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在中国和西方的差异,蝙蝠在中国代表什么意思
在古代的西方人,为什么会把蝙蝠视作为恶魔的象征?
一来是因为蝙蝠长相丑陋,二来蝙蝠喜欢黑暗,三来吸血蝙蝠的存在。受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古代西方人十分厌恶蝙蝠。蝙蝠的外形很像老鼠,但是又比老鼠多了一双翅膀,而且它的脸部五官长得十分丑陋。如此不伦不类的外观与西方人审美千差万别,故而西方人对蝙蝠的第一印象就不是不好。
在对蝙蝠的生活习性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西方人就变得更加不喜欢蝙蝠。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是一种向往光明的宗教,而蝙蝠这种动物却喜欢隐藏于暗处。众所周知,蝙蝠的生活习性与人类以及绝大部分动物正好相反,它们喜欢昼伏夜出。白天,蝙蝠通常都隐匿于黑暗且潮湿的山洞中,悬挂于山洞顶休息。如果有人不小心误入生活着蝙蝠的山洞的话,很容易被悬挂着的蝙蝠惊吓到。等到了夜间蝙蝠便会倾巢而出,黑压压一片的场景很容易让人感到不适。
长相丑陋,喜爱黑暗这两点因素就已经引得西方人非常不喜蝙蝠,结果还有个别种类的蝙蝠会吸血,如此一来西方人对蝙蝠的不喜程度就进一步加深。蝙蝠中共有三种吸血蝙蝠,喜欢以血为食。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认为血液既是富有生命的,同时也是不洁的,所以以血为食的蝙蝠自然也就被他们归结到了邪恶之物的行列中。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古人对于蝙蝠这种动物却是非常喜欢的,还将它视为吉兆。中西方古人对蝙蝠的看法之所以如此南辕北辙,其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在中国古代,古人认为蝙蝠与“福”挂钩,认为蝙蝠是长寿的代表,所以对蝙蝠并不存在厌恶。不过等到了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他们将对蝙蝠的厌恶思想也带至了中国,所以慢慢地中国人也开始对蝙蝠产生不喜。
西方国家把蝙蝠视为“恶魔”,为何中国却认为它是一个吉祥的象征?
我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在中国文化中,蝙蝠的蝠字与福谐音,而且蝙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倒立,所以它是一种比较吉祥的象征寓意着福到。
东西方文化中的蝙蝠象征意义为何不同,病毒宿主的它为何没有灭绝?
自从东西方文化交流以来,很多动物的象征意义在人们的观念中都被改变。这其中有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观念差异,也有海洋文明有陆地文明的差异,更有农耕与农牧业之间的差异。比如龙、羊、菊、桃、百合、荷莲等文化符号,在东西方的寓意就相差很远。
在东方文化中蝙蝠是遍福的寓意,并不是邪恶的生物。在傍晚的时候蝙蝠会飞出来捕食蚊虫和昆虫,显然是有利于人类的。蝙蝠的长相很像十二生肖中的鼠,崇尚天干地支的古代认为蝙蝠是福和寿的代名词。古代的五福临门和福寿万代的图案中,就有蝙蝠的雕像和服饰。
蝙蝠粪便还是名贵的中药夜明砂,在《本草纲目》等典籍中记载,蝙蝠的药效包括治久咳,疟疾,淋病,惊风,目翳,瘰疬,金疮等疾病。
蝙蝠在清朝和日本时代,都是吉祥的象征。但是这种观念在西方文化侵入之后就完全改变了。比如在林正英的恐怖片中,就多次出现蝙蝠的场景。西游记中都没出现的蝙蝠精,在葫芦娃的动画片中,就出现了蝙蝠精的形象。
在西方文化中蝙蝠被形容为一种邪恶生物,这种夜行生物成为了吸血鬼的象征。狼人和蝙蝠吸血鬼是西方恐怖悬疑题材中,经常出现的蝙蝠场景。比如在暮月之城和蝙蝠侠中都出现了蝙蝠飞翔的场景。
那么为何蝙蝠会在两种文化中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蝙蝠的种类很多,在中国家蝙蝠很多,很多寄居在农家的屋檐之下。在西方牧区蝙蝠则被认为会传染牛羊死亡的妖怪。
那么真实的蝙蝠是好是坏呢?
蝙蝠是唯一进化出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种类不同的蝙蝠食谱非常复杂。诸如昆虫、花粉、血液、鱼类等等,都是蝙蝠的食物,这使得蝙蝠的生存能力提升。蝙蝠的数量还是哺乳动物中比较大的,占比大约20%。
另外根据研究发现蝙蝠的免疫系统不同于其他的哺乳动物,它很少出现病症。这也是它成为百毒不侵的宿主却没有灭绝的原因。蝙蝠体内有着一个“病毒库”,其尿液、粪便中都携带不少高度多样化的烈性病毒。
中国科学工作者则另辟蹊径,找到了蝙蝠才是最终的源头,这种病毒的主要宿主就是上文提到的蝙蝠。
2017年发表在《病毒进化》(Virus Evolution)的一篇论文认为蝙蝠是全球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这篇论文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比较和实地分析。对将近2万只蝙蝠和其他动物进行比较发现,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最多。不同种类和地区的蝙蝠,携带的病毒也不同。
上文中中国的蝙蝠形象主要取自于居住在农家屋檐下的家蝙蝠,而不是山洞中的菊头蝙蝠。由于人类的干扰很多品种的蝙蝠面临着生存危机。比如在太平洋的蜜月胜地帕劳便有一种当地特色大餐,叫“水果蝙蝠”。在印度尼西亚当地的蝙蝠猎人会到蝙蝠栖息的洞穴口张网捕捉蝙蝠。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蝙蝠等野生肉类是当地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人类在自然面前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也许有一天人类发现了蝙蝠的免疫机制就像雷达仿真一样,会制造出造福人类的科技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