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小石潭记是个鬼故事,为何说小石潭记恐怖
小石潭记其实是个鬼故事如何理解 被网友过分解读的后果
《小石潭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篇文章,对于文中所描绘的场面很清新淡雅,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但是有人却说《小石潭记》其实是鬼故事,为什么会这样说呢?真相是什么?
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和自己的小伙伴儿时游玩所见的场景,文章写作的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无法抒发内心的苦闷,文中呈现的内容和作者当时的心境非常的相似。
之所以说它是鬼故事,其实和文中所描绘的环境有关,除了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之外,还有一份幽静、孤凄悲凉,这样的一个环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鬼存在的阴冷,所以说慢慢的被一些人认为文中其实描绘的是一个鬼故事。
文中写到四周都是树木,非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而且透露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管多美,但凄凉的感觉存在,任谁都不想在这里待下去,想想也是很可怕了。
不过大家看《小石潭记》有种看鬼故事的感觉,或者是和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有关,但不管怎么说这都不是真的,大家过于夸张了。本文不过是对于一段游玩的记录,和鬼故事并没有任何的关系,只是后人杜撰罢了。
《小石潭记》是学生时期需要背诵下来的,作者一定是寄情于文,说它是鬼故事本身就不可信。而且经不起推敲,不然怎么可能成为学生必学的文章。
还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也非常的恐怖诡异,比如说是道路突然变得宽松起来,这一点让人联想到进入墓穴,最开始道路非常的狭窄,但是进去之后就会是另外一片天地。
这两篇文章都被网友过分解读,根本没有什么死人和鬼故事,好好的一篇文章被网友这样理解也是无奈啊。
《小石潭记》:柳宗元凄凉心境的背后
柳宗元在《小石潭记》记录了小石潭的美景,既然景色如此之美,心情很美好的,为什么又会觉得有一种悲凉呢?
为何而悲?
第一,被贬。说起他的被贬,特别曲折,特别凄惨,特别冤枉,也怪不得他心境如此悲凉。在他被贬之前,他的人生可谓是开了挂的人生。才十三岁他就替一个高级官员为朝廷写过一封祝贺打胜仗的信;二十一岁就在高难度的科举考试中考上了进士;二十五岁通过了高淘汰率的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之后从皇家图书馆校对管理员(集贤殿书院正字)到长安下辖的蓝田做公安局局长(蓝田县尉);然后做到国家监察部的高级公务员助理(监察御史里行);一直到文化部兼教育部的高级公务员(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在仕途上一帆风顺,此时才三十二岁。这期间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去世需要守丧三年,柳宗元不到三十来岁就能完成从普通读书郎到中央级别官员的华丽转身。可是他的好运到此结束,为什么呢?这跟一场政治革新有关,这场政治革新叫”永贞革新“。这场革新由王叔文发起,历时几个月就失败了,当时参与革新的重要官员全部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王叔文被赐死。为什么说柳宗元被贬得冤呢?他们革新运动其实都是为了兴盛唐朝,而且新的皇帝唐宪宗上位之后,也是大力革新,做的很多事情跟他们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们要被贬呢?因为他们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的观点得罪了新皇帝。他们觉得谁有才能立谁为太子,不应该局限于长子。那作为长子的李纯肯定不乐意了,所以上位之后,把当初反对立他为太子的都贬了,而且发狠话:”永不赦免,永不录用!“其实十年之后,唐宪宗大发慈悲,把被贬的八司马召回京城,柳宗元此时真是欣喜若狂啊。提笔写了一首诗: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零陵早春》
十年春风吹过这片陌生的土地,现在我终于可以乘着春风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了。多么振奋人心的一件事啊,柳宗元此时才40来岁,还可以大展宏图,大干一场。可是命运又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回京城才一个月,兴奋劲还没有过去呢,又被贬了。这次贬得更远了,贬到广西柳州做刺史。这一次更冤枉,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好朋友刘禹锡,刘禹锡也是”八司马“之一,被召回京城,他也写了一首诗,正是因为这首诗,把”八司马“又送回了穷山恶水之地。他写了什么诗呢?
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好家伙,刘禹锡这是在埋怨皇帝啊,说皇帝在他被贬之后,提拔了很多人,现在朝廷都是不认识的人了,这些人都是我老刘被贬之后,才有机会提拔的。这首诗一出,马上被好事之人传到皇帝那,八司马又被贬了。
按理说柳宗元应该怪刘禹锡啊,我好不容易回来了,你倒好,为了出口气,写了那么一首诗,一下又把把我打到更偏远的地方了。如果他埋怨,那他就不是柳宗元了。他不仅不埋怨,还送了一首诗安慰刘禹锡:
渔 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ǎi)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被贬虽然凄惨,但是只要你心态好,心里住着天堂,那你到哪里都是天堂。你看眼前这美景,与世无争,不是也挺好。
虽然他这么安慰刘禹锡,但是为什么他自己还觉得觉得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呢?他到底还在为何而忧?
