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女尸复原图,马王堆汉墓女尸现状,怎么保护
马王堆的辛追夫人,照片极为恐怖,为何专家却说栩栩如生?
主要是大家如何看待“栩栩如生”这个词,一般来说,对古尸而言,只要机体弹性尚佳、器官完好基本上就可以用这个词了,毕竟很多古人尸体都是一堆白骨。
(一)马王堆墓
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开始对马王堆的一号墓进行考古挖掘。根据考古专家的勘探,这座古墓属于汉代古墓,规模十分的庞大,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在这个一号墓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马王堆女尸。
当时考古专家们还不清楚这具马王堆女尸的具体身份,只能根据一号墓的年代判断这是一座汉代古墓。为了进一步解开女尸的身份之谜,1973年12月,考古专家对马王堆古墓的二号墓进行了挖掘。虽然挖掘结果表明,二号墓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多次被盗,但是墓中遗留下的3枚印章却成功地解开了马王堆女尸的身份之谜。
在二号墓出土的三枚印章上,分别刻着“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的字样。根据这几枚印章,考古专家判断马王堆女尸就是汉朝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不过,随着马王堆考古资料的进一步解读,这几年也有专家认为辛追夫人的本名叫“避”,辛追可能是误读,当然大家都比较熟悉“辛追夫人”这个称呼了。
(二)辛追夫人
那么,为何考古专家眼中的“栩栩如生”,和我们如今在博物馆看到的以及想象中的有所不同呢?实际上,一方面和当时的发掘保护技术有关,当辛追夫人出土时,全身包裹着20多层丝绸衣物,并且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棺液里。当时的文物保护技术比较落后,而且考古专家们也没有想到辛追夫人会保存得如此完好。
所以,当辛追夫人出土之后,专家们经过长达一周的时间,才剥离完20层的丝绸衣物。在这个过程中,辛追夫人没有得到任何保护措施的。众所周知,当文物脱离埋藏环境之后,很容易发生很多物理化学反映,尤其是这种千年湿尸,暴露在空气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损坏。
即便如此,这个辛追夫人的尸身保存的依旧是目前最为完整且鲜活的:这个尸身一经出土仍然保持全身润泽的状态,皮下软组织柔软而富弹性,甚至关节尚可活动。辛追夫人的眼睫毛及鼻毛尚存,左耳裹鼓膜完好,手指及脚趾纹路清晰。经解剖发现,其内脏保存完好,胶原纤维和刚去世时相似,细如发丝的肺部迷走神经可数。
一般来说,对于古尸而言,能够达到这种程度的只有埃及木乃伊了,但即便是木乃伊也是干尸,远不如这句近似于活体的湿尸科学价值巨大。
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是怎样的?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区东郊4000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1972年,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具女尸,是一具非常罕见独特的尸体。虽然历经2000多年,但是她的外形依然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缔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这一考古新发现曾经轰动了世界。
其实古尸并不是没有腐败,而是腐败到一定程度就被中断而保存了下来。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具“巨人观”的女尸,这是墓主人死后早期腐败的现象。
人死之后,由于缺氧气,细胞发生自身溶解并导致组织自溶,尸体内的细菌与外来的细菌在尸体内急剧繁殖,并分泌大量的分解有机物的酶,而引起尸体腐败。腐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体,挤压全身的组织内脏器官,使全身肿胀、张口、伸舌、眼球突出、肛门脱出等现象。法医学称这些早期腐败的现象为“巨人观”。如果死者是孕妇发生了“巨人观”,气体压力可能将胎儿挤出阴道,叫内分娩。当然这具50多岁的轪侯夫人不存在这个问题。
经过对女尸的病理解剖检查,发现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右上肺有结核病灶,右前臂曾经骨折,在直肠和肝脏内有鞭虫卵、蛲虫卵和血吸虫卵,一只胆囊先天畸形。女尸的多种病变为研究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我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那么,她是怎样亡故的呢?经分析,该女尸皮下脂肪丰满,皮肤没有褥疮,无高度衰老迹象,故应为突发急病而死。从病症推断与解剖发现,她的食道、胃及肠内有甜瓜子130多粒,死亡时间应在夏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后引发胆绞痛,由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严重心律失常而猝然死亡。
安徽古墓发现古代王妃墓,容貌复原后,为何大家都不淡定了?
