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海边少女,世界著名油画海边

麦兜
麦兜 2023-11-06 07:33:01

求一幅世界名画的名字

德国画家hermann seeger的作品"Picking Daises"摘雏菊

赫曼.西爵 hermann seeger(1857~1920)来自柏林学院,师事Thumann 及Gussow,以擅长风俗画、人物画、风景画及版画著称,主要是在柏林艺坛活动。赫曼.西爵在此作「看海」当中,展现了印象派的绘画技法,笔触相当的自由随性。画中描绘著两名年轻的少女,一起坐在海边的沙滩上看海,由她们两人

的侧脸看来,似乎并没有在聊天或是嘻笑的样子,只是一起静静地望著大海,令人不禁好奇地想像她们是否在回忆著往事,而整个画面亦感觉不到有太大的动态,彷佛时空就随著她们的回忆,一起凝结在最美好的那一刻。

谁是英国的“布格罗”,画风唯美,临终前创作了《沙滩少女》?

约翰-威廉-格维德(1861年一1922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新古典主义杰出代表,唯美油画集大成者。

很多人不一定熟悉格维德这个名字,但一定看到过格维德的画。因为他的画不仅艳丽华美,美轮美奂,给人以视觉上的至美感受,而且他的画有着很强的装饰性。他画中端庄清秀的女子及其精致时尚的服饰和逼真立体的大理石,都可以为家庭的客厅或卧室带来蓬荜生辉的效果。尤其是格维德的《雅典娜女神》系列,容貌皎好,体态丰腴,气质高雅,神采飘逸,悠闲而又感性,艳美而又脱俗,娉娉袅袅,温柔妩媚,更是备受人们的喜爱。

格维德画风唯美细腻,高贵大气。他的画美丽而不风骚,于细节中见真章,充满真切实在的质感和量感,展现出精湛绝伦的古典写实技法。他被誉为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英国最杰出的唯美主义人物肖像绘画大师,是英国的“布格罗”。

然而,格维德的艺术人生却不像布格罗那样基本上是顺风顺水一路高歌。他的艺途可以说是迭宕起伏,大起大落。首先,格维德的家庭从始至终一直是不支持格维德画画,不希望他当画家。格维德是在这种“逆境”中坚定而执着的从事自己的艺术创作的,而且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二是,19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是格维德艺术最辉煌的时期。他的画被艺术评论家捧上了天,人们争相购买他的画,格维德尽情享受着人们的赞美,陶醉在绘画大师的光环里。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初,画坛风向大变,印象主义油画大行其道,抽象主义油画崭露头角。而这时格维德仍然固执地坚守着他的学院派古典主义唯美写实,仍然和过去一样,痴迷于他的雅典娜女神,他的丰姿绰约的女人服饰和他的大理石,显然这在当时已经“不时兴”不合时宜了。于是,批评家的批评接锺而来,批评他“因循守旧”“千篇一律”,而且画中的描绘并不真实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家庭又跟他断绝了关系。格维德仿佛一下子从天上掉落到地下。他的画下架了,他成了被冷落被孤立的可怜人,真是悲催而又苦逼。

实在顶不住了,格维德一个人迁居到了意大利。在生命最后的10年里,格维德一直试图改变自己的画风,但是长期形成的艺术理念和风格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他纠结、矛盾、苦恼,后来他得了抑郁症。

1922年夏日的一天,格维德经过一个多月的构思创作,完成了《沙滩少女》。这是一幅带有印象画朦胧色彩的人体油画,画中没有了他最擅长描绘的织纱服饰,也没有了大理石。画中展现的是茫茫大海,一位少女侧卧于海边的沙滩上,一只手撑着腮帮,若有所思地看着前方。格维德站在这幅画前,看来看去,一会儿摇头,一会儿叹气。几个小时后,61岁的格维德在这个窄小的画室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几十年后,格维德的油画重新大放光彩,再次证明了古典主义唯美写实艺术的巨大魅力和价值。

一代大师,如何对毕加索作一个生平简介?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他领域。《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个人经历

蓝色时期

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在他这一时期以及"蓝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他重新拿起西班牙最珍视的题材----贫穷、孤独、悲哀,但指导思想却是要用他在与蒙马特素描画家接触中加以单纯化的手法去影响法国绘画。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蓝色调。这时的毕加索只有二十三岁,但名气已不仅只限于他的朋友们这个小圈子了。

定居洗衣船

从1904年起,他定居拉维尼昂路13号洗衣船,他的画室成了画家和作家创造新美学原则的联络地点。阿波利奈尔、马科斯·雅各布、安德雷·萨尔蒙、彼埃尔·勒威迪、安德烈·德兰、凡东根、胡安·格里斯都经常去那里或者索性住在那里。1907年以后,人们在那里又看到乔治·布拉克。他是由阿波利奈尔介绍给毕加索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埃为我们留下了那时毕加索的绝妙画象:"小小的个子,皮肤黑黑的,又矮又胖,焦急不安,同时也令人感到担心。一双阴沉、深邃、敏锐、奇怪的眼睛近乎于目不转睛,笨拙的动作,妇女一般的手,不象样子的穿着,而且不修边幅。一绺密密的头发又黑又亮,把智慧而顽固的前额劈为两半。衣服一半象吉普赛人,一半象工人,留得太长的头发扫着那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旧夹克领子。"

