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龙和甲龙的区别,甲龙画法

麦兜
麦兜 2024-04-05 05:06:01

甲龙科的种与分类学

甲龙科目前已经有两个被承认亚科。在其中一个由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所著的研究中,他将多刺甲龙亚科2改列为科,但没有其他古生物学家承认。

多刺甲龙亚科生存於晚侏罗纪到早白垩纪,Kirkland注意到多刺甲龙亚科灭绝的时间,与北美洲与亚洲间的陆桥消失,大约是同一时期。

根据保罗·赛里诺(Paul Sereno)在2005年的定义:

甲龙科:包含大面甲龙(Ankylosaurus magniventris),但不包含胄甲龙(Panoplosaurus mirus)在内的最大演化支。

甲龙亚科:包含大面甲龙,但不包含怪嘴龙(Gargoyleosaurus parkpinorum)、敏迷龙(Minmi paravertebra)、以及沙漠龙(Shamosaurus scutatus)在内的最大演化支。

以下列表根据麦克·班顿(Micheal Benton)在2004年的研究:

甲龙下目 Ankylosauria

甲龙科 Ankylosauridae

漂泊甲龙 Aletopelta

雪松甲龙 Cedarpelta

戈壁龙 Gobisaurus

牛头怪甲龙 Minotaurasaurus

沙漠龙 Shamosaurus

甲龙亚科 Ankylosaurinae

甲龙 Ankylosaurus

包头龙 Euoplocephalus

结节头龙 Nodocephalosaurus

绘龙 Pinacosaurus

美甲龙 Saichania

山西龙 Shanxia

篮尾龙 Talarurus

多智龙 Tarchia

天镇龙 Tianzhenosaurus

白山龙 Tsagantegia

多刺甲龙亚科 Polacanthinae

怪嘴龙 Gargoyleosaurus

加斯顿龙 Gastonia

装甲龙 Hoplitosaurus

林龙 Hylaeosaurus

迈摩尔甲龙 Mymoorapelta

多刺甲龙 Polacanthus

结节龙有哪些特征?

结节龙的体长约为3.7米,样子像剑龙。背部拱起,四足行走,但后肢与前肢的长度基本上差别不多,有短而宽的脚。头比剑龙要大一些,嘴部短而圆,外部覆盖的骨片比较厚。身体短而扁平,外覆的甲板都比较大,但也有一些小的甲板,而且身躯后部的甲板连成一个结实的甲胄,好像古代武士穿的胄衣。在我国发现的宁夏绘龙就属于结节龙类。中加考察队于198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包音满达呼找到了两窝幼年的甲龙——绘龙,证明甲龙也是喜群居生活的。

甲龙的外形有哪些特征?

晚白垩纪,鸟龙类中的甲龙异军突现。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防御装备达到顶点的要算甲龙了。它的头几乎被外面包裹的骨甲盖满。眼前孔没有了,上颞颥孔被封闭了,侧颞颥孔只剩下一个小裂隙,背上还有大大小小的骨甲。这些骨甲也可以叫甲板,是很重的。

甲龙除了有甲板和侧棘以外,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的末端粗大,形成锤子一样的东西。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甲龙的时代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甲龙发现在亚洲、欧洲和澳大利亚,最近在南极也有发现。

结节龙的体长约为3.7米,样子像剑龙。背部拱起,四足行走,但后肢与前肢的长度基本上差别不多,有短而宽的脚。头比剑龙要大一些,嘴部短而圆,外部覆盖的骨片比较厚。

身体短而扁平,外覆的甲板都比较大,但也有一些小的甲板,而且身躯后部的甲板连成一个结实的甲胄,好像古代武士穿的胄衣。在我国发现的宁夏绘龙就属于结节龙类。

所有甲龙的嘴的前部都已没有牙齿,与龟鳖类一样,有一个角质的套。嘴后部牙齿也极小,呈小佛手状,在磨食时也不会起多大的作用。在白垩纪,甲龙占领了剑龙的生存空间,将剑龙排挤出局。

甲龙的形态特征

各种甲龙组合成了恐龙大家族中一支独特的类群,叫做甲龙类,在分类学上的位置就是爬行纲、鸟臀目、甲龙亚目。甲龙类是恐龙大家族中较晚出现的类群,直到白垩纪之末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甲龙身体上部覆盖着厚厚的鳞片,背上有两排刺,头顶有一对角。甲龙有个像高尔夫球棒一样的尾巴。它的四只腿都是短的,脖子也很短,脑袋是宽宽的。

甲龙生存于白垩晚期,同时有许多肉食性恐龙。它的骨质、钉状的骨板与锤状的尾巴(又称尾锤)能提供很好保护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发掘到,属于恐龙族群中最后灭绝的一支。

