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巅峰实力有多强,魏国巅峰实力有多强啊

麦兜
麦兜 2024-03-05 21:54:02

巅峰时间的魏,蜀,吴三国,按实力如何排名?

魏蜀差距大,但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纸面实力列出来,看起来曹魏确实远强于蜀吴,无论人口,土地,兵力,几乎都是数倍碾压。但那是古代,不能以现代国家的标准看古代国家的实力,古代国家的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兵力投送能力,指挥通信能力,部队机动性,远不能与近现代国家相提并论,有多少实力是一回事,能动员起多少兵力,能在一条战线投送多少兵力,能发挥出多少力量,那是另一回事。否则单论纸面实力,历史上以中原政权的人力物力,早该踏平漠北贫瘠之地,又岂会朝朝代代被北方民族袭扰,还几次灭了国。

曹魏西部南部要同时抵御蜀吴,北有匈奴鲜卑之患,西有羌胡之扰,东方公孙氏骑墙魏吴,国土广阔又是四战之地,兵力难以集中到一处,政权内部也并非全然一心。而蜀汉只有南中的一些问题,政权内部,蜀汉至少在诸葛亮时期完全掌控在丞相手中,东吴虽有内乱,但到死起码也没被篡位夺权,诸葛亮平南中后,基本能将蜀汉全部兵力集中在北伐上,以己之全力攻敌之一线,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时期,曹魏在蜀魏战线上被蜀汉压着打,丢掉了武都阴平两郡之地。

所以三国时期,蜀汉东吴取得局部优势,乃至最终击败曹魏,是完全有可能的,国家争锋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古代国家,不确定因素太多太多,一场大战的结果,一次自然灾害的影响,一场内部动乱,一个战略失误,乃至一代贤君良将或昏君庸主,都有可能直接改变最终结局。晋代魏一统天下,才几十年便被北方几支胡人踏平了中原,刚刚南下的那几支胡人有哪个实力能与巅峰时期的蜀吴相提并论呢?可一统天下的西晋就是一败涂地,所以三国时期,不需要关羽还活不活着,若是曹魏彼时发生一场八王之乱级别的内乱,而蜀吴保持基本的统一,这天下会如何尚未可知,隆中对中早就说了,待“天下有变”。

只是那个时候,这个能影响最终结局的“变”并未发生。

如果一切都只论纸面实力,人口土地,中国的历史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铁血强宋早该平金灭蒙一统欧亚了。

为什么在战国初期如此强盛的魏国,实力却一再的跌落呢?

为什么在战国初期如此强盛的魏国,实力却一再的跌落呢?

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战斗力较为富强的一个诸侯国,他在战国时代拥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战国初期,那时候魏国是中原地域更为富强的诸侯国,都是当时那个时期唯一的强国,可以这么说,进到战国时代,魏国出道即巅峰。那么,为啥战国初期这般富强的魏国,整体实力却一再的坠落呢??

01魏国的政治制度(国家风格)不明确

在战国时代,各个国家的施政战略方针都是非常鲜明的,例如楚国,它所使用的便是分治算法规章制度,从创建逐渐开始,一直到亡国完毕,分治算法规章制度一直都是贯穿整个楚国人类的历史基本政治制度,就是由君王将权力分散给国内皇室,随后,借助皇室的兴盛支撑起全部楚国的架构,全部东汉在历史上,不管楚国面临怎么样的困境,分治算法制度的基本一直都没有更改。

02山东六国各具特色

秦国自打商鞅变法维新逐渐,就恪守法治政策,坚持不懈君王的中央集权,摒弃皇室在发展中的阻拦,确立法律法规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用强硬的法律法规去管束大众的个人行为;燕国是一个遵循王道政策的国家,针对礼乐制度较为崇奉,局势与燕国刚建国时没有多大差别。

赵国是一个尊崇军事力量的国家,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维新以后,军事力量飞速发展,那也是其可以在东汉后半期担起抗秦旗帜的关键所在。

齐国是一个重视治吏的国家,在所有战国七雄之中,齐国的社会环境还可以称得上是更为安定的,它老百姓发展趋势更为平稳,社会发展更为廉明,老百姓也更为富饶。而韩国在申不害变法以后,也是一个尊崇“术治”的国家,由此可见这些国家全是政策和风格较为鲜明的,可是魏国相对来讲却非常杂乱,换句话说,没有一个能够平稳推行的政冶战略方针。

