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和班超是亲兄弟吗?,班固和班超一起写的书是什么
班超和班固是什么关系
班固、班超以及班昭他们三人,其实是兄妹的关系。在这其中,班固作为老大,而班超则是二哥,那班昭自然就是小妹了,他们三人的父亲在东汉时期是非常有名的学者,也是一个比较有声望的史学家,他们的父亲叫做班彪。
班家这四人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之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班固作为东汉时期比较有名的史学家。他在当时的著作,就现在来说也依然是史书上非常经典的代表作品,因此有很多人称,他是司马迁之后又一位非常杰出的史学家。
班固他所写的汉书其实是在他父亲已经写好的书籍之上,再做以扩展,由此也可以看出他的父亲班彪在写作方面也是非常的杰出。班固的妹妹班昭是著名的《女戒》的作者,班昭在当时的社会之中也是非常的有名气。
在当时还成为了皇宫之中各位妃子的礼仪老师,经常会给这谢妃子们讲授关于他写在女界之中的很多的礼仪,也就是向他们传授一些关于你德方面的知识。
班超和他的哥哥妹妹不同,他最终并没有像他的哥哥妹妹一样选择通过文学的方式获得名气,反而成为了一个非常有策略的军事家。在当时的社会之中,班超为了去攻打匈奴,于是就放弃了在朝廷之上从事文官的机会。
不过由于他本身具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所以在当时的社会之中,为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班超班固是双胞胎吗
班固(公元 32~92)班超(32—102年),都是东汉建武八年生.
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汉书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看来俩人也是同母所生.既同年,又同母,只有一种可能,他俩是双胞胎.
班固与班超什么关系
班固是班超的哥哥,两人是兄弟。
一、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人。班固九岁属文,诵读诗赋。十六岁,选入太学,博览群书。
汉元元年(89年),跟从大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出任中护军、左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撰下《封燕然山铭》。永元四年,受累于窦宪谋反,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二、班超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朝。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扩展资料
一、班固的主要成就
班固是东汉较早创作五、七言诗的文人,他对这两种新兴诗体持认同态度, 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都以叙事为主,写得质实朴素。
其五言诗《咏史》,虽“质木无文”, 却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也是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开启“咏史”这一诗题。
二、班超的主要成就
班超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不仅维护了东汉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属国的联系,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卓越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超
班固写了 汉书 吗?班超和班固有什么关系?
是的,班固写了《汉书》,班超是班固的弟弟。
《汉书》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八表完成,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剩下的“天文志”。
班超(32年~102年),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扩展资料:
永平五年(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一同迁居至雒阳。班超家境贫寒,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
班固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班固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班固无罪开释,汉明帝赐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二人写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超
班超与班固是什么关系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
班超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
班固和班超是兄弟关系,他们的父亲是班彪。
班彪是大学问家,他有两个儿子班固和班超,一个女儿班昭。这二男一女从小跟父亲学习文学和历史,他们都很有学问。
班固就是中国著名史书《汉书》的编写者。开始班超跟哥哥一起作抄写工作,可是班超和班固的性格不同,不愿老伏在案头上写东西。当他听到匈奴骚扰边境时,就再也抄写不下去了。他站起来,扔掉手中的笔,说:“男子汉应该像张骞那样到塞外立功,怎么能老死在笔砚之间呢。”他决心从军。成语中的“投笔从戎”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