色不同外,腰带饰物也不同。
基本上是从上品到下品官的腰带颜色是:玉-金-银-鍮石。
至于花纹图案,文官绣对禽,武官绣对兽。
据《舆服志》记载从“诸王”到“金吾卫”各有千秋,飞禽走兽,无所不有。
上图_ 宋朝 文官服
上图_ 宋朝 缠枝花卉金带
而宋代的官服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绿色,与唐代相似,九品以上穿青色官服。
与唐代相比,没有在颜色上太过于繁琐,而是采用三品一色。
但在花纹上却不是按照三品一级来的,一二品官员官服上是龙,三四五品是山水,五品以下则是花鸟。宋代的官服制度甚至影响到宋代命妇的穿着。
妇女的服装服色要服从丈夫的官服服色,各命妇都有袆衣、褕翟、鞠衣、朱衣、钿钗礼衣和常服等官服种类,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穿戴。
在饰品佩戴上,命妇佩戴的花钗,宝钿和秀翟等,也随品级而减少。
上图_ 明朝身穿官服的五品官员 (文官)
上图_ 明清时期一品武官官服上的“补子”
上图_ 明清时期一品文官官服上的“补子”
等到了明代,明代的官服恢复汉族传统服饰,制作更加精美,并且开始绣有大块的补丁,补丁也称“补子”。
在颜色上,一品到四品官员可以穿绯袍,五品到七品要穿青袍,八品九品及一些闲官则穿绿色的官服。
在花纹图案上,“补子”则鲜明的展示出了官员的等级,据《明会典》记载:
公、侯、驸马和伯爵等图案是麒麟和白泽.
文官绣禽,一品是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是孔雀,四品是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九品是黄鹂和鹌鹑。
而武官要绣兽,不像文官那么复杂,不像文官那么复杂,一品一图案,武官则是一品二品绣狮子,三品四品绣虎豹,五品熊罴,六品和七品绣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杂职绣练鹊,风宪官官服上则是獬豸。
上图_ 清朝官服上的麒麟像
上图_ 清代紫色官服阿鱼藻纹布料
清代的官服也受明代官服上“补子”的影响,上面也绣有“补子”但是相比于明代却小一点简单一点。
由于清代的文制武原则,文官上面绣的“飞禽”地位要高于武官的“走兽”。
一品文官补子图案为仙鹤,二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锦鸡,... ... ,八品是鹌鹑,九品文官补子图案是练鹊。
武官则是一品补子图案为麒麟,二品武官图案是狮子,... ... ,七、八品武官补子图案都是犀牛,九品武官图案是海马。既借鉴了明代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官服除了可以作为辨别官员品级的依据以外,大都代表了当时所处时代的制衣手工艺的最高水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