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苏轼为什么没有被杀,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哪些人因为替他求情而受牵连?
乌台诗案背后隐藏了怎样的秘密,为何让苏轼险些丧命?
元丰二年发生了在宋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乌台诗案。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人定罪,更是被差点弄死,后来侥幸于朝中大臣力劝宋神宗饶过苏轼,苏轼这才逃过一劫。其实早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改革之后,苏轼就因为和变法派的意见不同,于是就自行外放了。
在苏轼到杭州、密州等地去担任知州之后,他发现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对于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出于自己的反感,苏轼便是对在新法实施过程当中出现的不好的现象都用诗加以讽刺与批评。但是此时主导变法之人已经不单单是王安石,更是宋神宗这个皇帝本人,因此苏轼他此时否认变法的成果,就是在否认宋神宗的作为。
其实首先举报苏轼的诗的人也并非是何正臣,因为沈括早在之前就曾经向朝廷举报过苏轼了。但是当时宋神宗并不以为然,直到后来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台联合上奏折举报苏轼,这才让朝廷重视了起来。后来苏轼被十分强硬地押解进了京,在苏轼他被逮捕的不到一个月之后,便是被送进了监狱。在苏轼进入监狱第3天,苏轼他便是被正式提讯。
虽然苏轼写诗意在讽刺王安石的变法,但是他所写和他所见也基本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这次的事件更类似于一场文字狱。宋神宗在一开始也是准备杀掉苏轼来平恨的,但好在朝中各个大臣的劝解,甚至是王安石也为苏轼去求情,苏轼这才逃过了一难。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文风改变是很大的,在乌台诗案事发之前,苏轼他的诗的整体风格都是十分的豪迈的,并且大多内容就是写官员的生活日常。但在乌台诗案其后,苏轼他的诗作大体偏向于了个人对人生的感悟,到了晚年他诗作中更是显示出了他的豁然淡然之情。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他后来是如何躲过的?
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的苏东坡后来之所以能够躲过死刑,一是仰赖诸多同僚官员的共同求情,二是得益于宋太祖曾立下的“不杀士大夫”国策。“乌台诗案”是一起发生于1079年的历史事件,苏轼在这一年被调任为湖州知州。苏轼在走马上任之后给当时的当权者神宗递交了一篇《湖州谢表》,不曾想这篇文章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北宋在仁宗即位之后便开始尝试变法,施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但是新政的推行进展得并不顺利,久而久之朝中便形成了两个派别,一为变法派,另一则为守旧派。这两个派系因立场不同而政见不合,因政见不合而相互针对、打压。苏轼在这其中属于守旧派,他对神宗时期所进行的“王安石变法”很是反对,早年时期他还曾因反对变法而一再被迫离京。
有了这样一番前提之后,苏轼在《湖州谢表》中所提及的“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等字眼便给变法派官员提供了可趁之机。这些官员借此诽谤苏轼不尊皇帝,愚弄朝廷。从“王安石变法”的进行中便可看出神宗是偏向变法派的,所以向来最懂审时度势的朝堂一时间响起众多倒苏之声。在此情势之下,神宗于这一年的七月正式下令差遣御史台逮捕苏轼。因御史台也称“乌台”,是以该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
这一时期的苏轼可谓是众矢之的,变法派官员意欲趁此机会将苏轼置于死地。守旧派对此自然不会置之不理,那些与苏轼政见一致的官员也开始接二连三地上书,为苏轼求情。作为变法主力,但是当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在听闻这一事情之后也曾上书劝谏神宗。在这些人的共同求情下,再加上宋朝本就立有“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所以神宗最后并未下令处死苏轼。
宋神宗和苏轼 宋神宗为什么不杀苏轼
苏轼发对宋神宗变法,而推崇变法的李定、舒亶等人,被宋神宗委以重任,官位步步高升,苏东坡作为文坛巨擘,不赞同变法,很可能会使变法受到阻碍,使其利益受损,所以支持变法的李定、舒亶等人,想要将苏东坡置于死地,所以他们对苏东坡诗词,深入研究,从苏东坡上书的《湖州谢上表》中断章取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苏东坡对皇帝不敬,讽刺皇帝支持的变法,让宋神宗大怒,将其逮捕入狱。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乌台诗案”,原本苏东坡是要被处死的,但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并且还有很多老臣力保苏东坡,让宋神宗很是为难,所以他做了一个决定,让自己信任的宦官去狱中观察苏东坡,看他是不是心虚,为了一己私利才反对变法,但在狱中苏东坡好吃好睡,泰然处之,让宋神宗决定苏东坡不是有意为之,所以宋神宗决定只是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没将其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