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前派代表人物及作品,拉斐尔前派和拉斐尔的关系
拉斐尔前派有什么组成?
1848年皇家美术学院的三个学生组成了绘画团体,称为拉斐尔前派。这三个学生是亨特、罗赛蒂和米莱斯。应邀加入这个团体的画家还有几个画家、雕塑家和评论家。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是什么?
达芬奇 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艺术特色简单地说就是改变了绘画人物表情单一呆滞的状况,使绘画人物变得表情丰富生动,进入人性化的时代。这也符合文艺复兴的宗旨
米开朗基罗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哀悼基督《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1499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艺术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剧却掩饰了哀伤。这一时期的另一件作品是创作于1501年的《大卫》--神化的人形已经确立。米开朗基罗其后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几组陵墓雕像,断断续续工作了很长时间,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和《昼》、《夜》以及《晨》、《暮》。米开朗基罗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计墓地雕像,是一样的题材《哀悼基督》,形象既不明晰手工也不细腻,或许是在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后,在向世人诉说,不是人生的抱负无以施展,而是天国的奥秘藏而不露。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当时代的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备明察的力度,后来的人们更注意其后期作品创作时悬而未决封闭的深度,美学的焦距不再是简单的对准艺术的创造物而是艺术家个人和作品之间、与现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现代艺术更是如此。
最初的一件《哀悼基督》和最后的一件《哀悼基督》都是圣母怜子的惯用样式,圣母承负着爱的痛失。爱是情感的维系,有时只是无奈的关心。人类的肉体并不是情感的自觉载体,而是理性的习惯寄生,与上帝的维系之灵才是情感的形象化写真,而不单独是理性的代码。圣经上一些软弱忍让的信条旨在维护人类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调动理性。所以圣经上写着对恶人要让,因为他们只要你的理性服从,只要你的肉体屈从,不要你的情感,以恶抗恶世无宁日,把虚荣给他,让情感存在;对义人要抗,因为他们除了征服你的理性,统制你的肉体以外,还要你的情感依附,世界只剩下唯他是从的行尸走肉的生存,创造不再是一架灵修操守和机械运转并置做工的机器而只剩下机械的运转。于是,具体在艺术方面并不在你的理念更在于你的情感归属,具体在生活方面并不在于你的行动更在于你的信仰,因为:我们所做的我们不明白。这与新帕拉图主义的理念不尽相同,所谓挣脱肉体的束缚,是情感在肉体中自觉,而不是理性独立于肉体之外。为什么要超出肉体?天下不可能为肉体的均享,也不可能是理性的大同。无论世俗还是宗教的理性至上、厌恶肉体都是假冒伪善的义人。现代社会、现代艺术并不是缺少了什么,丧失了什么,而是增加了对世人的关注。米开朗基罗真是人文主义对上帝的拒绝吗?或许可以说成是客西马尼鸡鸣之前的一次过程,也是一段个人的情感自觉。我们现在常说多了一个基督徒,少了一个中国人,那么多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呢?多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呢?基督徒和基督性也还是有差别,肉体的分化全世界都一样。
拉斐尔 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11岁时,父亲去世,他给一位画家当助手。后来,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开始走上了独创的道路。
拉斐尔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成为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鼎足而立的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之一。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圣母的婚礼》、《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等。
拉斐尔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他怀着虔诚的心情谱写的一曲圣母赞歌。画面采用了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庄重均衡,画面背景全部用小天使的头像组成,构思新颖独到。圣母形象柔美圣洁,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
在《小椅子圣母》中,拉斐尔将圣母形象刻画得更加人性化,圣母的装束深受异国风情的影响,色彩绚丽充满东方情调。整幅作品构图完整,充分体现了拉斐尔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
拉斐尔最著名的壁画是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院》。这幅巨型壁画把古希腊以来的50多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等,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类的创造力。
在《雅典学院》中,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形象生动,丝毫不显得杂乱。
