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尽什么方式最好,想过死是抑郁的前兆吗?
发现学生自残,该怎么处理?
如果发现了此类问题,一定要先和家长沟通,这就是让学生都注意一些。自残的学生应该是缺乏安全感,或者是心里有什么压抑的事情难以释放。所以说,一定要和家长商量一个解决的办法!
孩子出现了自残行为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情绪问题,一定要积极干预和治疗。如果主要的原因是发生了争吵、情绪比较激动、孩子心情烦躁,从而出现一些自残行为,这个时候可以给予言语上的安慰,多给予鼓励,然后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孩子有自由的空间。
一定是对孩子把它当做成人来看待,尊重他、接受他,这才是比较重要的。如果已经是有非常严重的情绪问题,比如焦虑和抑郁症的问题,孩子有可能开心不起来了,甚至悲观、消极、有自杀自残的行为,这个时候是非常危险的。
最重要的就是及时精神科就诊,甚至考虑服药治疗,常用的一些药物比如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对于儿童时期的情绪问题都有非常好的帮助,但是服药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千万不要自己吃药。
孩子有自残行为应该调整心态理智对待、态度温和禁忌体罚、转变沟通表达的方式等等。
1、及时发现问题
行为也是沟通表达的一种,当无语言的自闭症孩子表现出暴力或自残行为时,作为家长最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责备、惩罚孩子。而是要第一时间弄清楚其此类行为发生的原因。
如果是由于正当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暴力、自残行为,家长如果对其惩罚,将很容易打击孩子表达需求的积极性,对孩子发展极其不利。
2、调整心态理智对待
当自闭症孩子发生暴力、自残行为时,做为家长,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因愤怒而责骂孩子,应当理智并有耐心的去处理。
3、态度温和禁忌体罚
处理自闭症孩子暴力、自残行为时家长的态度要尽量温和,切忌一定不能把孩子独自关进一个房间,不理睬孩子。
也不要采取体罚、恐吓,骗孩子的处理手段。否则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会愈演愈烈,后果严重。
4、转变沟通表达的方式
用孩子能够理解和表达的方法来教他适当地表达需求。也就是以适当的表达达到沟通功能,进而达到消除暴力行为的目的。
譬如身体的病痛、某些需求、拒绝不喜欢的活动或情境时,能够用他的认知和沟通能力可以表达的方式,以语言、发声、手势、沟通板等方法来表达,以使需求获得满足,这样就能减少攻击行为。
学生遭到欺凌选择自杀,怎样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在逐年的上升。但是在近几年我们去总会有学生因为遭受欺凌而选择自杀的事件不断发生。让我们感到痛心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确实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时代的孩子相对来讲是一个家庭以及一个民族的希望,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对他们抱有极高的期望。尤其是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他就被寄托了一个家庭最高期望,所以这给孩子在无形中带来了很多的压力。
而且又因为现在社会相对来讲,教育资源虽然在提高的同时所需要消耗的费用也在逐年升高,也就导致很多家长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工作上,对于孩子就很少去关心。这样就很容易忽视孩子所出现的心理问题。那么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安抚受委屈的孩子。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射情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安抚受委屈的孩子,使抑郁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孩子的情绪便会趋于平静。2、允许孩子自然流露各种情绪。
而且我们要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孩子身上,如果发现孩子有不对劲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去询问孩子的相关情况,不要让孩子将事情放在心里,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的痛苦。我们始终要相信,只要我们肯付出全部的心血,一定可以让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
关于青少年自杀你有什么建议?
