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死有什么价值,屈原的死有没有意义
对屈原的死,大家有什么看法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今日忆屈原,他的死真的值得吗?
虽然因为屈原的一跳,为后世迎来了端午节,但是在我看来屈原的死并不值得。
1、屈原如果不选择轻生,有可能会为我国留下更美诗篇。屈原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人,他早年受到楚怀王的信任,这个时候是屈原最飞黄腾达的时刻,同时也为楚国带来了福音。屈原对内主张推举贤能对外主张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秦国,他的这个举动使楚国得到了富国强兵的画面。但是后来因为秦国的离奸计,导致了屈原屡被奸佞小人陷害,同时也失去了楚怀王对他的信任,因此抑郁不得志才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离骚》,如果屈原不选择轻生,可能会为我国带来更诡丽的诗篇。
2、举世独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但屈原的这一跳实在令人惋惜。对于屈原而言,他完全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他这个人因为遭受到重臣的排挤,感觉楚国已经完全没有希望再去医治,但是这个时候更不能够轻言地放弃自己的理想。就算是不为国家效力,也同样能够为后人留下更好地宝藏,这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所以说屈原的这一跳显得十分可惜。
3、对于我们来讲,无论是生活多么的失意,无论是仕途多么的坎坷,都不能够抱有轻生的想法。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如果不能够改变世界,那么就试图改变自己,即使眼前有太多的苟且,也要对生活充满一丝希望,因为生活终究是美好的,而挫折终究是短暂的。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屈原的死并不值得,因为如果他活着可能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虽然说他的以死明志,让许多人在他身上感悟到许多,如果他能够继续怀有旷达的思想可能对后人的启示更大。
屈原之死的积极意义有哪些?
积极意义更大一些,因为屈原发扬的事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形成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面伟大旗帜,今天纪念屈原的最重要意义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屈原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屈原用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
屈原死的值不值得?
对于他深爱的楚国,不值得;
对于他自己,值得,早点解脱,并博得千古美名。
位居上大夫的屈原,日见江楚渐危,暴秦强虐环伺,而己一介儒夫,居于庙堂之高,无力挽狂澜,不趋君主朝众,虽单薄之力耿耿秉辰,却因楚王偏听谗言而放逐山野。屈原奔走江湖,啸饮河山,文字激扬以唤呼天下黎民。穷思尽虑,畅己肺腑于铅华,赋《离骚》倾托对楚国的思念和美好愿望的祈祷。
"七雄逐鹿,谁将柄司掌太阿,...强秦弱楚,三千鄂土终属秦"。楚国强盛、君英臣明的梦想完全破灭了,屈原饮恨做《问天歌》,挥泪以别红尘纷扰,舍身汨罗江。
就此一去,耳边没有了军政的纷扰,不必再为君王而忧,为国民而愁;汨罗投身,从此没有了边疆的烽火危讯,也不必日夜忡忡而缠绵入眠,亦可独守一身静节了。
文人墨客,面对金戈铁马,国破民陷,总无回天之力,仿佛注定只有以身殉国来做英雄。不论屈原的死值不值,也无可否认他的一腔报国雄心,只道生不逢时而已。
但是细思量,西汉霍去病,西逐匈奴三千里,使之"妇女无颜色";南宋岳鹏举,大破朱仙镇,将"直抵黄龙府";丞相文天祥,舍身抗元,囚躯大都数载,鞑虏挟九岁赵帝劝其降,文天祥"掩面跪泣,曰:‘圣驾请回'。"谁个不称为"英雄",为何独个五月五日特殊呢?
毕竟岳飞与文天祥,死的轰轰烈烈。岳元帅风雪夜,溅血风波亭,大理寺狱中斐然"怒发冲冠,凭栏处"(《满江红》);文丞相昂首面对印血红屠,慨然决语"人生自过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伶仃洋》)。毕竟屈大夫也是一朝宰相之职了,却不敢面对现实,幽怜独断,怎么说也不是一个强者。
人本善良,或许古人的心太软,为弱者鞠一捧怜同泪。所以在修馔史册时,每每论及屈大夫,双眸含泪,恻隐之情不觉而升,把本来朦朦胧胧经过,演义成一段悲伧的、壮烈的历史,传颂于后人。
再者,什么叫生不逢时,"国乱出忠臣",屈原如果不生在乱世,哪有《离骚》传世鸣人呢?如果以另外一种眼光去看待这段历史典故,那每年的五月五日,还有没有吃棕子的习惯呢?或许有,但会不会是纪念屈原呢?那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