史上学习拉斐尔最成功的画家是谁?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一生追求完美,他画笔下的人物美丽端方,庄重典雅,气质高贵,温婉大方。拉斐尔虽然只活了37岁,却成为古典写实唯美主义的典范,在欧洲有“画圣”之称。对后来的西方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继拉斐尔之后,古典写实唯美主义在西方绘画历史进程中长盛不衰。而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忠实最完整地继承并弘扬了拉斐尔唯美主义的,我以为当属布格罗。
布格罗(1825一1905),法国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写实画家,学院派代表人物。
布格罗出生于法国一个商人家庭。少年布格罗聪明过人,学习优秀。虽然很早就表现出绘画上的天赋,但他还是打算继承家业,走经商之路。直到21岁这年在一位老师指引下,布格罗决定弃商从画。他报考巴黎皇家美院接受严格教育。跟随安格尔等绘画大师学习,加上自身的超高悟性,画技每每提高,日瑧成熟。很快以优异成绩从皇家美院毕业,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在众多的前辈绘画大师中,拉斐尔是布格罗最敬仰的一位画家。布格罗在投身绘画生涯以后,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以拉斐尔为榜样,在唯美主义写实上坚定不移并力争有所建树。
布格罗执着地践行自己的绘画理念,一丝不苟地把唯美主义融入自己的每一幅画作中。而且在他后来担任巴黎美术学院教授的几十年教学中,坚持把唯美主义理念传授给他的学生和弟子。
如果说,作为一个绘画大师,有几幅唯美的画作不算什么的话,但是能把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塑造的美丽端方,美仑美奂,美到了极致,恐怕也只有布格罗了。
拉斐尔前派的历史起源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处于维多利亚女王的“繁荣”时代。当时的画坛由皇家美术学院的艺术思想主宰,他们一直以拉斐尔的艺术为典范,弘扬学院派的古典主义,在社会上同时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那种秀媚甜俗和空虚浅薄的匠气艺术。这种现状引起许多有思想和见解的艺术家不满。
当时的青年画家亨特、米莱斯和罗塞蒂也发现,文艺复兴初期的作品感情真挚、形象朴实生动,正是他们向往的艺术风格。因此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企图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挽救英国绘画。于是于1848年,他们三人发起成了立一个画派,史称“拉斐尔前派”。 1848年,拉斐尔前派在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于伦敦的家中发起了。在开始的聚会中只有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但丁加百利罗塞蒂和威廉霍尔曼亨特三人,而到了1848年的秋天,他们已经累积至7人,画派逐渐形成。他们是威廉迈克尔罗塞蒂、托马斯伍尔纳(Thomas Woolner)、詹姆士柯林(James Collinson)、弗雷德里克乔治史蒂芬(Frederic George Stephens)。还有一些年轻的画家和雕刻家也和他们有紧密关系。他们将画派的成立作为秘密,没有让皇家学院的其他人知道。
1889年,受到拉斐尔前派影响的画家包括了亚瑟休斯(Arthur Hughes)、弗雷德里克桑迪斯(Frederic Sandys)、伊芙琳摩根(Evelyn De Morgan)等人,以及福特马多克斯布朗,布朗虽然没有加入画派,但他的画风却被认为是最接近拉斐尔前派原则的。
1856年后,但丁罗塞蒂成了拉斐尔前派里中世纪派画风的领导人,他的作品也影响了威廉莫里斯,他们两人成为伙伴,不过罗塞蒂也因此和莫里斯的妻子,作为模特的珍莫里斯(Jane Morris)发生了绯闻。福特马多克斯布朗与画家爱德华伯纳-琼斯也成了伙伴。
相较之下,米莱于1860年后抛弃了拉斐尔前派原则,而重采皇家艺术学院创始人雷诺兹那种广泛而松散的风格。莫里斯和其他人则极力批评米莱的这种改变。 拉斐尔前派持续影响许多英国画家直至20世纪。罗塞蒂后来成为了欧洲象征主义的先驱。 1849年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被首次展览。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所绘的《Isabella》和亨特的《Rienzi》在皇家学院进行了展示,而罗塞蒂的《Girlhood of Mary Virgin》则在伦敦海德公园的街角自由展示。画派里所有成员已达成共识,在他们作品的签名旁边留下拉斐尔前派的缩写— PRB 的记号。
在1850年1月至4月间他们又发行了杂志,名为“The Germ”。但丁罗塞蒂的弟弟威廉罗塞蒂负责编辑杂志,发行了包括罗塞蒂、托马斯伍尔纳和詹姆士柯林的诗,以及其他有关艺术与文学间的亲前拉斐尔派的论文,如考文垂巴特摩尔(Coventry Patmore)的文章。但这也同时显现了为何拉斐尔前派仅维持短暂时间的原因,因为杂志并不能长时间的维持画派的气势 。
1850年,在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基督在父母家中》进行展览后,拉斐尔前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画中描绘基督一家人在满地木屑的杂乱木匠房里工作,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在内的许多人批评那是一种对基督的亵渎。他们的中世纪画风被批评为保守倒退,而详尽的描绘细节则被批评丑陋而刺眼。狄更斯批评米莱将基督一家人描绘得像是酗酒者和贫民窟,而“中世纪”的姿势则荒谬而扭曲。另一个名为“The Clique”的画派极力批评拉斐尔前派。皇家学院的主席查理斯洛克伊斯特莱克(Charles Lock Eastlake)也公开批评拉斐尔前派主张的原则。
不过,拉斐尔前派得到了评论家约翰拉斯金的支持,他赞扬拉斐尔前派对于自然状态的描绘以及否定了传统绘画的方法。他继续在金融上和他的写作上支援拉斐尔前派。 在争议之后,詹姆士柯林离开了画派。他们集合起来讨论应该由谁来取代他的位置,但最后却无法达成决定。于是画派便解散了,不过他们继续发挥著影响力,画家仍然继续用这些风格作画,但他们不再于作品上签下“PRB”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