1、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环境
(1)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丰富学习生活,广泛开展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需求的各种活动,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教育,为学生创造能使自己身心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
(2)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要符合教育学的原则;要用心理卫生的要求严格训练我们的教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尽量排除任何诱发、增强及扩大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学校社会环境。
(3)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学生的必修课,训练学生应对学习生活中各种压力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指导建立可信赖的人际交往关系;教给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法,如系统放松法、焦虑转移法、情感渲泄法、自我暗示法等;将珍惜青春生命、憎恨自杀行为作为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根植学生头脑。
2、早期诊断与发现青少年学生自杀的苗头,早期危机介入
老师要强化自己的“心理辅导员”的角色意识,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异常反应。
一是从学生的语言上诊断发现,如“活着真没意思”、“干脆死了算了”,或突然沉默,或词不达意等;
二是从其行为变化来诊断、发现,如逃学旷课、突然不回家,或不与人往来,成天关在屋子里,或逐一还书、还钱等反常行为;
三是从其身体征兆来诊断发现,如失眠、躁动不安、情绪低落、无食欲、极度疲乏、体重下降、生理功能紊乱、自律神经失调等。一旦发现有自杀苗头,应立即与家长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形成社会支持系统,进行重点心理援助,释放不良情绪,疏导心理死结,并及早调整其生活环境,尽量消除不利因素。
3、重视对学生中的神经症和精神病患的确诊和积极治疗
学校发现有精神异常、身心异常症状的学生,应配合家长及时请心理医生或心理专家进行鉴别诊断,确诊后的抑郁症、忧虑症、强迫症、分裂症等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积极进行转介药物的治疗同时进行心理辅导,根治病根,方能避免自杀的发生。
4、优化家校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心智健康的成长
“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是孩子产生压力的另一个重要压力源。一是家长要适时调整期望值,针对自己孩子自身的情况,找出切合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否则,除了增加孩子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外,别无他利。二是调整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家长要重视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在沟通中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孩子,不仅能及时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而且能帮助、支持孩子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增强亲子关系,形成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令人遗憾的是,家长愿意花钱投资孩子的文化课艺术课的学分,而不愿意投资自我成长及家庭关系的学习成长上,只看重孩子的学习能力却忽略了重大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滋养孩子心性的意义和作用。。。
在生活节奏非常快的今天以及未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感,给中国人带来的心理冲击也非常严重,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青少年产生心理压力后更无法自行排解。除了学校、家长外,社会各界的心理专业人士应该在政府服务外包转型的大背景下,积极帮助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心智成长,缔造一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学习的中国好少年国家平台。借用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关于青少年自杀你有什么建议
在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青少年自杀非常罕见,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对这类问题很少关注。事实上青少年自杀是一个突出的、全球化的社会问题。
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认真考虑过自杀)、自杀计划(做过如何自杀的计划)、自杀尝试(曾采取措施自杀)、自杀已遂(因自杀死亡)四类。有调查显示,在我国中学生中,1年内有12.2%的学生想过自杀,8.3%的做过自杀计划,4.4%的尝试过自杀,2.5%的曾多次自杀。
在我们的认知中,美国学生学业压力小、家庭教育开明、社会重视对他们的生命和爱的教育、心理健康服务发达。按我们现有舆论的逻辑,他们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应该很少。事实是,美国这方面的问题同样突出,自杀是美国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因素。今年4月份刚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2010-2015年间美国青少年企图自杀率增长了23%,自杀率上升了31%。
我列出这些数据,一方面是想提醒家长,青少年自杀问题并不罕见,掌握相关的知识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也想提醒舆论,分析问题、给出建议时,应就事论事,有理有据,不宜放大问题,凭空想像。
高度重视自杀信号
“又来这一套,吓唬谁呢”,曾经有位中学生的母亲,因为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要跳楼向我咨询,我提醒她尽快采取措施保障孩子的安全时,她向我反馈她家先生是这样说的。
“你孩子有自杀想法、计划或行动吗?”在咨询中,遇到因孩子压力很大出现反常行为来咨询的家长时,我会问他们这个问题。多数家长会一脸惊讶,你怎么能问出这种问题?还有的家长会说,不知道啊,没问过啊。
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家长对孩子自杀信号的关注极少。
重视自杀信号是预防孩子发生极端行为的最重要一步。自杀信号是在提醒我们,孩子遇到困难了,需要家长及时提供帮助。
中国最权威的自杀干预专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中国总代表、加拿大人费立鹏先生曾总结了青少年可能自杀的迹象:
以前有过自杀未遂
说过要自杀
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
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
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
向人说过如果他/她走了,不要想念他/她
抓伤或划伤身体,或其它自伤行为
最近有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其它损失(如由于父母离婚失去父亲或母亲)
