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把虞姬头割下来了,项羽睡过吕雉吗?

麦兜
麦兜 2024-03-18 09:48:01

虞姬自杀之后,项羽为什么要割下她的人头呢?

结合当时的敌我处境以及当事人的心理,个人认为虞姬做出自尽的选择,可能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身处四面楚歌的绝境之中,自己的存在已经严重拖累了项羽等人的行动,毕竟楚霸王曾经在巨鹿之战中,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创造过以弱胜强的成名之战。如今虽然翻盘不大可能,但只要有决心、无后顾之忧,项羽全身而退还是极有希望的。

二、在以命相博、充斥着原始兽性的残忍战场,指望任何人保持人性是不现实的,只有项羽是虞姬的保护者,失去了这个安全伞,别说敌军,就算自己这边的士兵也保不准会做出不人道的举动。

三、结合二人的感情,我认为虞姬这种举动也是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爱:刘邦要的是项羽的性命,对虞姬,则说不定会让她活下来,并会以占有的方式,来体现对项羽的完全征服。虞姬通过自己绝无苟活之心,表达对项羽的真挚情感。

贱妾何聊生,这是虞姬在项羽兵败对项羽说的最后一句话。那么虞姬为何不等到项羽完全战死的结果出现后再自尽呢?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一,项羽在汉刘邦五年,在与刘邦僵持了五年之后,面临的结果是什么呢!1,局部战斗占优势,打了不少胜仗,但是在战略上却输给了刘邦。已经被刘邦团团包围。且粮草已经断绝,毫无退路!也就是说,善战一生的项羽也意识到其到了末路!非战之罪,天亡我也!这是项羽最后对其一生战争的总结。可见连项羽也意识到战败之局!

二,虞姬不想给项羽增加额外的负担!项羽虞姬佳话一段,恩爱一生。在四面楚歌,韩信杀来,粮草已经断绝的情况下!这对项羽来说,局势已经给他带来够大的压力了。虞姬作为项羽美人,如果项羽战败,那么肯定落到刘邦之手。那结果是项羽无法接受的。所以为了断绝项羽后顾之忧,虞姬毅然决然的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值得佩服!

项羽砍下了虞姬的头,为啥将其葬在了一个小山村?

项羽割下了虞姬的头颅带在身边,有点“共生死”的意味,这是爱。后来,他感觉真的没戏了,就和随从将这头颅埋了,这是放弃了自己。

求问英雄项羽为何功败垂成? 曾带虞姬的头颅逃亡

对项羽宁愿战死乌江,也不肯过江求生这件事,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项羽选择这样一条不归路至少有下列四个因素比较大地影响了他的决策。主要为:宿命遮双目,惭愧了此生,虚荣断归路,英雄怒易成。

宿命遮双目 在项羽生活的时代,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个定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人无法改变的。而能够决定这些事情的是天,所以有“天命不可违”之说。

在史记中,有两处明确的记载,体现了项羽根深蒂固的天命观。一处在项羽率领八百军队的突围过程中,逃到东城这个地方,项羽一清点人数,只剩下了二十八骑,很是可怜。这时候,项羽对和他一起突围的将士说,想我项羽出道以来,身经七十余战,从来都是战必胜,攻必取,今天沦落到这样的境地,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通过这两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天命观在项羽的内心深处扎根很深。

所以,面对失败,他会自然而然地从天命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他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得失,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垓下兵败的原因,很难在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一味地把失败归结为天命。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目光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缺乏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转败为胜的决心。

惭愧了此生 项羽觉得愧对楚国的父老乡亲对他的厚爱,因此,无颜见江东父老,正是因为这样一种负罪感,所以,项羽才决定不过江了。由于这一不肯过江的理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项羽的嘴说出来的,而史记又是一部信史,所以,一直以来这一看法是流传最广,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认识。

直到今天,我们说一个人做了对不起家庭、对不起家乡、对不起国家与民族的事情,我们都会形容为“无颜见江东父老”。

如果我们抛开项羽过不过江这件具体事来分析,“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思想有他的积极意义。

因为这一思想背后至少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人一定要有知耻之心。中国有句古话,“知耻而后勇”。知耻心背后所体现的其实是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正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积极的思想内涵,几千年来它深深根植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虚荣断归路 项羽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将领,是非常要面子的人,他人生奋斗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是恢复他家族的荣耀,所以,他有很深的楚国情结,希望能够重新获得楚国百姓的尊重和爱戴。也正因为如此,项羽消灭强秦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到故乡,在父老乡亲面前展示一下。项羽对此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项羽坚强的背后,勇猛的外表下,有这样一种性格特点,那就是强烈的虚荣心。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在关键的时候影响到了他的选择,也在某种程度上断送了他的归乡之路。

英雄怒易成 项羽从垓下出逃,一直到乌江边,基本上都是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这很正常。但是遇到了乌江亭长后,为什么他的思想转变得如此快呢?问题就出在这个“怒”字上。人一怒,就会缺乏理性,就会钻牛角尖,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一些超乎想象的事情。当时项羽正处在这样一种状态。霸有天下不能说没有本事,垓下一战精锐损失殆尽,不能说不是一次大挫折。所以,对项羽来说,比较容易受到刺激,产生偏激的想法,容易作出一些超出常规的选择。

实际上,在项羽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里,项羽心里一直不痛快和受刺激,一直怒火中烧。至少有四口大气是他难以下咽的,会比较大地影响到他的最终决定:

第一是刘邦毁约。本来项羽和刘邦签署了和平协议,但是,刘邦却出尔反尔,趁其不备,背后偷袭。项羽想起来就火冒三丈,后悔没有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所以,他才留下来再战刘邦,只是没有想到,他反而被刘邦兵困垓下,因此更是气上加气。

第二是痛失虞姬。有关史料显示,项羽在虞姬自刎之后,悲痛难忍,割下了虞姬的头颅带在身边,一同突围。虽然听起来有些残忍,但也可以看出项羽与虞姬的感情之深,无法割舍。然后,在逃亡的道路上,由于不停地与汉军厮杀,所以虞姬的头颅在路上不小心丢了,项羽因此伤心之至。这口气项羽咽不下去。

第四是垓下被骗。项羽到达乌江边之后,从亭长嘴里知道了楚国未亡的消息,才知道四面楚歌是刘邦和韩信的计谋,而这几首楚歌却唱散了他的十万大军,输掉了他的毕生积累。对项羽这样性格的人而言,他对刘邦和韩信是恨之入骨,前面不守信用,后面又用诡计骗人,简直就是天底下最卑鄙的小人。项羽气愤不过,要与刘邦一决生死。

这些怒气夹杂在一起,项羽心里气愤万千。再想想江东父老对自己的期待和战死沙场的八千子弟,看看身边的二十几名将士,总不能够扔下不管吧。面对这一切,项羽再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了,在一瞬间,他发怒了,当然,他不怒也就不是西楚霸王了。

上面四个因素有内在的,有外在的,有长久积累的,有临时出现的。这些因素在有限时间里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最终促成了西楚霸王不肯过江求生这样一个事实。项羽的死确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也让后人非常惋惜。无论从正面理解,还是从反面分析,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件事确实让他的一生变得更加传奇和悲壮。《李清泉解读英雄项羽》李清泉 著江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