2001年3月23日,砀山县工地上发现一座墓葬。当时,请了著名的中国刑警学院教授、刑事相貌专家赵成文先生进行了人像复原。
相貌复原之所以大家不淡定,主要是“复原图”女子确实很漂亮。再加上,古墓被打开时香味扑鼻,人们立刻联想到当时比较有名的《戏说乾隆》《还珠格格》中的“香妃”,再加上促进旅游、增加当地知名度等考虑。此墓的墓主人被人说成是“香妃墓”、与乾隆有关的女人。
其后,人们知道该女子是被杀而死,所以,人们传得更神。
(1)该女子被断定为康熙年间的诰命夫人,与乾隆无关:香味何来、如何被杀,不要听信谣言各种谣言例如女子出土后造成尸体损伤
墓中的香味主要来源于中草药,经查管内有灯心草0.17立方米,乳香约10斤,藏于褥子内丝绵中的麝香1斤,散放于尸表处的冰片2斤。
女尸颈部有两处长10厘米的“T”形致命伤,因为伤口形状造成皮开肉绽的情况,导致气管、食道、左右颈外静脉右劲总动脉大血管被整齐断裂,法医们判断:属于当场昏迷、大量失血死亡。被杀时间在冬季,饭后熟睡时被杀。
凶手是手中持剑,走到床前,从左到右插入脖颈。因此,女主人迅速失血、失水。由此,对形成“湿尸”反而有了优势。
然而,一些人为了寻求轰动效应对该女尸形成的致命伤编造为出土以后所为。其实,该古尸保存确实很不好,被弃置时间长达36小时。然后,又在由废弃的冰箱改成的建议冷棺中保存47天,棺内温度为4度。专家们在第49天才被请来做防腐处理,那时已经出现菌斑,尸表出现点状尸蜡。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砀山本地肯定有责任。但将问题高度黑化的行为也是不对的。前者对古尸不尊重,后者的乱造谣行为更是侮辱。
(2)女墓主身份到底是谁?为何保存得这么好
也许是女墓主真的无法查知,也许女墓主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损害使其失去了研究价值,总之,到现在砀山女尸的身份没有查清。但基本都认同是康熙晚年之前的墓葬,与乾隆无关。
此墓主生前地位较高贵,但不到三十岁且有生育情况下被杀,所葬规格又很高。可见里面肯定有故事。但在封建社会“家务事”的情况下,各种史书甚至县志都没有记载,也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该女尸为何保存得这么好呢?
因为该棺等级较高,深藏地表4米,在外椁、中棺、金丝楠木内棺之间是40厘米厚的糯米汁与石灰的混合填充物。内棺外被一层麻布、多层缠裹密封,已经进行了防腐处理。
女尸长1.64米,体重88斤,可见身材高挑较为苗条。黑发非常牢固,牙齿完好。皮肤富有弹性、浅黄色,三寸金莲。
女尸全身被涂抹白色混有浅红色油泥膏,用于防腐。油泥膏的成分是混合中药,其成分有:白芷、冰片、朱砂、白芨、黄白腊、麻油等,这些都具有杀菌、防腐、保鲜的作用。
由此可见,三四百年尸体之所以没有成为骷髅,本身就是其地位所致,将其安葬者本身就在有意识地让其尸身不朽。
马王堆汉墓女尸真实身份
新华社长沙4月19日电 (记者明星 刘涛 刘非小) 今天9时,随着中国刑警学院教授赵成文用鼠标在电脑上描完马王堆女尸面相的最后一笔,并将制作好的女尸面相复原标准图拷入软盘,标志着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面相复原标准图正式完成。这个承载着2000多年前人类面相信息的软盘,将通过特快专递的方式,从位于沈阳的中国刑警学院出发,于数日之后抵达汉代女尸的故乡———湖南长沙。
此次复原的马王堆女尸系西汉时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距今已将近2200年。据史料记载,利苍夫人名叫辛追,死时约50岁。1972年,辛追的墓葬被发现。辛追尸体出土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
记者一周前在中国刑警学院刑事相貌学实验室采访时看到,赵成文教授为马王堆女尸制作的4张标准图分别描绘了辛追50岁、30岁、18岁时的面相。其中,50岁的图片还分正面和侧面2张。
辛追的面相在3个年龄阶段各有特点:18岁的辛追面庞红润,柳叶眉,杏核眼,小尖鼻,薄唇嘴,眉宇中透着一股灵气;30岁的辛追较18岁时略显丰满,眉毛微微上翘,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干练;50岁的辛追一眼看去雍容华贵,却面带病容,鱼尾纹布满眼角,眼袋下垂
马王堆女尸是什么时候出土的?是哪个朝代的人叫什么?