玫瑰时期

毕加索在其"玫瑰时期"(1905~1906年)中显得温和,甚至可说是温柔起来了。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他的作品使人想到日本幽灵画家。其特点是一种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以及并非肯定地放上去的,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不过,他很快便重新干了起来。似乎是受到黑人雕塑的影响,他作了一些强烈反映自己所关切的造型问题的塑象,素描和渍画。这个西班牙人怎能不被当时在欧洲发现的非洲拜物教吉祥物的巨大变形所诱引呢?难道不应该说它是新发明出来的,充满感人力量的形吗?不管怎样,毕加索是受到这些原始作品咒语的影响,他肯定是欣赏它的感受,力量,丰富的词汇和大胆的抽象。

阿维尼翁姑娘

1907年,当他在洗衣船那间破画室向困惑的朋友们出示他的《阿维尼翁姑娘》一画时,那正是刚刚翻开美术史新的一页的时刻。这幅名画的构图缺乏统一,颜色呆板生硬,指手画脚的人物没有体积感。不过,线条、夹角,画的鳞状重叠宣告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革命已经不远了。《阿维尼翁姑娘》已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事件,一个日期,一个出发点,就如昔日凡·爱克的《神秘的羔羊》,乌切罗的《战争》,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之舟》一样。

领导理智主义

人们为了塞尚而抛弃了高更。他们发现了新的现实,并且主要是在现实之中发现了新的体积和空间。为矛盾所苦的毕加索,从现实主义的超越中看到了解决它的办法。他以当时作家们寻求解释和鼓励的理智主义去反对野兽派画家的感觉主义。从1908年开始,他便和布拉克一道领导起了这一运动。他们对于体积的幻想引到一个平面上来,并且不使用凸起、明暗、线的透视和其它老的观念。他们通过分解各个面,同时从几个角度看对象的形象,来达到这一点。从那时起,他们便不画他们看到的东西,而画他们通过分析想象出来的东西。

重回老画派

1911年,立体派又不再是分析的了,它抛弃了对于自然的观察,而滑向了专横的概念论,也就是把已被驾驭的对象置于"先"想出来的形的支配之下。当同伴们步上其它道路之时,毕加索和布拉克仍在自己的发现中继续深入研究着。1908到1915年间,毕加索运用新的笔法,表现自己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观念。他创造着对象,并且是自由地创造着。他考虑到现实,但是通过摧毁它和以主观、独立、绝对的现实取而代之。另一方面,立体派使素描和形占据了必须的,有时甚至是专制的优势地位。亏了毕加索,油画才回到单纯的线描,几何形,准确的比例和有力的构图上来。不管怎么说,毕加索很快便发现了由自己第一个宣告和描绘的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于是,他这个原来最热情的鼓动者,便成为了最不忠实的信徒。一看到有人跟随自己,他便立刻走上另一条路。这位夹角、立方体、几何形的建筑画家,又突然置身于老画家的画派之中。就在这个时期,他为俄国芭蕾工作,设计了《炫耀》和《三角帽》的布景和服装。他重新取用了一些古老的题材:杂技演员、丑角、舞蹈者。

完全古典画法

接着,他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以完全古典的画法创作了一大批巨人和丰满的妇女。到1923年为止,他的作品特点是安静、平衡,异乎寻常的健康。人们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几年以前狂热地搞粘贴画法的同一个毕加索。然而,将报纸和火柴盒切下来,集中到自己画上去的人,由于热爱现实主义而搞逼真画的人,在一个放松的时刻,是必然要象安格尔那样地去画画的。

另一方面,一个被不同的需要(如果不是对立的需要)撕裂到如此地步的人,对于自己时代的潮流如此敏感,完全同意一切大胆想法的人,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尝试又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在这一造反运动中,有一种挑衅的嗜好和破坏的意志,鼓励着他那根本的虚无主义。不过,超现实主义绘画使用的手法是那样贫乏,陈旧,没有造型,以至他根本看不上眼。他的尝试只是为了提取用于革亲自己灵感的酵母。他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浪漫时期,画了一些人民生活场景和激烈的斗牛场面,然后,试图阐明自己的幻想和冲动。

表现主义

当他的同胞达利以及米罗服从于安德烈·布雷东形而上学的文学信条时,毕加索却让自己的画中出现奇形怪状的石珊瑚和恶魔让它们在无意识的深处此起彼伏(1926~1935年)。他的笔画出了没有含义的奇特形状。这是些极端概括,略施薄色,形体密布的人物形象,他们荒廖可笑地竖立在没有深度的空间中。1932年直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柔韧的长弧线。简略的结构让位于繁茂的曲线,颜色发出厚重而尖刻的色泽。

