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生日是农历几月几日,妈祖生日是农历几月几日几时几刻
在农历的三月二十三日,就是妈祖圣诞。妈祖是在沿海地区广东,台湾,浙江和福建等地的海神。之后因为几个沿海地区的华侨漂洋过海,所以讲妈祖圣诞的习俗带到了世界各地。那么在妈祖文化中,妈祖诞有什么样的风俗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诞辰禁捕。湄岛渔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数日内,不敢下海捕鱼或垂钓。这个习俗系因妈祖诞辰、,《妈祖显圣录》载:东海多神怪,渔舟常溺。天后曰:“此必是鬼怪为殃。”便命操舟鼓桨驰至海的中流。那时风日霁静,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跃吐水沫。
看见远处涛头,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容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顿时水潮汹涌,舟中人怕得发抖不已。后说:“不必怕。”即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扬波,才知道是龙王来朝。以后凡天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庆贺。据此湄岛渔民在这几天内,不敢下海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
(二)半截红裤。湄岛妇女,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常穿一条特殊的外裤,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为黑色或蓝色。据说,妈祖生前最喜欢穿红色衣服,故湄岛妇女视为神圣而仿效。但妈祖是神明可穿全红,世人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红色。以此表示对妈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
(三)船帆发髻。湄岛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发型都是船帆形的,即在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高约十多厘米、半弧型竖起的形似船帆的发髻。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间部分头发梳成发髻,再梳左右鬓边,然后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有时还在帆髻上插一根缝衣针,针上附一条红线,使发型更好看。
(四)杯问卜。莆田民间常用一对木制或竹制的、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半月型法器——杯,向菩萨问卜。这种杯,相传也来自妈祖,莆人传说,有一位铸鼎工人来到湄岛铸鼎,连续三次难成。后来才发现是有个女孩站在旁边观看,工人以为不祥,要赶她走。
女孩说:“走是可以的,但我要那烧红的铁砂。”工人答应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双手捧起烧红的铁砂回家,安然无恙。据说这位女孩便是小时妈祖。后来妈祖即用这对冷却的铁砂——杯,与天界通话。后人仿效,成为民俗。
(五)悬挂菖蒲。端午节时,莆田人必于大门上悬挂菖蒲,认为可以避邪,此民俗也与妈祖有关。《妈祖显圣录》载:有一次瘟疫盛行,莆田县官全家病危。吏告县官以湄屿神姑法力广大……官斋戒亲往请敬……天后念其素称仁慈,代为忏悔,取菖蒲九节……令贴病者门首,煎蒲饮之,病者立痊。县官喜再生之赐,举家造门拜谢。自此神姑名闻全国,此后,民间认为菖蒲乃妈祖所赐,可以避邪消灾,相继仿效悬挂,渐成民俗。
(六)香袋避邪。莆田民间,父母常为儿女到宫庙索取香袋,俗称“香火”,供子女佩挂,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这种香袋为布制,二寸方形,正面红色,中绣太极八卦,四角空隙处绣有“湄洲祖庙”四字,四角边缘尖端,扎杂色绒线,背面为草绿色,正中绣红花一朵,并在1/3处加一块红色盖帷,上绣“天上圣母”四字,袋内能藏符咒或香灰,于正面边缘边扎一扣眼,以便穿线佩挂。
(七)“九重米果”。莆入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必蒸制“九重米果”,即用米浆和料蒸制,先蒸第一层,然后再蒸第二层。连蒸九次,即成了“九重米果”。民间传说,蒸“九重米果”,因妈祖殁于九月初九日。
(八)泛槎挂席。莆地渔船要出海,常在桅杆上挂一帆式草席以保顺风。后因草席笨重不便,改成上插“天上圣母”布制三角旗代替,这是从古代挂席演变而来的习俗。
(九)“尾晚元宵”。莆田元宵最早是初七晚,可是妈祖元宵节则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即二十九晚或三十晚。为什么呢?据说元宵时民间多扎龙灯游戏,按莆俗元宵过后,龙灯必须火化让它升天以保平安。
如不火化,便成“孽龙”,危害生灵。但龙乃海中之王,谁能主持这一仪式呢?民间认为妈祖是海神,统领四海龙王,所以妈祖元宵节定为本月最后一天,以便让全县的龙灯集中起来烧掉,以免留下作乱,这就是妈租元宵节在月底习俗的由来。
(十)装点“烛山”。莆人在妈祖无宵节那晚,不论大宫小庙,都要装点“烛山”。所谓“烛山”,即在天后宫的宫庙广场前,用铁或木头制成高低个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装上竹尖,以便插烛之用,这晚,信徒各献一对龙烛火烛,点燃之后,远看似一座烛山,象征妈祖海上显神光。事后,信徒自己记住燃烛的位置,待烧到一二寸时,吹灭后带回家中继续点完,以求一年内神护平安。
(十一)龙舟挂彩。莆人在端午节常举行龙舟竞渡,它不同于全国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划龙船比赛,即莆田龙舟必附“天上圣母”旗,船上必附妈祖像。这是因为:龙为水中之王,而妈祖为海神,载着妈祖划龙舟,一为驱邪,二保平安,三镇龙舟,免生意外。
(十二)奇特祭品。妈祖祭品较奇特,一般除了常用的食物外,还备有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三十盘,其中有鱼、虾、蟹、蚌等三十六种。
下一篇:蔡锷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