马王堆女尸是辛追夫人,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仓夫人,死于公元前186年,时年约50岁。于1972年从墓葬中出土,发掘时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指、趾纹路清晰,肌肉有弹性,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历史悠久的湿尸。现在,辛追夫人遗尸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在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的大型棺椁里。
这的网址里有一些照片,包括利用电脑复原当年辛追夫人不同年龄时期的复原图
当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具体是怎么回事吖?
刚才的不对,是这个:
马王堆汉墓 :位于东郊东屯渡,离市中心约四公里。 此墓为西汉初长沙国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初,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编为一、二、三号。一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妻墓,二号墓是轪侯利苍墓,三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子墓,其中一号、三号墓保存完好。墓葬结构十分严谨,规模宏伟。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其中最轰动中外的是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历时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尚存,指趾纹清晰,软组织尚有弹性,手足关节还可以活动,是世界防腐学上的奇迹。一号目棺椁由70块杉木板组成,重约1500千克,结构坚固,平正方直。棺中置四层套棺,四边塞满了随葬品。其中一件素沙禅衣,轻若烟雾,薄儒蝉翼,衣长1.28米,袖长1.9米,重量仅49克。二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图。三号墓出土帛书28种,12万多字。这些帛书具有极高的古籍研究价值。还有一幅覆盖内棺的彩绘帛画,是古代帛画的空前杰作。 现在,一、二号墓已封闭,三号墓坑仍保持原貌,建顶棚,供人参观。马王堆全部出土文物,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这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两千年不腐?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2000多年来不腐的“神液”。
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说,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据介绍,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这些化学物质的结合,是古尸保存的基本原因。”罗学港说。
为什么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辛追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辛追2000年不腐“充满了偶然性”。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日前,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奇迹般地“复活”了。
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得知,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成功地为朱元璋之孙——明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吴氏进行了相貌复原,立刻与赵教授取得联系,提出对2000多年前的西汉女尸进行相貌复原,赵成文欣然应允。后来赵成文专程飞抵长沙,两天内收集了复原所需的基础材料。于是湖南省博物馆正式书面委托赵教授对去世近2200多年的辛追进行相貌复原。
“秘密武器”帮了大忙
赵成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千年遗容进行复原,关键得益一个叫“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的帮助。这个“秘密武器”,凝聚了赵成文教授大半辈子的心血。
赵成文是我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他从1973年起开始从事痕迹学研究,可以迅速根据知情人的口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模拟画像。“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实际上是赵教授实战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据悉,此系统通过对数万人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可以组合90亿乘以1亿个人像而不重复。
“研究表明,人的面相关键取决于颅骨的形状。也就是说,只要颅骨存在,即使被毁容,也能按照一定步骤对其原貌复原。”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此次为辛追分别绘制了18岁、30岁和50岁三个年龄段的面相,其中还为50岁的辛追绘制了侧面相。复原主要依据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在我的眼里,只要颅骨保留完整2000多年前的女尸与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尸体基本上没有区别。”赵教授一脸平静地说。
30岁的辛追首先“复活”
