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望梅止渴是什么意思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纸上谈兵”,是用来讽刺那些只会理论知识,对于实践却一窍不通、不知灵活应变的人,简单概括,就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这个成语是源自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主角是赵国的大将赵括,他是马服君赵奢之子。生于将门世家,赵括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好的军事教育,熟读各家兵书,对于一些知名战例、战阵的演变如数家珍。
长平之战是赵括唯一指挥的大型战役,此战的结果,以赵国四十五万大军被斩首坑杀告终,赵括也因此背上了“纸上谈兵”的千古骂名。然而近来不少学者和历史爱好者认为,赵括并非纸上谈兵,相反,他有着非常优秀的军事素养。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 赵王将老成持重的廉颇换下来,让年轻的赵括担任主帅,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秦国的离间计,但是离间计的效果还在于赵王对赵括的印象,若是赵括真的没有本事,赵王以及赵国王公大臣,也不会相信这等计谋。
所以,赵王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将45万大军以及赵国的命运押在赵括手中,从侧面也
图:赵孝成王(剧照)可以证明,赵括的军事才能是得到国君以及部分大臣的认可的,并非泛泛之辈。
2. 长平之战持续了三年,开始是赵国的廉颇和秦国的王龁对阵,王龁的军事才能是不如白起的,但是廉颇却节节败退,连续丢失两条防线,最后才退守到长平。
等到赵括担任主帅以后,秦国换上了白起,并且还严密封锁这个消息,从秦国换将的事件和禁令,可以看出白起对赵括是极为重视的,因此这也能证明赵括的军事水准是非常高的。
3. 大部分赵军是投降后被坑杀的,而在这场战役中,秦国也付出了20万的伤亡。赵军被秦军围困,是因为赵括不知道主帅是白起,所以才冒进中计,但是在中计之后,他能迅速地建立起有效的防守阵营。
赵括的被围并不意味着彻底失败,如果赵国此时外交顺利,能够请来援兵,赵军依旧可以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赵括数十万大军断粮40多天,但是没有兵变和叛逃,在最后的突围中,如果赵括没有被乱箭射死,白起也不会轻易的取得胜利。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都能证明赵括有着很高的军事素养,例如在赵奢进攻麦丘的战役中,正是靠赵括才取得了胜利。当时墨家子弟死守麦丘,赵奢付出了大量的伤亡,却久攻不下,此时赵括提出用投石机将粮食投进城内,动摇城中百姓死守的决心。赵奢按赵括的计谋去做,果然成功攻下了麦丘。
综上所述,赵括并非纸上谈兵的庸才。当然,一些历史爱好者过分的吹嘘赵括,甚至将他和廉颇等名将相提并论,也有失偏颇。
首先,廉颇虽然对阵王龁丧失了两条防线,但是那并不是廉颇最重要的防守地点,廉颇擅长防守,他最终目的也是想将秦军拖在长平,拖垮秦军,或者吸引其他诸侯国攻打秦国,可以说,廉颇一直将局势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这种战术所担心的只是后方的粮草能否供应得上。
其次,秦国虽然伤亡20余万,但大部分伤亡,都是王龁在强攻廉颇驻守的前两道防线造成的,并非赵括对战白起所造成的。秦国换阵白起,也不是认为王龁不如赵括,所谓“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此战同样是秦国的国运之战,容不得一丝错误,因此秦国才会不惜一切增加胜率。
最后,赵奢对自己的儿子赵括有过一番评价,《史记》记载: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亦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所谓“知子莫若父”,赵奢认为赵括虽然理论知识很充足,但是他对打仗看得太简单,如果赵国以他为将,必然会败。没想到,赵奢一语成谶,赵括最终还是因为轻敌冒进,死于两阵之前,马革裹尸。
赵括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也有担任三军主帅的能力,只不过,他带兵打仗,相比白起、廉颇此等战国一流名将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也不能因为长平之战的失败彻底否定赵括,他的真实水准,笔者认为与他的父亲赵奢在伯仲之间,属于战国时代第二档次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