急性的性格改变、反常的中断、攻击性或闷闷不乐,或者新近从事高危险性的活动
学习成绩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者出走
躯体症状,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痛胃痛,月经不规律,无动于衷
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瘾物质
家长平时和孩子相处,如果看到他们有以上表现,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
认真倾听:家长看到孩子出现极端行为时,往往手足无措,或担心、焦虑,或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有的家长甚至指责孩子,这些表现会加大孩子的压力,难以向你敞开心扉。此时家长应该努力平复心情,鼓励他们和你谈心,认真倾听,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直接询问:“你有自杀的想法、计划、尝试吗?”直接问孩子这个问题。冲动性自杀的概率很小,自杀者通常会认真考虑如何实施自杀,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计划。有人担心这个问题太直接,反而增加自杀或自杀想法,事实是,了解清楚他们的自杀行为,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安全: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杀行为,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他们的安全。尽快收走他们的自杀工具,或将其带到安全场所,在得到专业帮助前确保有人陪伴他们。询问自杀计划和保证安全是自杀预防最关键的两步。
求助专家:尽快向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求助,请他们指导你如何来应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学校里的咨询师和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800-810-1117、010-8295-1332)都是可靠的咨询资源。
这些措施简单易行,也能很好地帮助处于高风险的尝试自杀者。
做好日常预防工作
即便是孩子没有出现自杀信号,但梳理孩子做出极端行为的原因,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是更理想的解决办法。
我们社会舆论习惯将孩子自杀问题与单一原因挂钩。上海少年出事后,舆论批评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引发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大讨论。我们还常常会看到,如果孩子的自杀行为发生在学校,舆论又会一边倒地抨击学校教育不当。这些宏大的、针对性相对较差的批评吓得现在不少家长直言,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也让学校一旦发现孩子有极端行为迹象时,赶紧让家长带回家,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青少年极端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孩子是在家里遇到很大的压力,比如父母间有矛盾、家庭重组或隔代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等。有些孩子是在学校中遭遇挑战,比如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孤立、欺凌等。还有些孩子是患上精神疾病,没得到及时治疗而出现自杀。
预防孩子出现极端行为,首先是要注意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在家中的压力。这不仅是指家长间要恩爱,还包括注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太高,和孩子交流时要多鼓励、肯定、表扬,少否定、批评。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讲大道理,甚至和孩子争得面红耳赤。
其次是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习压力、成绩下滑、同学冲突等困难时,往往需要家人的支持。但有些家长常常注意不到孩子的心理变化,有些家长则是和孩子讲大道理,还有的家长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批评。这些行为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做出极端行动。无论孩子遇到哪些压力,犯了哪些错,家长都要先认真倾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他们一同面对挑战。
大学生的自杀行为
大学生成自杀高危群体 继农民、破产者、下岗工人、明星等自杀高危群体之后,大学生也加入了这个群体的行列。
据《中国日报》的报道,自杀已成为我国20岁~35岁人死亡的第一原因。西方研究显示:中国青年自杀剧增,每天约有600多名中国人自杀,有自杀企图的人在250万~350万之间,其中青年人占据不小的比例。
今年上半年,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某学生对大学生自杀状况展开调查,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发放了200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6%的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 大学生缘何走上绝路 据专家们分析,大学生自杀率攀升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
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表示,过去高校自杀的学生中以本科生居多,现在硕士和博士自杀的比例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高学历学生面临的压力比过去更突出。
4.家庭原因。据社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中国有70%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是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
此外,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5.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 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对受众有感染作用。网络上曾出现的“自杀方式研究”等帖子转载率很高,这对有潜在自杀愿望的人,很可能是一篇指南。
心理危机干预靠全社会的努力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
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的损失的发生频率都很高,帮助他们缓解这些困扰,往往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但是,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由于经费等问题,规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庆、四川和浙江开设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设2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但囿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很多时候因为电话占线而无法被接听。
尽管政府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危机干预,但高校中的专职心理咨询员数量却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