这时,他画了一组海边少女,其中有一幅特别大胆的素描,表现了身体的陶醉。1935年,祖国流血的悲剧激怒了毕加索,他那潜在的表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绞着,膨胀着,色彩放出光泽,在奔腾驰骋,并由一首以渐强奏出的悲怆曲《格尔尼卡》达到极点。这幅伟大的构图如果不说是其巅峰之作的话,也是其杰作之一。因为如果说他是以世界末日的形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那么,他仅用了一些形状和光暗对比便达到了目的。

他不是象戈雅、德拉克洛瓦那样去描绘战争的情节,杀戮的场面。戈雅和德拉克洛瓦不管天分多高,也只能做到这一点。而毕加索却在西洋绘画史上每一次成功地单纯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使我们感到恐怖。他以良知和激情将一些绘画的特别价值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确信这一罪行。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诅咒与嘲笑,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汹涌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极点的强度从这幅裂人肺腑的画中涌出。

研究探索

从此,毕加索研究着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不断推进着自己的探求,时而下锚于人道主义的平静江河之上,时而扬帆驶向险恶的浪漫主义风暴之中。不过,从1948年起,也就是从他定居地中海之滨时起,他又画起古老的传说和古时的妖术、野兽、半人半马的怪物、女仙。他重新采用自己的老题材:肖像、风景、静物,并特别着力表现动物:鸽子、猫头鹰、蟾蜍、马、公牛。他轮流画着自己的乡村和儿童,既作油画、版画,也作雕塑、陶器,以一贯的激烈和对生活少有的爱情干着。不管题材和主题如何,他总是赋予它们寓意,赋予它们与自己生活相仿佛的生命,即控制不住的冲击,强烈的失望,某种粗暴、茫然、不安。他既好奇又不满,既恼人又高雅,既待人慷慨又吝惜感情,已经名利无加,却象奴隶一样地苦干。

生活和作品

他既是自己急躁的天才的奴隶,又是自己的力量,画风的主人。他异乎寻常的活跃,从不休息,不知疲倦,他在世界中不停地追赶一种总是在逃遁的快乐,而他所得到的又只是焦虑,怀疑和狂怒。他看上去和真实年龄不符。他在构思,在感觉,在痛恨,在热爱,就象二十岁的青年一样。

所以,不谈他的生活,也就很难研究他的作品,因为二者是连在一起,无法隔开的。一切以他为演员或见证人的事情都被他以各咱各样的作品记录下来。他的爱情、蔑视、任性、造反、急躁,都被他拿来哺育他的艺术,其中有自满也有诀窍,有时还带有令人不舒服的强迫感。他的个性继承了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传统,在种族上是无政府主义的。他的行动和反应都是不可预料的,突然的,急剧的。他不信神灵,只相信自己。作为一位革命者,他使追随者迷失方向,作为否定者,他骄傲地肯定自己的个性。在他的身上,永远都是矛盾。

他的作品和生活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燥,可亲或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和招人讨厌,他可以因当时的脾气和时间,表现为这样或那样。不过,他永远忠于唯一一种癖好:自由。实际上,他想要完全彻底的自由,任意重造世界,随心所欲地行使他的威力。他不要规定,不要框框,不要偏见。

画风的变化

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表现主义到古典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他走到抽象,是为了回到自然主义和重新开始他不倦的探求。优美和可怕,高雅和畸形在交替着,他去了又来,来了又去。但尽管变化无常,却始终是根深蒂固的巴洛克风。当他想成为古典派时,他不那么能惊人,也不动人。他太具个性,期望吓人和刺人,反对一切束缚和宇宙间的所有神圣看法,他不能将就和受到限制,不能受纪律的约束和屈辱。只有自由,绝对的自由才适合于他,而这一自由又要带有奇特、混沌、可憎的外形。

刺绣大师朱寿珍的师父叫什么

百度知道

刺绣大师朱寿珍的师父叫什么

彩色你的黑8V

超过30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祖上传的手艺。无师父

朱寿珍,女,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1969出生于太湖之滨,自幼研习苏绣,师承世家祖艺,绣艺精湛,方圆闻名,被誉为“四大名绣”之一。已荣获“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等殊荣。朱寿珍刺绣题材众多,有人物、动物,也有绣品仿油画、国画、书法等风格。作品逼真,线条自然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绣品,乱针齐绣相融,针法细腻,色丰形真,精品长出,获国内外诸多奖项。多副肖像作品分别被英国皇家博物馆、爱尔兰、印尼、哈萨克斯坦总统府收藏;经苏绣再创作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海边少女》、《针尖上的法国印象》引起轰动;《非洲雄狮》、《金香炉》、《满瓶红花》等在全国工艺大师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