03魏国初期,偏于法治

魏国在创建之时,推行的是法治政策,这得益于魏文侯和“李悝”所推行的变法维新,“李悝”,是一个法家学派名流,她在魏国的变法维新也基本上致力于法律法规层面,自然,更重要的是将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了一起。

主要是因为“李悝”影响的,战国初期的魏国针对法案是比较看重的,社会经济发展,行政部门发展趋势及其军队的基本建设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乃至哪怕是土地的区划和使用权也是由法律法规去进行规划的,因而,在战国初期的魏国是一个偏向于实行法治政策的国家。

04魏惠王时期,魏国由法治转向王道政策

可是魏国却并没有像秦国一样将法治政策坚持不懈,在魏惠王执政魏国的时代里,法治逐渐从魏国消除出来,取代它的的更多是王道政策,自然,魏国所推行的王道政策,与燕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不一样的。

之所以说,魏国侧重于王道政策,是因为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更重要的是侧重于儒家学派,而魏惠王又当政五十一年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足够更改一个国家的政冶战略方针,到后来的魏襄王都是更多侧重于儒家学派,这两位君王都是对的孟子趋之如骛,也曾经留施政难题数次了解孟子,尽管他们并没有依照孟子常说的那般实行,可是上行下效,国家崇奉儒家文化高手孟子,中国的风气其实也就会偏重儒家学派。

这就导致魏国的法制观念越来越淡,更多偏重到王道层面,但因为“李煜”变法维新针对魏国影响的过于极大,法治影响因素又没有完全清除,因此魏国的统治战略方针和风格是不明显的,真的是半法治半王道。

可是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明确政冶战略方针,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和精力就难以得到分配,换句话说这个国家并没有熟练独到的地区,君王也没有一个重抓的政策,因此长此以往,君主当然就会松懈出来,加上魏国在东汉前期霸主地位,后世的君王全是怅然若失的人,自然也就忽略了魏国进一步的发展趋势,这般魏国实际上陷入落伍和庸庸碌碌的态势之中。

05魏国用人制度十分严苛

次之,由于魏国左右扩散的“颜宽”内忌之风,造成魏国的用人制度十分严苛。在战国时代,魏国的国都主梁称得上是国际性特性的大都市,在所有中原地域是有一席之地的,这种大城市不论是经济政治或是网络资源都十分广泛。

因此,在所有战国时代,有不少的知名人士都选择在魏国国都“主梁”暑假游学,以此挑选入世出世的机会,因而,针对魏国而言,主梁是一个纯天然的人才输出地,仅仅魏国并没可以抓受得了这个机会。

以前魏国有多次能够再一次崛起的机遇,摆在面前,关键在于武候时代的发展吴起,吴起是魏国的老将,都是战国时代的大将,按理来说,吴起才是最早提出要摒弃皇室执政,对君王管理决策危害的人,这足以看出吴起在政治方面的才能,但这还不是吴起更为恐怖的地方,吴起最熟练是指国防。

魏国在战国初期往往有着这样强劲实力,与吴起是分不开的,那时候魏国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便是吴起练习出的,而吴起也正是带领着这支部队为魏国开疆拓土,奠定其它国家近百十座封地,拓宽了魏国的国土面积,增强了魏国的城镇人口总数,让“李悝”在经济和行政层面的改革更为顺心如意,可以这么说奠定魏国持续发展的基石。

06魏国挤兑人才,变成战国时期人才培养皿

可是魏武侯中后期却对吴起猜忌挺深,之后为了能保护生命,吴起不得不放弃在魏国的官爵逃跑楚国,后来在楚国身首异处。丧失吴起魏国摆脱的第一步,都是魏国军事力量一个背地里的消弱。

之后是商鞅,魏国的宰相公叔痤,曾对商鞅有大恩大德,并且也曾经向魏惠王竭力推动商鞅,妄图在魏国开展第二次变法维新,可是魏惠王对商鞅没有兴趣爱好,之后商鞅入秦,用惊天变法维新改变了战国时代的格局,都将秦国和魏国中间的战争局势扭曲来,将秦国的胜少负多成了胜多负少,给予了魏国巨大的打击。