他的忧愁当中,还有对自己的不满,对生活在艰苦中的百姓的担忧。柳宗元是一个处处向内看,从自身寻找突破的人,尽管在现实世界中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他写了《三戒》,《临江之麋》、《 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他这三篇寓言不仅仅是讽刺别人,还在警戒自己。他时时反省,看到附近的那条冉溪,他给改名叫“愚溪”,因为我就是太愚蠢了,才会犯弱智错误,才会被贬官到这里来。还有那座小丘,改名!愚丘!那眼泉水,改名!愚泉!那条小沟,改名!愚沟!
他也想要寄情于山水,所以来到永州之后,游历永州的山水,写成《永州八记》,但是永州美丽的风光背后,其实藏着人们苦不堪言的生活。他看到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于是写成《捕蛇者说》,他为百姓的艰难生活而痛心忧郁。后来他被贬为柳州刺史,到了柳州,他大力革新,释放奴婢,办学兴教,推广种植,凿井取水。柳州的政政治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老百姓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迁出柳州的百姓纷纷回迁。到任柳州四年后,柳宗元病逝,终年47岁。
刘禹锡听闻柳宗元病逝,痛哭流涕,又想起了柳宗元写给他的一首诗: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他们其实也向往着归隐的生活,也想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他们又放不下天下的百姓。所以他们或在矛盾中挣扎,或在困难中豁达。但是他们的心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希望百姓安居乐业,希望国家繁荣富强。这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最后,我们在来读一读柳宗元的凄凉,我们发现,他的清凉中也带上了动人的温暖。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离开了,他的背影消失在茫茫历史当中,但是他留下文字,他的功绩,却一直温暖着世人,这份温暖,还将继续延续。
为什么小石潭记很恐怖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其实就是一篇简简单单的山水游记,这篇文章用简洁又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小石潭动静相宜的优美景色。但是这篇文章中也有一些让人无法完全理解的地方。
比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文章一开头的部分。这句话不难理解,指的就是砍掉竹子,然后开辟出来一条道路后,才看到隐匿在竹子后面的小石潭。不过,柳宗元一行人难道不是去游山玩水的吗?游山玩水为什么要携带伐木的工具?这里有些说不通。
小石潭记为什么是鬼故事
另外,我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因为如果水太过清澈干净的话,就说明水里面浮游生物少,鱼没有食物,自然无法在清水中生活下去。然而根据柳宗元描述,小石潭“水尤清洌”,清到能够看得清楚水里面所有的石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也不由得让人好奇,这些鱼是怎么在如此清澈的水中存活下来的?
小石潭记为什么是鬼故事
柳宗元在文章的最后也说到了,因为环境过于凄清幽静,寒气透骨,周围又没有什么人,他们一行人也不敢多做逗留,就赶紧离开了。
实际上《小石潭记》不是什么鬼故事,就只是个山水游记,至于其中有些不太符合常识的地方,有可能是柳宗元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追求塑造那种意境美,而有些夸大事实了。
《小石潭记》为什么堪称精品?原因是什么?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而,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白话释义: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文章赏析: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小石潭记》赏析(成曾)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恐怖解释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谓相当的好,这点学过《小石潭记》的人都知道。但在这些“过来人”中,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对《小石潭记》忘得一干二净,第二种便是只记得《小石潭记》的一句话。当然我说的是大部分,并不是绝对。这到底是哪一句话呢?那便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它并算不上什么千古名句,而且从形式看就连对偶都不具备,基本的整齐感都没有。单纯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它也并没有什么优势。你说其中描写的内容把也是平平无奇,那么到底为什么这句话就特别容易被记住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
200分阿,看看
***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的半径为r,直径d=2r,周长2πr,面积πr2(平方).
若圆心到弦的距离为a,则弦长为2倍根号(r2-a2).(平方)
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弦切角等于该弦所对圆周角.
设点到圆心距离为d,若dr,则点在圆内;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外.
设直线与圆心距离为d,若dr,直线与圆相割;d=r,相切;dr,相离.
圆的切线与过该点的半径相垂直.
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P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数量关系式:PT2=PA·PB (那个2是平方)
切割线定理推论:从圆外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数量关系式:PA·PB=PC·PD
***《小石潭记》知识归纳: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