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为何被活活饿死,齐桓公是饿死的还是病死的
令康熙皇帝掉泪的一位英雄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姜小白——齐桓公,他悲惨的暮年,令康熙有同病相怜之感。当时,诸位皇子贝勒,正在明争暗斗,对皇帝宝座虎视耽耽。年老体衰的康熙担心自己成为“齐桓公第二”。
齐桓公,曾是春秋时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重量级人物。当然,这种威望和实力绝不是吹牛骗来的,谋臣管仲是他称霸诸侯的智力支持。齐桓公是那个时代第一称霸的诸侯,尽管齐国的军事力量并非龙头老大,但齐桓公的胆略和仗义却是其他国君难以望其项背的。
姜小白干了42年的“寡头政治”,前后召集了26次“国际和平峰会”,出动过28次军队。不是帮助被外族欺负的诸侯小国打群架,就是收拾那些翘尾巴的诸侯大国。据《史记》记载,齐桓公自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他政治上“尊王攘夷”的广告词,把落汤鸡似的周朝皇室抬举到了最显赫的神位上,同时,自己也佩戴上了“国际警察”的服装道具。他曾在诸侯会盟的公开场大模大样得表示:“诸侯莫违寡人!”看来,齐国“老爷子”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大多数盟国的默许。
培根说:“君主使用有野心的人,必须善于驾驭他们,让他们感到,总在前进而无后退之虞……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用野心成性的人。”这简直是一句废话!天下的高人多的是,谁愿意引水入墙,起用希特勒式的野心家呢?问题是,那双辨别野心的眼睛长在谁头上;侥幸拥有那样的识人术,是否具备杀伐独断的英雄魄力与政治智慧。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沉疴在床,不久于世。管仲的话果真应验了。
姜小白终于到了“英雄垂暮”的时刻,他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身边那三名亲信见讨不到什么便宜,便转而投靠齐桓公的一个儿子姜无亏,并允诺除掉太子姜昭,帮助这个野心勃勃的家伙继承王位。政治阴谋开始,齐桓公的背运来了。他的寝宫被强行戒严,任何人不准出入。三天以后,姜小白奄奄一息。眼看他断不了那口气儿,竖刁、易牙愤怒地赶走了御前的侍从。寝宫四周筑起高高的围墙,冷冷清清的宫殿里空无一人,只有叫天不语、唤地不灵的“老英雄”。谁也不知道他死亡的具体时间,尸体腐烂后,恶臭刺鼻,苍蝇乱飞;密密麻麻的蛆虫爬到了宫墙外面——“春秋五霸”的英雄时代悲凉地结束了。倘若九泉有知,齐桓公是否悔恨自己没有听管仲的话呢?
英雄身边离不开出色的智囊团,比如项羽,智囊团散伙了,可以拉宝剑抹脖子;再比如姜小白,不但丢了智囊,还引进了三个居心叵测的掘墓人,于是,英雄连自杀的机会都捞不到,只配烂在自家被窝儿里。
垂暮的老康熙曾对自己的儿子们举齐桓公的例子,他最担心身后是一片骨肉杀戮。父母儿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的亲情、义务和责任纠缠不清,但是在权力面前,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将退却消失,没有人愿意看到这种悲剧,偏偏悲剧就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