魏国巅峰时期的疆域,到底有多大?仅次于楚国

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在战国七雄中,虽然是秦国笑到了最后,由秦始皇来一统天下,建立秦朝。

但是,在战国的数百年时间中,秦国并非一直强大。特别是在战国初期,魏国可谓牢牢压制了秦国,并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在战国初期率先崛起之后,魏国南征北战,实现了疆域上的明显扩大。那么。问题来了,魏国全盛时期的地盘,到底有多大?对此,在笔者看来,魏国巅峰时期的疆域,在战国七雄中仅次于同时期的楚国。

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要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因为三家分晋后的压力,促使魏文侯率先推行了“李悝变法”。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这些人才在魏国获得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也为魏国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三家分晋之初,魏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山西省、河南省一带,疆域面积是非常有限的。但是,自魏文侯开始,魏国在疆域上不断增长。一方面,吴起在河西之战中重创秦国,陆续占领了临晋、王城、元里、洛阴、合阳、阴晋等城。由此,这意味着魏国的地盘扩张到今陕西省一带,也即河西之地。

另一方面,在中原战场,魏国也是不断获胜。在战国中期,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值得注意的是,大梁原本不是魏国的疆域,是魏国在和郑国、楚国的较量中夺取的地盘。公元前391年(武侯5年),魏武侯号召韩国、赵国,即位以来第一次结成三晋同盟,三晋联军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

在此基础上,魏赵韩三家攻取楚国的重镇大梁,轻取襄陵(今河南雎县),并顺势对楚国在中原之地的势力进行清除。原本在春秋时期,楚国已经将势力扩大到今河南省一带了。但是,经过三晋的重创,楚国在一段时间内退出了中原地区。在此基础上,魏国得以获得了今河南省一带的大部分疆域。除了对楚国用兵,魏国还攻占了原本属于齐国、赵国的疆域。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在西边重创秦国之后,调集大军消灭了中山国。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省一带,处在齐国、燕国、赵国等诸侯国的包围之下。魏国在消灭中山国的时候,还顺势夺取了赵国的部分疆域,也即魏国的地盘,成功扩张到今河北省一带。比如西门豹治理的邺城,就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

到了魏文侯四十二年,赵、魏、韩联军大举进攻齐国,一直攻到了齐国的长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赵、魏、韩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其中,就魏国来说,将山东省冠县等地纳入到自己的疆域中了。由此,在战国初期,在和赵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的较量中,魏国都获得了不少好处,尤其是扩大自己在东边的疆域。基于此,魏国全盛时期的疆域,在魏武侯在位时形成了。

最后,魏武侯是魏国第二位君主,他在位期间,魏国继续攻打秦国、齐国,巩固了魏国在东西两侧的疆域。比如在田氏代齐的过程中,魏武侯联合鲁国、燕国、卫国讨伐齐国,其中,魏国伐齐至博陵(今山东荏平西北)。综上,魏国巅峰时期的疆域,横跨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这五省之地。当然,魏国的地盘实际上是包含了这五个省的部分地区,比如在今山西省一带,魏国、韩国、赵国都有部分疆域。但是,即便如此,魏国的疆域,在当时也是十分辽阔了,在战国初期,齐国主要被压制在今山东省,秦国则是在今甘肃、陕西一带,赵国还没有进入到胡服骑射后的崛起阶段。

因此,在战国七雄中,魏国因为地盘横跨五省之地,所以在疆域面积上仅次于同时期的楚国。因为春秋时期积累的实力,楚国的疆域在战国七雄中,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不过,对于魏国来说,巅峰时期的地盘,仅仅维持在战国初期,等到魏文侯、魏武侯去世后,即位的魏惠王没能守住这么庞大的疆域,先是丢掉了河西之地,然后又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输给了齐国,所以,在战国中后期,魏国的疆域基本上集中在今山西、河南一带了。

为何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霸?

