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朝四大血案,明朝4大奇案

麦兜
麦兜 2023-10-17 23:36:01

明朝宰相胡惟庸怎么死的?

胡惟庸的死是几方面原因叠加的结果。

第一、胡惟庸的儿子因为飚马车而坠死,胡惟庸为了给儿子报仇将车夫杀死,朱元璋知晓后大怒,命他偿命,胡惟庸请求给一点金帛补偿车夫家,朱元璋不许,胡惟庸害怕了,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造反。

第二、洪武十二年(1379),胡惟庸等人没有将占城国前来朝贡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臣,胡惟庸等将过错推诿给礼部,礼部大臣又归咎胡惟庸他们,朱元璋因为他们这样推来推去更加愤怒,下令处死与胡惟庸同为丞相的汪广洋,拘押胡惟庸等人。中丞涂节举报胡惟庸造反,于是被诛杀。

第三、明朝李乐撰写的《见闻杂记》中记载, 胡惟庸奏报朱元璋称其宅中有一口井冒出醴泉(甘甜可口的泉水),请皇上过去观看祥瑞,朱元璋不疑有他,遂摆驾前往,在路途中一名担任守西华门内使的宦官云奇冲跸道勒马衔阻拦朱元璋前往,被误认为无礼打死,临死还指着胡宅方向,朱元璋因此产生疑窦,登上高处发现胡惟庸宅有很多兵甲,遂发现胡惟庸要造反。

第一、第二是《明史》等正史的记载,车夫事件在前,占城朝贡事件在后,事情本身都不大,演变到处死胡惟庸,主要是『有人举报』模式,大有欲加之罪的意味;而第三非常戏剧化,登上高处能看到胡宅藏匿的刀斧手,也实在像一个奇谈。

胡惟庸被处死后的洪武十九年(1386),因为林贤案引发出胡惟庸『通倭罪』——即勾结日本人意图颠覆明朝政权,这在时间与逻辑上有矛盾,吴晗等史家认为『不足置信』。

胡惟庸的死其实充满谜团,或许主要是朱元璋为了废除宰相制度而清除一个已经没有价值的臣僚,至于胡惟庸个人,骄横跋扈或者有之,阴谋造反则实在很难说。

明朝的午门血案是怎么回事?午门血案事件概况

“土木堡之变”,是改写明朝历史的莫大国耻。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大举入寇,明朝大太监王振“挟帝亲征”,明英宗朱祁镇亲率数十万大军迎敌,结果遭遇惨败。八月壬戌(十二日),瓦剌兵追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境内),混乱中明英宗被抓了俘虏,王振被乱军杀死,明军几乎全军覆没。随后,瓦剌军进逼明都北京。

噩讯传来,京师震惊,百官恸哭。国不可无主,皇太后孙氏命王朱祁钰监国,并立明英宗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八月癸酉(二十三日),朱祁钰“摄朝午门”,设立临时朝堂,准备商议如何击退瓦剌军。群臣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土木堡之变”导致皇帝被俘、明军溃败的罪魁祸首是王振,如今擅权乱政的王振已死,但其亲信党羽还在,应该彻底清算,当务之急是铲除朝中的奸恶势力。

当天,在一片哭声中,“群臣劾王振误国罪”。都御史陈镒代表群臣上奏,历数王振犯下的滔天罪行,请求朱祁钰诛杀王振全族,并称“振倾危宗社,请灭族以安人心。若不奉诏,群臣死不敢退”。陈镒的奏言,说出了群臣的心声,众人纷纷响应。朱祁钰不知所措,下令择时改议,群臣则不依不饶。没办法,朱祁钰只得派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往,负责籍没王振全家,并要求群臣退下。

马顺是王振的党羽成员,之前帮王振迫害过不少大臣。群臣认为,派马顺去执行任务,显然不妥,要求派陈镒去。朱祁钰不听,一味地要求群臣退下,马顺也趁机厉色呵叱群臣,一下子激起了群愤。给事中王虽然是文臣,却也是个“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的血性汉子,本来就对马顺不满,如今见他狐假虎威训斥群臣,更加愤怒,于是小宇宙爆发,“奋臂起,顺发……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未经许可,当着监国朱祁钰的面,群臣将马顺殴打致死,这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历史中是最为严重的一次恶性朝堂斗殴。马顺之死,“朝班大乱”,朱祁钰吓得急忙起身躲避,群臣则紧跟其后,紧追不舍。

