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借光故事,匡衡凿壁借光故事300字
说到小时候学的《凿壁借光》,大家肯定都非常的熟悉吧?毕竟这个课文确实是影响很大的,学习的影响力很深。那么而且这个故事讲得就是匡衡。那么这个匡衡长大之后怎么样了呢?大家肯定都非常好奇吧?毕竟和么用工的读书!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匡衡凿壁借光故事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
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使人们开怀大笑。”“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
匡衡长大以后怎么样了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人,出生在东海郡承县。他的家族跟“富贵”两个字扯不上关系,祖祖辈辈都靠种田为生,家境艰难,但父母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生了个有志向、勤学苦读的好孩子,匡衡对《诗经》十分痴迷,而在汉朝时,熟悉《诗经》,已经足够考试为官了。
但匡衡是典型的穷人家孩子,家里买不起油灯,一到晚上天黑就看不了书。于是匡衡灵机一动,在墙上打了个孔,让邻居家里的灯光透过来,借着微弱的光亮阅读,求知若渴。这件事被记载在《西京杂记》里,除此之外,《西京杂记》还记了匡衡的另一件事。
匡衡靠打工为生,他打工不要钱,只求看遍雇主家里的藏书,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雇主,对方将那些书都借给他阅读,于是匡衡的知识面更广了。长大后,匡衡就去拜汉朝“博士”为师,更深刻地钻研《诗经》,考了很多次考试,才考中了一个小小的太原郡文学卒史。
虽然职位低,但匡衡在太子刘奭面前露了脸。太子喜欢这些儒家经典,更喜欢听匡衡讲《诗经》,所以太子即位(史称汉元帝)之后,匡衡就逐渐得到了重用,甚至官至丞相。他给汉元帝提出的很多建议都被采纳,比如劝汉元帝俭省宫廷用度、亲贤臣、远小人等。
匡衡成为了《汉书》里面记载的一代名相,但他最终却被贬为庶人。事情的起因是汉元帝把匡衡封为乐安侯,获得了侯爵的匡衡,本来只应该拥有31万亩的封地,但那时候的地图还不够先进,很多地方都有误差,匡衡发现了其中的漏洞。
可能是一时贪心,匡衡利用这个漏洞,将自己的封地扩大了4万多亩。汉元帝并没发现匡衡的所作所为,直到汉成帝即位后,匡衡才被人参奏,于是汉成帝对他采取了惩罚措施,削去了匡衡的封号地位,把他贬为庶人,匡衡只好回到老家生活,没几年就病逝了。
等于说,小时候的匡衡偷光,长大了就开始偷地。这两者之间不见得有必然联系,但匡衡没有保持住初心是肯定的。现代很多网友把“凿壁偷光”的故事作了新解,认为匡衡的做法只顾及了自己,没有考虑到邻居,这意味着他的性格里就有自私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