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晚年有多惨,李亨为什么要软禁李隆基
唐玄宗结局悲惨
1、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同年久病已久的李亨亦驾崩。
2、宦官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上奏肃宗说:“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这年七月,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
3、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
4、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之后,肃宗另选后宫百余人,到西内以备洒扫。
唐玄宗的晚年有多惨?他是如何被自己儿子架空的?
唐玄宗作为一代皇帝,晚年生活可以说要多惨有多惨,孤独终老,晚景凄凉,这也是很多人都万万没有想到的一件事情。唐玄宗所在的唐王朝可以说是一个鼎盛朝代,但是唐玄宗的晚年生活却并没有大家想象当中的那么幸福。
唐玄宗在位期间有两个非常信任的大臣安禄山与史思明,但是后来两人却发动了政变,后来带领着叛军攻破洛阳以及潼关,后来直接攻到了唐玄宗生活的长城。而当时唐玄宗无法接受安禄山会出现奇兵造反这样的现象,后来,唐玄宗在大臣的提醒一下,也是不以为然,等到安禄山带领着叛军公道长安的时候,唐玄宗才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可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当唐玄宗得知叛军即将要赶到自己所在地区之后,唐玄宗就仓皇的逃命去了,虽然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了,但是唐王朝也不再像往日那样繁荣昌盛,而后,唐玄宗的晚年生活也是非常的悲惨。
唐玄宗,并不像其他的皇帝一样有着一些自私的心理,唐玄宗对自己底下的人太过于信任,所以才导致这种事情的发生。如果在刚开始的时候,唐玄宗就接受了大臣的提醒,那么绝对是不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可以说,唐玄宗的晚年生活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晚年的唐玄宗也是像年轻的时候非常的害怕叛军的力量,所以说唐玄宗一直都没有对这些叛军进行惩罚,最终也才导致自己的晚年生活没有像其他的皇帝那样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也正是因为唐玄宗的碌碌无为,导致百姓也是民不聊生,战乱的出现百姓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皇帝,贪生怕死肯定是不得行的,而且唐玄宗也没有一个对抗的正确构图。
唐玄宗晚年有多惨呢?
历史书中的唐玄宗李隆基容貌俊美、精于六艺,在自己的壮年开创了“开元盛世”,使整个唐王朝走向鼎盛,我们却很少知道,晚年的李隆基在经历了臣子发动安史之乱、将领逼迫赐死爱妃、被亲生儿子逼迫让权等事件后,却是晚景凄凉,孤独终老。
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
开元之治晚期,李隆基不再像年轻时期那样锐意进取,相反地,安逸享乐的他,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勇气,对于国家治理更是重用像李林甫,杨国忠这等奸臣。
李唐王朝统治者的奢靡生活加剧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官僚的腐败、嚣张跋扈更逐渐让这个国家不堪重负,藩镇割据的时局更让唐王朝的统治危机四伏。
公元755年,深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禄山与史思明等,发动政变。
手握重兵的他们一路率领着叛军攻取洛阳、潼关两个重镇,更是直接攻陷长安。
起初,唐玄宗并不相信安禄山会起兵造反,毕竟唐玄宗身边较为看重的官员都说安禄山不错,即使一两个人提醒他要小心安禄山,他也总是不以为意。
直到安禄山带领的叛军快要到达长安时,他才真的知道,自己多年的信任终究是错付了。
可眼下,叛军即将兵临城下,悲春伤秋显然不是此时应该做的,收拾好包袱细软,唐玄宗便向蜀地仓皇逃命去了。
战争总是残酷的,即使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王朝,也禁不住这样的战乱,尤其是内乱。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了,但是却使得唐王朝成为了一艘仿佛在大海中航行的残破帆船,表面上一息尚存,实则早已千疮百孔,唐玄宗带领自己的逃亡部队一路来到马嵬坡,将士都疲惫饥饿不已,纷纷想到自己当年还在长安城内的奢靡生活,与现在的狼狈不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唐玄宗李隆基退位后的晚年,非常的凄惨吗?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帝王,前半生功绩卓著,颇具明君之相。后半生骄奢淫逸,导致烽烟四起,战乱频发。直至帝位旁落,落魄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李隆基成人后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上官婉儿,扶父皇唐睿宗李旦复辟,随后在与姑姑太平公主的较量中凭借先天政变铲除太平公主党羽,独掌大权。掌权之后的李隆基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任人唯贤。先后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开创了开元盛世。大诗人杜甫曾作诗《忆昔》来形容“开元盛世”的气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但是随着在位时间日久,难免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再加上对边事不察,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李隆基
李隆基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一度惊慌失措,希望以叛乱的迅速结束来挽回自己的形象,所以他才不顾前线将领如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的力谏,要求他们迅速出战,结果自然是一败再败,潼关失守。一夜之间李隆基从速胜论变成了亡国论,至少是逃跑论,仓皇之间带着皇室西逃。那么,李隆基逃出长安,到杨贵妃被赐死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不用说,他肯定是悔恨的,他恨安禄山的背叛,当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等朝臣数次上奏“禄山必反”时,他仍自信地说:“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他也恨自己的仁慈,给了安禄山三个节度使的大权,让他手握重兵,反噬自己。
途径马嵬坡时,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脑血流的。众曰:‘勿伤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屡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
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申,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礼等皆呼万岁,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谔,见素之子也。国忠妻裴柔与其幼子及虢国夫人、夫人子裴徽皆走,至陈仓,县令薛景仙帅吏士追捕,诛之。”
作为堂堂一代帝王,居然保护不了自己的心爱之人,还亲自下旨勒死了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挚爱命赴黄泉而无能为力。至此,李隆基用杨氏兄妹的性命,换得了臣工的保护,一路西逃入川。
李亨
但太子李亨不愿放弃,他选择了北上朔方。在众臣的拥护下,自立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此时的李隆基还蒙在鼓里,浑然不知,仍在以皇帝的身份发出一道道圣旨,指挥平叛。直到得知李亨即位的消息后,才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李亨。
面对帝王权力的巨大诱惑,即便亲如父子,也毫无温情可言。
李亨擅自立为帝,等同叛乱,但李隆基又能怎样呢?毕竟这大唐江山是自己一手败坏的。当李隆基踏出长安城的那一刻起,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杀,唐军光复长安,李亨回宫之后也就将父皇接回了长安。“天玄日转回龙驭”之后,李隆基被儿子安排住在了兴庆宫,但身边只有高力士和陈玄礼,形同软禁。不过这时候的李隆基已经不再对皇位有什么觊觎之心了,唐朝在自己手上盛极而衰,走向衰落,自己也已经是年迈之人,尚有何面目去和儿子争这个皇位呢?
不过江山虽然不要了,但是美人总还是自己的眷恋。所以李隆基回到长安后,就迫不及待地派人祭奠杨贵妃,并打算为她改葬。不过,当初拥立李亨的宦官李辅国坚决反对,只给李隆基带回了杨贵妃生前的一个香囊。李隆基将宠妃的香囊终日藏于袖中,并找来画工,描摹杨贵妃的肖像,悬挂起来,和心爱之人朝夕对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