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后裔在哪里,鲜卑族的后裔在哪里住
鲜卑人是怎么发展的,后人在哪里,现在还有鲜卑人吗?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
扩展资料
族名来历:《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鲜卑山,以山为号”,《魏书》记载为“大鲜卑山”。据考证,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嘎仙洞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
族名释义:“鲜卑”一词,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索隐》引张晏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东胡人以鹿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是祥瑞之意,以鲜卑作为族名,符合古代游牧民族命名的习惯方式;还有的学者认为“鲜卑”包含有动物含义,是作为部落图腾的动物或是神兽。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鲜卑族
鲜卑族的后人生活在那里
鲜卑是汉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个大民族。其中有一位叫秃发匹孤的首领在三国时期移牧河西走廊及青海东部。东晋后期,乌孤、利鹿孤、傉檀等秃发三兄弟在河湟地区建立南凉政权,先后称王十八年,成为十六国之一。 据介绍,西宁虎台是秃发傉檀誓师时所筑,以长子虎台命名的点将台,而康王墓则是傉檀的兄长秃发利鹿孤的陵墓。 “南凉国灭亡后,秃发傉檀的小儿子破羌辗转投奔北魏,之后逐渐汉化,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赐姓名为‘源贺’。”多年致力于青藏文化史研究的赵宗福博士说,源贺勤奋国事,忠贞廉政,屡立战功,尽献治国方略,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发展贡献极大,后来晋爵西平(即西宁)王。 他说,源贺临终前遗训子孙“诚勤以事君,清约以行已”。源氏子孙遵其祖训,报效君国,显赫于北朝、隋、唐、宋数代,正史中有传的源姓就多达20余人。 北宋末年,金兵南进,源氏子孙南迁广东南雄。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源氏子孙再次南逃到珠江流域,从此定居,繁衍生息于岭南,现在有3000多人,其中有一半人主要在港澳地区从商。 “源氏源于鲜卑,兴于甘肃、青海,北魏时逐渐汉化,占籍洛阳,之后完全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宋代又受金、元游牧民族的影响,迁到广东,成为客家人。”赵宗福说,他们的历史印证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史实。
鲜卑人从什么民族演变而来?去了哪里?
鲜卑族源起兴安岭嘎仙洞,属匈奴的一支,生活在锡拉穆林草原一带,公元二世纪中期,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势力逐步强盛起来。公元四世纪成为五胡之一,建都霍林葛尔,并战胜其他部族,南下统一了中国北方,改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第六代皇帝拓拔宏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汉制,迁都洛阳。并实行了断北语禁胡服,改姓氏通婚姻,学汉语行汉制等一系列改革。将鲜卑贵族八姓改成八个汉姓,皇族以元为姓,之后逐步同化在汉族之中。留在北部边陲的鲜卑人,大部被汉化,一小部分与蒙古族联姻,成为蒙古族。
鲜卑族在历史上叱咤一时,他们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鲜卑族发源于鲜卑山(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奥克里堆山),是先秦东胡族的一支。而在历史上开创了北魏叱咤一时鲜卑拓跋部则起源于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
战国后期,匈奴和东胡争霸,前206年,匈奴冒顿打败东胡。东胡余部分为两支,一支逃到乌桓山,称为乌桓族;一支逃到鲜卑山,成为鲜卑族。
通过流传于青海省民和土族回族自治县三川土族地区的古歌《鲜卑山之歌》考察,歌中的鲜卑人鼻子嗅的是“五谷的味道”,嘴里嚼的是“十二样的五谷”,却没有狩猎、游牧生活的信息,说明早期的鲜卑人过的是农业生活,而且种植多样粮食作物。
鲜卑人自公元前206年被匈奴人击溃,逃到鲜卑山,一直默默地生活在鲜卑山一带,休养生息,直到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自鲜卑山南迁进入北方大草原。这段时期,在中原王朝的史书记载中并没有提及他们,可能这段时期,由于匈奴一统草原,鲜卑也居于匈奴统治之下,向匈奴帝国贡献赋役。在鲜卑山中,鲜卑人只能以渔猎为主业,早期的原始农业让位于狩猎、游牧生活。这种居于匈奴之下的压迫和落后的渔猎产业,都抑制了鲜卑势力的发展。
东汉时期,随着汉匈大战的胜利,匈奴人势力大减,与东汉王朝的战争中失利的匈奴各部纷纷南下依附汉朝或者出走西域,对鲜卑人的控制削弱,而且他们的同宗兄弟乌桓族的南迁也给鲜卑族提供了发展空间,于是鲜卑族也开始了南下的步伐,但是因为鲜卑各部没有统一的领袖,南迁是分散进行的。
鲜卑各部乘机进入蒙古草原,并兼并吸收了没有西迁的匈奴余部,这使得鲜卑族实力大增。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在鲜卑南迁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游牧民族,以壮大本民族的实力,比如宇文氏就是匈奴遗族。随着势力的扩张,鲜卑已经和匈奴、乌桓并为北方三大势力,处于对匈奴作战的需要,东汉对鲜卑采取拉拢措施,这给鲜卑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
得到汉朝的支持后,至公元1世纪中叶,鲜卑人已经占据了漠南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取代匈奴人称霸草原。而此时,发源于嘎仙洞的拓跋鲜卑才刚刚离开大兴安岭,进入呼伦贝尔草原,而且一停留就是200年,直到西晋末年,才南下进入中原。
约在2世纪中叶,鲜卑族中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檀石槐崭露头角,他率部打败了丁零、扶余、乌孙等民族势力,建立起强盛一时的部落联盟,不过,这个联盟在檀石槐死后逐渐瓦解,而后拓跋鲜卑不断强大起来。西晋时期,鲜卑成为进入中原的五胡之一,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先后建立了辽西、代、宇文、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九个政权,最终拓跋鲜卑崛起一统北方,建立了历史上叱咤一时的北魏王朝,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异族王朝。
鲜卑族后裔都去哪儿了
两千年前鲜卑人一直生活在大兴安岭区域。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同汉人婚姻混血,并屠杀大量原有汉人,从此鲜卑人几乎占据汉人大半,真正的古汉人其实从此不多。大部分鲜卑人与汉、匈奴、氐、羯、羌深度融合,难辨你我(基本上都是汉人了)。
鲜卑族八大姓,由复姓改为汉姓
丘穆陵氏→穆氏
独孤氏→刘氏
步六孤氏→陆氏
贺赖氏→贺氏
贺楼氏→楼氏
勿忸氏→于氏
纥奚氏→嵇氏
尉迟氏→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