剑龙类从地球上消失了,接替它们的是甲龙类。从自卫手段上看,甲龙具有一定的防御手段;全身披着厚重的甲骨,有的还配有利刺。有一种名为林龙的甲龙全长6米,颈部、痛部和身体两侧部覆盖着骨质甲片,甲片上密布着脊突。皮肤厚实似皮革,极具韧性。臀部上方至尾巴的大部分竖立着尖如匕首的棘刺,身体两侧也各有一排尖刺。这种严密的防范措施,抵挡住了大部分的食肉者。但对于暴龙之类的巨型食肉龙或者其他的大型食肉龙,甲龙的防御就有些捉襟见肘了,但幸运的是,甲龙与大型,巨型食肉龙的相遇概率并不高,它所要对付的一般是中小型食肉龙。后肢比前肢长,身体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看上去有点像坦克车,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龙。

面部长满骨头甲壳的甲龙可能会以此来躲避捕食者,但带着这层护甲尤其是“头盔”会非常热。新的研究表明,为了保持凉爽,甲龙进化出了长着血管的复杂而曲折的鼻腔,这些血管有助于控制热量变化。通过CT扫描建立的研究模型还表明,研究人员估计,甲龙可能会把它们吸入的空气温度调低至20摄氏度,从而在体内生成较凉的血液并输送入脑部,从而避免脑部过热。

霸王龙头上带刺是什么龙

山东是中国恐龙化石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进入21世纪之后,古生物学家在诸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并且发现了丰富的化石。最近,根据一块化石,一种新的山东恐龙被命名,它就是诸城中国甲龙。

中国甲龙的化石仅仅只有一块右侧肠骨,其编号为ZJZ-183,发现于山东省诸城市龙都街道见屯社区臧家庄村,地层为上白垩统王氏群红土崖组下部。这块化石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被发现,

中国甲龙(Sinankylosaurus),属名来自“Sinae”(意为“中国”)、“Ankylo”(意为“愈合的”)及“saurus”(意为“蜥蜴”),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愈合蜥蜴”。中国甲龙的模式种名为诸城中国甲龙(Sinankylosaurus zhuchengensis),种名则是代表了发现其化石的山东省诸城市。关于中国甲龙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地质通报》上,论文名为《山东诸城地区晚白垩世一新的甲龙类恐龙》,作者是来自诸城市恐龙文化研究中心和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

中国甲龙长什么样子呢?其实我们并不确定,因为化石仅仅包括了一块不完整的肠骨,所能提供的信息真的是非常有限,甚至都无法确定中国甲龙属于甲龙科还是结节龙科,只能确定其属于甲龙亚目(Ankylosauria

既然属于甲龙亚目,那么中国甲龙肯定是脑袋较小,身体粗壮,以四肢缓慢行走的。在中国甲龙的背上和四肢等部分长有坚硬的骨片和尖尖的骨刺,这些结构组成了一层“铁布衫”,能够有效防御食肉恐龙的攻击。至于中国甲龙的尾巴上有没有能够作为武器的坚硬骨锤,我们就不得而知啦。

除了中国甲龙的外形和身体特征,关于中国甲龙的长度和重量也是未知的,尽管新闻报道中介绍其长度可达10米,但是它的体长可能只有5米,体重接近2吨。关于中国甲龙的认知还需要更多的化石材料,

根据发现化石的地层,我们得知中国甲龙生活在距今7500万年前晚白垩世的中国山东,当时的山东是恐龙的乐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恐龙。除了中国甲龙,这里还有同属于甲龙亚目的绘龙(Pinacosaurus),属于角龙下目的中国角龙(Sinoceratops)、诸城角龙(Zhuchengceratops)及坐骨角龙(Ischioceratops),属于肿头龙类的微肿头龙(Micropachycephalosaurus),属于鸭嘴龙类的山东龙(Shantungosaurus),属于蜥脚类的诸城巨龙(Zhuchengtitan)。

上面介绍的全部都是植食性恐龙,当时的顶级掠食者是诸城暴龙(Zhuchengtyrannus),这种“袖珍霸王龙”是晚白垩世时期山东的王,它不仅能够捕杀像山东龙这样的大型植食性恐龙,也能够捕杀中国甲龙。不过考虑到中国甲龙的数量较少,而且与诸城暴龙的生活环境可能并不重叠,所以它不是诸城暴龙食谱上的主菜。

中国甲龙是晚白垩世诸城恐龙动物群最新的成员,它的研究命名也增加了诸城恐龙动物群的物种多样性。纵观晚白垩世坎帕阶的北半球,特别是亚洲东部和北美洲,两地有着种类构成相似恐龙动物群,也显示了当时恐龙动物群存在着跨洲际的迁移和交流,这些化石证据为我们研究恐龙的生物地理分布和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