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图片,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

麦兜
麦兜 2024-02-22 07:24:01

时隔两千年马王堆汉墓保存完好的女尸,究竟是怎么去世的?

时隔两千多年马王堆汉墓保存完好的女尸,是因为多吃了几个甜瓜而死的,而这个女尸究竟是谁?她的身世如何?她的尸体又是如何可以保存这么久的呢?我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这个女尸名为辛追,先看一下百度百科对辛追的解释:辛追(前217年-前168年),出生地不详,生于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17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享年50岁。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许多十分珍贵的宝物,在1972年,考古学家在马王堆汉墓发现了一具已经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女尸,这个尸体就是上面所说的辛追夫人了,然而另所有在场人惊讶的是,这具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尸体,却没有一丝腐化。辛追夫人的一生中,身体都不是很健康,身上患有多种疾病,他的夫君也只有经常请名医到家里来,才能勉强维持她的身体健康。

就在公元前168年,辛追夫人在和客人聊天的时候,下人捧着瓜子和甜瓜进来,本来都是好吃的食物,辛追夫人却因为甜瓜的瓜子堵住了食道,引起了疾病,没等到医生来便去世了。因为是长沙国丞相的妻子,她得到了厚葬,为什么尸体能完好的保存两千年,考古学家给了几个推测,棺材的地方比较深,还有的是密封非常好。

而且又由于湖南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地底下有保存尸体的环境,又加上棺材的密封效果极其好,这才让辛追夫人的尸体在两千年的今天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为什么可以千年不腐?

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当时对于尸体的严密的保护,保证棺椁内的密闭性,对于尸体本身完整的保护,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吧,辛追夫人出身富贵,自己本身对于时代也有一定的功绩,当然还有一部分源自于她本身年轻貌美,所以在她去世后才会对她的尸体进行严格的保护,使用当时的科学技术对于尸体进行处理,这也是不难理解的。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座汉墓,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其中,光亮如新的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的最高水平;华丽轻柔的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惊人成就;浪漫神奇的帛画;翰墨飘香的帛书,传承了先哲的学识与智慧;千年不朽的女尸,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

首先,棺椁深埋密封的环境。再者,棺液里含汞,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三,尸体做过一些防腐化处理(不太记得清了),而且老夫人生前服用仙丹类的药品死后也起到一些防腐作用。

概括起来,无非是三点:深埋,密封和无盗扰。异常良好的密封:首先是棺木的密封,一号汉墓女尸的棺木每片棺板均以整块梓木削成,板材之间以卯榫严丝合缝的扣合,其外再反复多遍的髹漆,板材本身的紧密加上漆膜的覆盖,基本上将可能钻入空气的孔道全部堵塞。这样的棺材还一共套了四层。

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

马王堆汉墓千年不腐女尸,为何被称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呢?

1971年末,在中央“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解放军某部的医院开始在马王堆挖掘防空洞。雄心勃勃的地下工程一开始便受到了“古人”的“干预”,东边的巷道掘进不到10米,便遭遇严重塌方,无法继续施工。施工人员找来铁棒四处探察,突然间,从铁棒穿透的小洞里冒出一股呛人的气流,不了解文物知识的工人们一时不知所,就蹲在洞口边抽烟边观察。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洞口的气体遇到火,轰一下就烧了起来。大火泛着幽蓝色的光,像极了传说中的鬼火有人连忙浇水灭火,但泼上去的水却被强大的气体压力反喷回来。就这样,“鬼火”一直烧了三天三夜,一时间人心惶惶。

马王推山丘

几天后,得到消息的考古专家匆匆赶到,事情的原委才逐渐明朗起来。经专家实地探察,初步确定被挖的地下是一座古墓,而且是一座火坑墓。何谓火坑墓?所谓火坑墓也就是墓室中有机物质腐蚀所产生的沼气,因为墓葬密闭得好,而聚集在墓室里,见火就着。通常凡是属于这种火坑”,随葬品甚至尸体都会保存得相当完好,这点可以得出,这座古墓尚未被盗过。