朱祁钰内心恐慌,忙派人问群臣,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群臣异口同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要求法办王振的其他余党毛贵、王长等人。朱祁钰下令让毛、王二人出来受审,二人刚一露面,就遭到群殴,“众又捶杀之,血渍廷陛”。

该血案因发生于午门,故称“午门血案”。随后,马、毛、王三具尸体被挂到东安门上,官吏军民争相击打不止。群臣在朝堂之上殴打击杀奸恶官员,虽然是大快人心的正义之举,但毕竟不合规矩,践踏礼仪,违背律法,无视监国朱祁钰的存在。为防止朱祁钰日后算账,兵部侍郎于谦力劝朱祁钰说:“马顺等人罪当死,不杀不足以泄众人愤怒。况且群臣心为社稷,没有其他想法,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朱祁钰明确表明不再追论后,群臣才放心离开。

在“午门血案”中,朱祁钰扮演了一个胆小怯懦的角色。不过,群臣的忠心,于谦的力劝,最终打动了朱祁钰。随即,朱祁钰又“命脔王山(王振侄子,锦衣卫指挥)于市,并振党诛之,振族无少长皆斩”。

铲除王振余党后,孙太后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全力以赴筹备抵御瓦剌军。由于瓦剌军攻势凶猛,京师大乱,为了应急,为了大局,群臣联合奏请孙太后立朱祁钰为皇帝。九月癸未(六日),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帝。此后,朱祁钰、于谦带领军民奋战,最终获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从而挽救了大明朝。

明朝午门血案是怎么回事 明朝午门血案介绍

1、明朝午门血案,是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三庚午日(1449年8月23日)北直隶京师午门内的一起血案,此案为朝廷官员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当着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面,锤死王振同党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等三人,此血案为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一起恶性朝堂斗殴事件。因兵部侍郎于谦的急中生智,使得参与此事的官员均没有受到惩罚。

2、凭借午门血案,明朝中央将王振党羽清除掉,明朝的众大臣全部转入京师保卫战的筹备工作中,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午门血案的处理结果,为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当然是历史的退步。因为,过度的中央集权,并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稳定。

(明太祖朱元璋的剧照)

在明朝建立初期,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大案,大明朝权倾天下的丞相胡惟庸一党,被朱元璋下狱诛杀,死亡者达数万人之多。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大血案之一。

朱元璋这个人太过爱权,早就想废除丞相制度,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所以,朱元璋故意纵容中书省丞相胡惟庸作恶。当胡惟庸犯了小错的时候,朱元璋故意装聋作哑,按兵不动,以肥其胆。当胡惟庸的过错越来越大的时候,朱元璋立时发难,将胡惟庸一党悉数拿下,可见朱元璋用心之不纯。由于有人告发胡惟庸谋反,朱元璋不但将胡丞相五马分尸,还以此为借口,一举将中国延续了2000年的丞相制度废除,彻底消灭了相权,将天下权柄尽归皇帝一人之手。之前,相权还能与皇权互相制约,到了霸道的朱元璋之手,天下从此便唯有皇权一家。朱元璋终于做到了真正独夫的境界。

明初四大血案,亦称洪武四大案,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为消灭他认为对他的朝廷有威胁的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杀。

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据周敬心书,此外尚有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洪武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洪武二十三年罪妄言者。朱元璋都大戮官民,不分臧否。朱元璋通过发动明初四大血案,基本上将潜在的异己实力清扫的干干净净,朝堂上下被杀戮一空。朱元璋借这几个大案,彻底铲除了将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将政权和军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所有的大权皆出于朝廷,不敢有所专擅。

(朱棣的剧照,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

废除丞相制度的后果是,从此国家的兴旺与否,只能依赖于皇帝一人之能力。如果皇帝是一个有能力又开明的君主,庞大的国家还可能正常维持运转,但如果皇帝是一个昏庸儿,则非江山百姓之福。

纵观明朝的14个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少数二三人能力比较强,其他的皇帝大都比较差劲,皆为荒唐之辈。即使是被一些明粉吹捧为"大明劳模皇帝"的崇祯帝,也不过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无能儿,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崇祯帝做过最大的事情,就是在刚刚登基不久铲除了魏忠贤,但他不久又重新重用了宦官势力,宦官一党继续在崇祯朝发扬光大。崇祯帝选择信任重用这些阉党,其执政水平可想而知。明朝之一路衰亡,到最后局面已无可挽回,与那些昏聩无能,前昏后继的皇帝们有莫大的关系。

(西方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中西方实力对比)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天下权柄操于一人之手,也使得在大明朝不能够诞生宪政,而宪政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的保障。从这一点看,废除丞相制度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利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