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昏庸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晚年秦国变弱了么

麦兜
麦兜 2024-03-30 08:00:02

秦昭襄王赢稷简介

导读: 赢稷(前325年-前251年),即。战国时秦国国君,又称秦昭王。嬴姓,名则,一名稷。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虽为嬴姓,却不叫嬴稷(嬴则)。

赢稷是与芈八子所生之子,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手下包括有范雎、等,使秦国奠定了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国。

生平简介

赢稷童年便离秦质燕。儿时在他国多年,遥望秦国,使他对图强秦国多了一份急切。

赢稷少时返秦执政,对于治国进取之心,比其父亲赢驷更急更甚。于是便有了诸多躁动之举,尤为突出的是诱楚怀王而囚之。这使秦国不仅在秦楚之间,在秦与山东列国之间处于十分麻烦的境地。

赢稷毕竟聪慧,他在诸多成败中,在母亲的深情呵护下渐渐成长。他的君王资质渐渐厚实。

在她母亲去世前数年中,他不仅能为自己独立治国渐渐逼母亲退居幕后,他还影响母亲为国家大业大义割断亲族关系,免去魏冉官位,除去族亲尾大不掉之患,在内部清除政治障碍。

赢稷用白起领军长平大战,是赢稷执政时期最大政绩。长平大战胜利后,军事强国赵国几无壮丁。秦国与列国之间产生巨大消长,为秦国统一大业建立如磐石般基础。

赢稷的感情博大而深沉。他与母亲芈八子数十年母子情深,他与国舅魏冉先是怀恩,后来厌弃,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

尤其是对白起,白起是赢稷执政期间渐渐委以重任的军事将领。白起身临百战,战无不胜,几乎成了战国神话。赢稷在长平大战后赐白起自裁,互相间内心冲突之激烈可想而知。

何况,赢稷与白起的关系已超出一般的君臣关系,他们在长期的秦国对外战争中建立起非同寻常的兄弟之情。

秦昭襄王晚年的一系列作为,使他成为巍然屹立于战国的一代雄主。

秦昭襄王卒于公元前二五一年。他的高寿也是他能创立伟业的另一原因。

秦昭襄王是明君还是昏君?

秦昭襄王是明君。但是他先是君王,其次才是明君,他想要的是一把锋利的刀,而不是一把有可能会伤到自己的不听话的刀。身为君王,他要的是臣子绝对的听从命令,而不是反对与他,白起在秦国军中拥有着巨大声望,同时又极具主见,就成了一把不听话的刀。但无论如何,战神白起的死是身为明君的秦昭襄王一生中仅有的污点。

秦昭襄王继位时间

秦昭襄王(前325年到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到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其实秦昭襄王他并不是一个窝囊废,当宣太后独揽政权的时候,他就明白当时的时机还没有到,自己的实力不够强大,所以一直在隐忍着。等到后来遇到了范睢,而且在他的严密策划下,他才成功地夺得了秦国的大权。

秦昭襄王他可是一个聪明人,他的确也很想获得政权,但问题是他在18岁的时候,他的地位还不是很高的,他说的话在大臣那里也得不到什么共鸣。而且当时的宣太后独揽了朝政,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心里很明白,时机还并未达到,自己现在的力量还没有足够的强大,所以说他一直在隐忍。

后来范睢成功的归顺了他,于是在他的谋划下他成功得到了自己的权利,但是秦昭襄王因为太过信任他了,其实也被他耽误了一回。我们都知道白起坑杀40多万赵军之后主动地向秦昭襄王请战,想要一举攻下邯郸灭亡赵国。但是当时的范睢却害怕白起功劳太大会取代自己,竟然以国力不足为由向秦昭襄王献谗言,最后使得白起被迫撤军回国,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举也害死了白起。

所以说秦昭襄王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但其实他也有昏庸的时候,如果他在当时就听从白起的话的话,那么他的统一大业有可能会来得早一点。而且除了这个原因以外,秦昭襄王本身也是一个孝顺的人,他也不怎么想去招惹自己的母亲宣太后,而且宣太后本身也懂得一些治国的政治理论,也将秦国治理得很好。而且宣太后的势力集团力量比较强大,如果贸然夺权,很有可能自己的命运将会断送其中,所以秦昭襄王一直在隐忍,等待最佳时机。

秦昭襄王是昏君吗?

不是昏君。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如何评价几乎大半辈子没有亲政的秦昭襄王?

首先我觉得他对于母舅那是相当的容忍。纵观中国历史,那些扶持幼君上位然后自己摄政的权臣,哪一个在君王亲政之后能全身而退?霍光,长孙无忌,多尔衮,比起他们,魏冉真的是善终了,唯一一个结局比他好的摄政大臣恐怕只有周文王了。

而且我觉得这恰恰说明了嬴稷过人的智慧。外戚干政四十年(并且是有野心、贪恋功名的外戚,这从魏冉私取陶邑就看的出来),结果国家蒸蒸日上,朝野相安无事,王位坐得稳稳当当,中国历史上你再找个第二例试试?

至于他晚年的一些错误决定,反倒让这个君王的形象更加血肉饱满,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明君”、“霸主”就可以一言蔽之。他是一个有情有欲,野心勃勃,聪慧绝顶但也会犯错误的“人”哪。纵观古今,许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在晚年几乎都犯过错,比如齐桓公错信易牙之辈最后落了个饿死的结局,汉武帝晚年闹出了巫蛊之祸,所以说邯郸之战的失败并不能抹杀秦昭襄王的功绩。

还有很多人认为如果长平之战后秦军挥师邯郸就能拿下赵国,若不是范㫿小人,说不定秦昭襄王有生之年就统一天下了。这个说法虽有客观依据,但却不足为信。如果当时嬴稷只有四十岁,那倒是有可能,但是注意他当年已经七十岁了,这在当时就像现在的一百岁差不多,而且白起也已经老了(白起至多比嬴稷稍微年轻几岁)而秦国下一代猛将还没出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秦国还没有到能一举灭六国的能力,也就是时候未到。即便长平之后直抵邯郸,若赵国死守,四国救援,秦仍然是以一己之力抗衡六国,更何况秦军当时也是损失惨重,胜负存亡之理当未可知。

好吧,就算白起猛人灭了赵,估计这时候秦军也打得差不多了,此时班师,顺路灭了韩魏不大可能,被韩魏楚乘势打击倒是更有可能。等到秦国休养生息,恢复力气,再出来灭其他五国的时候,赢稷和白起得有百岁高龄才能活着看到这一天啊(相当于现在人活一百五十岁这种感觉)

另外,随着秦昭襄王日渐老迈,他的决策能力已经不如年轻时候了,耳跟子也软了,这从他对范雎言听计从就可以看出来。这把年纪再灭六国平天下,从有史记载以来,允许你不限国界年代,一例也找不出来。

综上所述,秦昭襄王一生的功绩恰如其分地由他的谥号概括好了。开疆拓土,圣闻周达,当之无愧的一代明君。虽然临走前昏了一招(信范睢杀白起),但不足以掩盖其一生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