马王堆博物馆

当时的国家文物局负责人王冶秋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批示湖南省组织人员对古墓进行发掘经过一系列的准备,1972年1月16日,考古队开始正式发掘位于东边的编号为1的古墓,封土被挖开后,斜坡墓道和四级台阶的长方形墓穴露了出来。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盗洞,但此墓最初有沼气冒出,即证明了盗墓贼并未深入此墓。果然,在接近白膏泥层时,盗洞就消失了,这让考古工作者们舒了一口气。墓穴被打开后,人们发现,填满墓底和椁室的白膏泥竟达1米多厚,颜色白中带青,像糯米粮一样又软又粘。在白膏泥下面,铺着厚厚的木炭,足有5000多千克,装了整整四卡车。木炭被取完后,露出了一口长近7米,宽5米,高近3米的大棺椁。棺椁上铺着几十张竹席,刚出土时,竹席颜色嫩黄,光亮如新,但仅十几分钟,竹席就变成了黑色的朽物。

马王推墓轴心

4月17日上午10时,在考古经验丰富的专家到达现场后,考古发掘人员下到墓穴内揭椁开棺。等到两层板被揭去时,眼前的景象让考古人员大吃一惊这里俨然是个地下宝库!这是一个结构呈“井”字形的椁室,中间是光亮如新、刻画各种纹饰和图画的榆木,棺木的四边是4个巨大的边箱,边箱里塞满了数以千计的奇珍异宝,这些宝物在阳光照耀下灿烂生辉。室内的头箱里的摆设更是奇特:两侧摆着古代贵族常用的色彩鲜艳的漆屏风、漆几、绣花枕头和两个在汉代称为漆奁的化妆盒,盒子里装的是唇膏扑粉等化妆品,另一个外观基本相似的单层奁盒里,除了装有5个小圆盒外,还放置有小铜镜和镜擦子、、木梳、木等物,这些无疑都是梳妆用具。

马王推出土物

就在这个普通的化妆盒内藏有一枚角质印章,上面赫然印着“妾辛追”三个字,原来,沉睡在墓中的是一个叫辛追的女人!那么这个女人是谁呢?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死时约50岁,身高约1.58,那么这也是至今唯一一具特殊类型的女尸,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石蜡和泥炭尸,这是防腐学上的一个奇迹,经过专家研究原因是马王堆女尸女尸能够不腐主要有如下原因:得当的防腐措施;当时的环境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ㄕ体的侵蚀;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马王堆女尸辛追氏还原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了全世界。它极大地丰富了有关汉代考古的知识,墓中出土的许多东西都能和原有历史文献互相参证,为研究西汉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可靠的物证,对中国考古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完好无损的古尸,成组成套的古器物,内容罕见的帛书、竹木简,这三者能有其,已是考古的重要发现,如今马王堆汉墓三者兼有,在中国考古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所以,马王堆汉墓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湖南的马王堆墓镇馆之宝是什么?有什么来头?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一、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是我国考古工作者du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一件文物,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为国家一级文物。产地为西汉陈留郡襄邑县(今河南省睢县)。

素纱襌衣(襌,也写作褝,音dān,《说文解字》:衣而无里,谓之襌。是单衣的意思。经常被误写为“禅”,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 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这件素纱襌衣中,襌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襌衣。

二、T型帛画

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西汉帛画。出殡时张举的一种铭旌。长205厘米,上端宽92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反映了汉初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话与现实、想象与写实交织而成的诡异绚烂场景为构图,极具文化内涵,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西汉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1974年先后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3号汉墓。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T型帛画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马王堆汉墓陈列一直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过,因为保存难度较大,陈列中的T型帛画直到2003年才首次亮相展厅。T型帛画无疑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幕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古尸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下葬墓地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 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

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身高154厘米,重34.3公斤。一号墓出土。这具女尸在2100多年前是长沙国丞相车大侯利苍的夫人,名叫辛追。出土时外形完整,全身润泽,肌肉柔软而有弹性,内脏器官完整。解剖表明,死者患有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等。胃中发现甜瓜子,大概是吃了甜瓜后突发急病死去的,年龄约50岁。此尸保存时间之长,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它与木乃伊、泥炭鞣尸和尸。

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原来以为是五代楚王马殷的墓葬,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处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为国内所仅见。随葬物品非常丰富,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

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花纹鲜艳,色彩绚丽,画面内容想象丰富,是中国现存2100 多年前的丝织品绘声绘画珍品。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之子。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又据考证,侯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封,四年(公元前191年)即废。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出土文物后移至湖南省博物馆陈列,三号墓坑则仍保留原样,以供中外游人参观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