在战国初期一度称霸几十年,差点干掉秦国,最有可能统一战国的国家,在这个标题里面显得竟然是这么弱小。

战国时期的政治态势可以说是,战国初期,魏国独霸天下;战国中期,秦、楚、齐三国争霸;战国后期,秦、赵争霸。

魏国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初期,都是很强大的存在的,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开始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强国,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后开始衰弱,称霸时间60年左右。

在战国中后期,尽管魏国的实力开始衰弱,但是平均下来也要排在燕国和韩国之前,处于中游水平。

本文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为什么魏国在战国初期会如此强大呢?

晋国灭亡后给魏国留下的家底最为丰厚

关于春秋五霸的版本众多,一种是《史记》中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还有一种是《荀子王霸》中的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实际上,除了这两种说法外,还有不下十种说法,《鲒崎亭集外编》中认为春秋五霸四出于晋,“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 ,也就是只承认齐桓公,剩下全是晋国的,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这种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晋在巅峰时期的确很强大,这也是为什么三家分晋后,赵魏韩都能够并列战国七雄的原因。

那么晋国给魏国留下了多少家底呢?

领土10万平方千米,人口500万!

同时期的战国各国领土和人口数量大量如下:

秦国面积3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燕国2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

赵国20万平方千米,人口350万;

齐国15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韩国9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楚国50万平方千米,人口300万;

(以上数据来源于网络,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此可以看出,魏国虽然领土不多,但是人口却是最多的国家,几乎可以抵上燕、赵两国之和。

用苏秦的说法“燕地2000里,兵甲数十万,车600乘,骑6000匹 ,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韩地900余里,带甲数十万 ,魏地1000里,然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无如魏者,楚地5000余里。”

魏文侯变法使得魏国率先享受改革红利

虽然土地并不是最多,但是魏国地处平原地带,山地较少,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经济,所以即使土地没有那么多,也能够养活得了那么多的人。

当然,再好的客观条件,没有主观努力,在战国初期想要称霸60年是不可能的,真正助推魏国走向战国初期霸主地位的因素还是魏文侯变法。

公元前400年前后,魏文侯先后任用李悝和吴起开始变法,采用“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从而改变过去世卿世禄的制度,此举大大加强了魏国的实力。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吴起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职业重装甲兵魏武卒,在《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可见对魏武卒选拔的严格程度,以及对魏武卒的奖赏,在这样高标准,高投入的情况下,魏武卒在战国初期已经形成一大杀器,震慑四方。

吴起正是凭借这支军队把秦国最肥沃的河西之地抢了过来,假如当时魏国的扩张方向不是转移到中原来,或许吴起能把秦国灭了。

这就是战国初期的魏国!

魏国的衰弱一直也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纵横认为,魏国在战国中期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率先变法中获得巨大红利,然而在红利期内却并没有找到一条可以持续使国家变强的战略,最终错失“一劳永逸”的良机,到魏国变法成果外溢,吴起、商鞅这样的人才外流,使得其他国家迅速崛起,最终与魏国争霸!

战国中的魏国强大吗

战国前期,魏国是最强的国家,号称天下霸主,没有一国能匹敌魏国

战国中期就是属于秦国,楚国,齐国三强并立的局面

而战国中期时,魏国已经不断衰弱

像楚国和齐国两大强国,也是在中期时,被秦国不断削弱,开始没落了

战国后期,属于秦国和赵国两强并存,主要指军力方面,像涉及民生经济方面的人力钱粮等,赵国要比秦国弱

在战国时期,基本就主要属于秦,齐,楚,魏,赵,韩,燕七国并立的局面了

历史称其战国七雄

魏国原来和赵国,韩国同属于晋国

而晋国是属于春秋时期的事了

在战国的上一时代,我们称为春秋时期

这里解释下魏国之前的历史来源,方便大家能够详细了解战国的历史

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皆属于周朝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建立

周朝的上一个朝代是商朝,商朝就是古代神话故事,李靖,哪吒出现的年代

中国第一个建立的王朝是夏朝,第二个是商朝,第三个是周朝

第四个是秦朝,秦朝开启了大一统中国的时代

在秦朝前,像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都没有纳入中国版图

在秦朝后,秦始皇派大军远征,这些南方土地渐渐被秦朝占领收纳

话说回来,周朝时期共享国800余年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周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周朝时期分西周和东周

