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和包拯见过面吗?,寇准和包拯谁在前

麦兜
麦兜 2024-04-03 00:45:01

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 包公的铡刀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有一个困惑,从小时候听评书就开始萌生出的不解,其实在为官清廉和为民判案上寇准其实是做的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他的知名度就是不高,在民间的熟知度上更是和包拯差的太远太远。

我们知道,类似《三侠五义》、包公案、包青天等这些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古老评书,明见戏剧,以及现在的影视作品,对包公的宣传力度远大于对寇准的宣传,喜欢追逐大流,是人们的天性,包拯因为自身的功绩的确在大部分官员之上,人们满满的就熟知起来。

历史上寇准在抗击辽国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包拯则是在处理朝中事物的时候有突出表现,他敢于弹劾当朝大臣,为朝廷解除了很多内忧,而寇准则是更多的从外患角度在位朝廷办事,而行军打仗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所以寇准更多的是上升到了为国效命的程度。

相比包拯的直接效命于人民,为百姓办实事上,包拯的影响力比寇准大出一截又变得那样理所应当。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指出朝廷中不良的现象,使百姓生活安康,是百姓的得力助手。

虽然说寇准的政绩和官职都要大于包拯,只能说是百姓不关注这些,毕竟攘外必先安内,百姓真正关心的是当官的能不能为自己谋取利益,能不能为自己办实事。包拯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可能也应证了这样一句话基层干得好,比高层更的民心。

在民间有各式各样的文学形式来表现包拯的事迹,诸如《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无论是从舆论角度还是,在影响力上,包拯都有小小的优势,当然两人都是为宋朝的政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没有必要分个谁高谁低。

包公的铡刀是怎么来的

在包公的戏里,最重要的,出场率最高的莫过于包公的那三口大铡刀,满满的,这三口大刀成了包拯的符号,包公的戏也总是以“开铡”这一词作为进入剧情的高潮。

在戏剧的影响下,包拯和铡刀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河南开封府的景点内,包拯的三口铡刀更是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项目,在安徽的包公祠中,也陈列着他的三口大铡刀。可见这对包拯的重要程度。

其实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用铡刀作为刑具的,在历朝历代的记载中,都没有出现过用铡刀行刑的记录,秦汉的死刑是腰斩,就是罪人裸体趴在地上,用斧头砍断他的身躯;在隋朝的时候确立了五刑,死刑的记载之后两种一个是斩刑一个是绞刑,斩就是用刀砍人的头,绞就是用棍子收紧套在人脖子上的绳子让他窒息死亡。

在唐宋基本是延用五刑的处罚制度,死刑也只是针对有严重犯罪情节的人,这种人,也肯能会被“凌迟处死”。当然这都是要视情节严重程度来判断的饿,根据他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来判定他会接受怎样的刑罚。

在《三侠五义》中提到的包拯暗示公孙策根据““札”字当“铡”字,设计出龙、虎、狗三把大铡刀。并向宋仁宗请示,根据情节轻重可以用铡刀处理。虽然和历史情况有差别,但是将包拯的大义凛然,寄寓在这具体的铡刀上,给人一种见铡刀如见公正的感觉,将这种虚幻的情感具现出来。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成功的,也是文学家或者老百姓对包拯极大的支持和信任,包拯的执法严明是真正帮到百姓,维护百姓利益的。

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 他们是同一时期的人吗

宋朝在军事上不行,但是是一个重视文化发展的朝代,出现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像是王安石和寇准等人便是。他们虽然没有那么强带兵打仗的能力,但在百姓心中地位很高,包括包拯在内都是宋朝出名的人物。

关于包拯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就更加高大了,对于宋朝来说很多疑难案件都是经过包拯的手给解开的。不过这些流传的事迹大多数是假的,并不是真实发生在包拯身上的。

身为宋朝的人物包拯获得很多关注,有一句话叫做前有寇准后有包拯,就可以看得出包拯的实力。很多朋友好奇两人的关系,他们虽然都是宋朝人,但并无多少交集,史料记载生平发现,他们也不可能有同朝为官的情况出现,总结来说他们只是同朝人而已。

包拯999-1062年出生,今安徽合肥人,1027年考中进士,但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不忍离开,于是等到双亲过世守孝之后才开始在朝为官,整个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寇准962-1023年出生,两人同时在世24年,但是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时寇准已经去世四年,而且包拯考中进士之后并没有立即做官,所以说两人只是同时期人,并不会同朝为官。

在做官上寇准为官清廉,获得百姓爱戴,知名度不小,在抗辽事业上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是相比较来说寇准的知名度并没有包拯大,包拯的故事流传已久,经常出现在影视和戏剧等作品中。

历史上的寇准主要是为朝廷分忧,在朝廷做实事,属于为国效忠。包拯是直接为百姓做实事,执法严明,廉洁奉公,敢于指出朝廷中的不公之事,为百姓营造一个更加公正的环境,可以说是百姓的助手。总的来说寇准的政绩要比包拯大,但碍于宣传的原因,导致寇准在民间的名声没有包拯大。

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

同一年代的人。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

寇准(962—1023),字平仲,华州下卦(今陕西渭南)人。从以上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寇准和包拯同时在世有24年,但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时寇准已去世四年。更何况包拯考中进士十年后才开始出来作官,此时寇准已死14年。

寇准的事迹

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凖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历史上寇准跟包拯是同一个人吗?

包拯(999—1062),汉族,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 寇准(961-1023),宋代公文避其讳,文书省“十”作“准”。 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北宋丞相。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19岁时,宋太宗太平兴国中,赴汴梁(开封)会试,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 寇准生活比较奢侈,多有微议。

《包青天》中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

寇准与包拯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两个人虽然属于同朝人,但是是在不同时期为官。

在历史上,寇准是宋太宗、宋真宗朝的重臣,包拯是宋仁宗时期的重臣,他入仕的时候,寇准都已经去世了。

寇准出生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这一年北宋才刚刚建立两年,南方的南唐、吴越、南平等政权还处于割据状态。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比寇准小了38岁。显然包拯的年龄小他太多,他出生的时候北宋已历三帝,立国已经三十九年了。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六十二岁的寇准病逝于雷州贬所。四年后,即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科及第,开始进入官场。

轶事典故

寇凖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凖见她面目姣好,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

当时寇凖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见到这个情形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凖读了蒨桃的诗,很是感动。默默想道:蒨桃诗说的对,这一匹一匹的绫缎,都来之不易,随心所欲挥霍是不应该的,就坚决改了,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寇准和包拯是什么关系?

寇准和包拯没有任何关系。

1、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

2、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寇准和包拯的政绩对比

做官上寇准为官清廉,获得百姓爱戴,知名度不小,在抗辽事业上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是相比较来说寇准的知名度并没有包拯大,包拯的故事流传已久,经常出现在影视和戏剧等作品中。

历史上的寇准主要是为朝廷分忧,在朝廷做实事,属于为国效忠。包拯是直接为百姓做实事,执法严明,廉洁奉公,敢于指出朝廷中的不公之事,为百姓营造一个更加公正的环境,可以说是百姓的助手。总的来说寇准的政绩要比包拯大,但碍于宣传的原因,导致寇准在民间的名声没有包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