30岁的辛追首先在赵成文的手中“复活”。“根据人类学知识,人在30岁时骨头基本成型,选择这个年龄首先进行复原,能够尽可能保证颅骨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在对辛追颅骨的X光片分析中发现,尸体腐烂导致辛追在去世后嘴部张开,舌头吐出,下额脱位,头部变形:“根据以往规律,这种变形将导致五官变短。比如长脸型就变成圆脸,国字脸变成田字脸。”赵成文举例说。此外,X光片的拍摄角度也并非垂直正位,形成了一仰角,这都为复原带来难度。
据此情况,赵成文首先将X光片扫描入电脑,然后根据解剖学的解剖结构理论,在电脑中对脱位的下额进行复位。随后,赵成文根据美术学中的“三庭五眼”理论,在辛追的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功线、口裂线、下额线、中心线。
据介绍,“三庭”确定脸的长度,“五眼”确定宽度。发际线是人的额头到头发之间的一个标志,眉弓线确定眉毛的位置,鼻底线指鼻下段的位置、下额线表示头像的最底线的位置。“根据这九条线,基本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大小。”赵成文解释说。
辛追的眼睛首先被确定为杏核眼。赵成文认为眼睛也是辛追复原相中误差最小的部位。他说:“根据辛追颅骨中眼孔的形状,可以推断她是杏核眼,再结合出土时拍摄照片和当年的解剖依据,可以肯定辛追生前的眼睫毛很长。”与眼睛相比,辛追鼻子的形状确定相对容易。从出土的照片看,辛追的鼻子保存完好,可以直接判断是小尖鼻。
30岁的辛追为何是薄唇嘴、狐尾眉?赵成文解释说:“根据尸体的照片:发现辛追嘴唇较薄,根据口裂线则可以判断其形状为典型的薄唇嘴,狐尾眉的依据主要是X光上的眉弓形状,以及辛追遗体上的眉毛痕迹和已出现的眼睛形状。”辛追的耳朵最后被确认为肥垂耳。
误差在10%以内
“为2000多年前的古人画像,肯定有一定的误差,但根据统计资料,误差应当控制在10%以内。”赵成文说。
误差首先是因为X光片美中不足。赵成文在以往对无名尸体的复原过程中,使用的依据是颅骨,而此次只有颅骨的X光片,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遗憾。
赵成文在辛追30岁面相的基础上,制作50岁和18岁的面相时,主要依据统计学的推理,同时辅以一定程度的猜测。
据史料记载,辛追15岁结婚。因此,赵成文在其18岁时的面相上,有意识的根据30岁面相,将其眼睛画得更大,更水灵,更流畅,脸型稍微圆润,眉毛则由狐尾眉变成了柳叶眉,嘴小一点,耳基本上变化不大,还薄一点,而且脸颊透点粉红。头稍大一点。同时在胸窝留有一定的凹陷,使其看起来略显丰满。“由于没有辛追年轻时的照片,在具体的制作中只能从人类学知识进行推理。”赵成文说。
而在绘制辛追50岁面相时,则依照人类学规律,其眼角下落,额头出现皱纹,鼻子下塌,鼻翼宽,腮部加宽,脂肪增多,肌肉变得松弛。耳朵下垂,脖子加粗。由此推断,其30岁时的椭圆脸变成长方脸。
相关新闻链接
辛追还能再“活”500年
女尸的保护,一开始就由湖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技术支持。当初女尸出土时,就是这个教研室的曾嘉明和刘里侯一起,将福尔马林、酒精与甘油混和的固定剂,注射进尸体中,然后用福尔马林浸泡。后来在水晶棺中的浸液,是由曾嘉明副教授和全国几大医学专家联合调配的,称为“1号配方”。
马王堆女尸的保存,说明老祖宗深谙防腐之道,他们利用当时的条件,在棺内创造了一个密封的无氧、无菌的环境。除了用丝绸裹包尸身与棺内环境隔离等处理外,在棺外的六面,包围着5000多公斤的木炭,然后是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
从今天的保护来说,假如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只要能保证水晶棺内的环境不变,她同样可以不朽。保存200年是肯定没问题的,500年或者更久,都是可以期待的。
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称,这次建新馆,博物馆花200多万美金,特意从美国进口了最好的空调。
辛追是吃甜瓜吃死的
年近七旬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隆祥教授,是马王堆女尸解剖的主刀人。据他透露,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时,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二楼靠东南的一个展厅(现在的历史馆)里,解剖开始。他从尸体的胸骨上缘入刀,沿中线直至下腹,感觉古尸比一般的新鲜尸体硬一些,胸腔打开后,器官都有完整的形状。
根据解剖和组织切片病理分析,彭教授当时就基本清楚了这位贵夫人的死因——人们吃饭后,一般4小时之内胃肠都会排空,而她的胃里,还残留着不少尚未消化的食物。病理分析表明,夫人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结石、肺结核等八九种疾病,还感染过血吸虫、蛲虫、鞭虫等。而且,她的胃内还残存有138粒半甜瓜籽。彭教授因此认为,她是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瓜熟了的夏天,吃了甜瓜后,由胆绞痛引起放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以至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
辛追是施工时发现的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因史料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而得名,因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堆。经考证,马王墓其实是西汉时期车大侯家族墓地。
1972年,湖南省某军区医院在施工时,出现了严重塌方,并发现有白膏泥,一小洞中冒出呛人气体。当有人划火柴点烟时,小洞中发出爆响并伴有蓝色火苗。一位有经验的老军人推断此处肯定有“宝”。情况被迅速反映到有关部门。3天后,湖南省博物馆在上报国务院后,携专家进行了详细勘察,着手挖掘。
当墓被打开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2000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去的人。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