西周时期,共经历270余年,这时的西周统治者为周天子,那时候还没有皇帝的称呼和概念,最高统治者为天子,西周经历过几次迁都,最后定都于今陕西的西安

后来因为部分诸侯叛乱,联合犬戎(北方游牧民族)进攻西周国都西安,当时的西周统治者周天子(周幽王)被杀,后来其他诸侯为了制止叛乱,出兵讨伐将其击败,立周幽王的太子为王,称周平王,周平王后来向东迁都,从西安迁都到今河南洛阳,这里开始称东周时期

而当时周天子(周幽王)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杀害来源于历史著名的一个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是他的杰作,因为他为了博得妃子一笑,点烽火戏弄各地诸侯,一般点烽火就是有外族敌人入侵,各地诸侯会带兵来搭救天子,因此当真正发生状况点烽火时,各地诸侯不以为然,以为天子又在玩闹了,所以导致没有及时救援,周天子(周幽王)惨被杀害

东周时期,共经历540余年,东周初期因为周天子对诸侯们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各地方的诸侯不断做大,互相攻伐,图谋发起吞并战争扩大实力,周天子已无力管辖

东周的540余年,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阶段

东周(春秋时代),周朝天子势力衰弱,各地诸侯拥兵自重,划地分裂,各成一国,东周的版图,大大小小已分裂成数十个诸侯国家,最多时达到了上百个,春秋时的诸侯国,比如有秦国,晋国,楚国,齐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秦国在春秋时代,国家还比较强的,但是后来国君昏聩,秦国一度沦为弱小国家

而我们说的魏国前身来自于晋国,晋国在后来遭遇了三晋分家

就是晋国出现了内乱,晋国的三大贵族瓜分了晋国土地,三大贵族分别立国

也就是后来的魏国,赵国,韩国

像当时的燕国和齐国也是在不断吞并周边的小诸侯国,不断壮大

吴国灭了越国,越国君臣后来暗中隐藏,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

越国人又起身反击吴国,并灭了吴国

历史上有名的越王勾践就是当时越国的统治者

越王勾践被灭国后,卧薪尝胆,一心复国,最终灭掉了吴国,光复越国

可好景不长,越国在后来被楚国所灭

这就是东周春秋时代大概演变

晋国被瓜分成三个国家后,历史称三晋分家,魏国成立后,国家并不强

当时的魏国统治者,礼贤名士,招揽天下人才

启用李悝进行变法,主张建立严峻刑法,并且开垦大片荒地,发展商业

变法后,魏国国内情况得到改善,魏国后来又启用名将吴起

吴起创立了春秋时最强大的魏武卒,魏武卒属于重装步兵,训练有素

春秋时代时,魏武卒曾以几万之众打败了秦国几十万之众,震惊各国

至此,魏国崛起,通过变法,国家经济民生大力提升,并且改革军队,创立魏武卒,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从春秋时代后期结束一直保持到了战国时代前期

魏国成为了最强大的诸侯国,号称天下霸主,拥有最强的国力和军力

战国前期时,天下局势是魏国一霸,齐国,楚国,燕国三大国

而秦国当时经历几代君王昏庸乱政,已经沦为弱小国家

后来秦国的秦孝公上位,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开始发展起来

而这段时间魏国并不把秦国变法放在心上

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和其他几国征战争霸中去了,让秦国得以机会变法稳步发展

魏国想要吞并当时三晋分家后的赵国和韩国

赵国,韩国在战国前期属于实力不强的小国家

而其余各国(比如齐国,楚国两大国)不愿意坐视魏国去攻灭吞并韩国,赵国

可又担忧魏国强大的实力,不敢妄动

考虑到魏国的魏武卒强悍,即便是当时仅次于魏国的齐国和楚国两大国也不敢硬碰硬

后面齐国依靠谋略,发动了历史著名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等战役

魏国发兵攻击韩国,赵国,齐国就等待时机

让魏国先攻击韩国,赵国一段时间,让韩国,赵国全力抵抗魏军

一方面能打击魏军的士气,一方面也可以借魏军之手削弱韩国,赵国

当魏军精疲力竭的时候,齐国派大军深入魏国境内直捣魏国都城

魏国只能放弃作战,让大军回师救援

魏军经历长时间的作战后,又长途奔袭回师

齐国就在魏军回援的路上埋伏伺机而动

魏军回师被齐军袭击,仓促应战

至此魏国伤亡了几十万大军,国力军力开始由盛到衰

魏武卒也被严重削弱,国力损耗巨大

魏国从霸主地位陨落,其综合实力已经跌落和齐国,楚国相当

魏国被削弱后,地位,势力,实力不再,收缩力量不再轻易发动对外战争

因此证明了魏国也不再有强大的实力让列国惧怕

像其他国家(比如齐 楚)实力不弱,但前期和魏国相比,实力并不是魏国对手

被齐国埋伏重挫后,魏国国力大减,几乎和其余大国持平,势均力敌

当时也形成了战国七雄,魏,韩,赵,齐,楚,秦,燕和少数小诸侯国了

对于主要七个国家,谁也没有实力和把握去消灭对方国家

而后来秦国从战国前期开始变强,中期崛起成为一大强国

燕 赵 韩等国家也因为魏国衰弱,均得到一定发展

战国中期时,以秦,齐,楚为三强并立的局面

魏国在战国中期时,已经逐渐衰落,再也没有崛起过了

而魏国的信陵君,是活跃在战国后期的时代

当时秦国经历长期正确发展,秦国历代君王几乎无一昏庸

在战国后期已跃居最强国家

其余六国皆比秦国弱小,秦国之强大实力让六国惶惶不安

唯一还能勉强抵抗秦国的只有赵国了

赵国因为推行胡服骑射,军力较强,但国力上,也就是人口钱粮方面却比秦国弱得多

这就导致赵国除了军力外,在人口兵员,粮草储备,财力方面相比秦国都处于劣势

没有办法长期对抗各方面都强大的秦国

而战国后期的魏国,已处于比较弱小的国家了,实力不如秦,齐,楚,赵

那时的信陵君是魏国公子,公子是属于王室宗亲一类

与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礼贤天下名士,养食客,自成势力

战国后期时,秦国强大,魏国弱小

信陵君在秦国攻魏,攻赵时,竟两次击退强大秦军,享有很高的声望

唯有信陵君敢直面秦军,拯救国家,可当时魏国君臣畏秦惧秦之心遍布

魏国实力在战国时期也不断没落,信陵君的年代,魏国远不及秦国

因此信陵君再有抱负,也无从谈起

魏国已然没落,信陵君身在魏国,也只能无限哀愁

信陵君死后十八年,魏国被秦国所灭

魏国被灭四年后(信陵君去世22年),秦国一统天下

秦国君王嬴政在统一后称始皇帝,即秦始皇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是如何从顶峰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的?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之所以从顶峰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是因为首先魏国难逃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其次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百战之地,人才的流失都是魏国衰落的原因。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从而诞生了魏国、赵国、韩国三个国家,刚开始的魏国非常弱小,但是由于由于魏文侯的变法,对内奖励耕战,重用李悝等人,对外重视军事建设,启用吴起等名将,打造了闻名天下的魏武卒,使得魏国一跃成为了战国时期实力最为雄厚的诸侯国之一,随着之后魏国几代国君的努力,最终魏国成为了战国七雄,在逢泽之会甚至摆出周天子的场面号令群雄,魏国的国力也达到了巅峰,后来称霸天下的秦国还仅仅是苟活在西方的蛮夷,完全上不了台面,但是局势随着战国时代的发展,也在时刻发生变化,魏国也逐渐从七雄之一,逐渐沦落成了二流国家,下面就来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

一、盛极必衰

正所谓盛极必衰,国家也逃不过这个规律,在魏国的国力达到巅峰的时候,自然会引起周围国家的忌惮,为了发展自身实力,周围的国家也纷纷开始变法自强,而魏国依然停留在自满的位置,逐渐走向衰落。

二、百战之地

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百战之地,并没有类似于秦国的雄关险要来防守,这也就导致了逐渐强大的秦国只要东出,就必须跟魏国交战。

三、人才流失

魏国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由于后期对人才不够重视,使得商鞅、孙膑、尉缭等一众人才流失他国。

你知道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是如何从顶峰一步步沦落为二流国家的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