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古杯蛇,古杯蛇vs泰坦蟒

麦兜
麦兜 2024-04-14 23:12:01

古蛇有多高

海蛇|鲨鱼|蛇类

古杯蛇 古杯蛇是出现于古新世至渐新世的一种古海蛇,小的体长1·5米、大的9米,重310公斤。椎具有前凹和后凸起铰合,肋条很长,以适应海中生活,与今天的海蛇一样,古杯蛇生活在浅岸和三角湾。古杯蛇是一类较奇特的古...

古杯蛇以鲨鱼为食 古杯蛇类体型差异极大 , 有些属种体型能达6.4米及重达36.3公斤,有些据说甚至有9米,310公斤。始新世...

古杯蛇可能是沧龙的后代 沧龙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过吧,长达20米的巨型海洋生物,绝对

1962年浙江巨型海蛇事件 体型3米粗(未伤及人类)

大家对蛇的了解可能大多都是草丛和树林中盘旋蜿蜒着的大蛇,但是在海洋中也存在着一种海蛇。海蛇的长度和体型一般都较小,并且带有剧毒。但是在1962年,浙江沿海渔村却传出了发现巨型海蛇的传闻,渔民们为此惊慌失措,纷纷将家门禁闭。那么1962年浙江巨型海蛇的传闻究竟是真是假呢?大家不妨随我一探究竟。

浙江沿海渔村巨型海蛇事件始末

1962年;浙江沿海渔村发现巨型海蛇,有3米粗,身上无鳞片,周身圆滑有粘液,后来退回海里消失了。由于此巨型海蛇的出现就像突发事件一样,在海边的游人都惊慌失措,还好此巨型海蛇没有伤及人类,巨型海蛇出现的时间不长,前后大概也就一分钟时间就退回了海里。

1、古杯蛇科

古杯蛇科的生存年代很长,从古新世早期出现,一直到渐新世中期才趋于灭绝,它们往往栖息在浅岸边和三角湾一带水域。始新世中期,古海蛇类中终于出现了一种 巨型成员-----古蛇(Pterosphenus),这种蛇的体型是现代大型蛇类的好几倍,长达9左右,它们的髓腔扩张,椎壁变薄,非常适应海洋生活, 是当时海中叱咤风云的恶霸之一,它们的化石曾在北美阿肯色州和密西西比河沿岸被发现。

2、哲罗鲑食肉鱼

除了古代蛇类,有人认为可能是哲罗鲑,这是一种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鱼,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地区,西至伏尔加河流域、东至伯朝拉河流域、南至黑龙江流域,北至勒拿河流域均有发现。哲罗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较深的水体如大江干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游产卵。性凶猛,体型大,身长在1米以上,但曾经有发现长达4米,重达90公斤的个体。

3、其他类似传闻

1991年,江苏盐城沿海出现过巨大的海蛇的事,和1962年浙江巨型海蛇事件有类似之处。老一辈的人应该知道,听说那蛇扬起头来有两层楼那么高,当时有个人在离海不远的高堆上干农活当时他抬头擦汗突然他看到靠海边的芦苇荡里出现了一个大约十来米高的东西还在那东张西望,他只看到那是个身上有白有黑花瓣点的东西,看起来很像蛇的形状,在远处看的那个人都快吓死了,连忙跑回家告诉家里人,可是没人相信他,第二天他带着人来到他曾经看见过海蛇的地方什么都没有。

总的来说,1962年浙江巨型海蛇事件因为没有具体的图片和视频证据,所以还不能判定其真假。也有可能是其他海洋生物在岸边出没,渔民因为惊慌失措所以将其误认为是海蛇。无论如何,所幸这个巨型生物没有伤及人类,如若再有类似的情形出现,希望渔民朋友可以及时通知公安和政府。

长达30米,捕猎抹香鲸,传说中的“大海蛇”是什么动物?

深邃的海洋是令人敬畏的,即使是以我们现代人类的能力,也只探索了大约5%的海洋范围,长久以来,有关海洋中神秘动物的传说层出不穷,而其中流传得最广的,应该就是传说了上千年的“大海蛇”了。

有关“大海蛇”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动物志》一书中提到,在海洋深处存在着一种长达几十米的蛇形动物。在此之后日子里,又陆续发生了一些不少的目击事件,这里我们挑几个可信度较高的来大致了解一下。

根据一位名叫汉斯.艾卡德船员的描述,在1734年的时候,他所乘坐的航船在航行挪威和格陵兰之间的海域时遇到了一种巨大的蛇形动物,不过幸运的是,他们的航船并没有遭到袭击。后来人们根据他所绘制的草图,将这种动物称为“大海蛇”。

1817年,在马萨诸塞州格洛斯特港附近,多人目击了一条传说中的“大海蛇”,该事件的目击者称,这条“大海蛇”至少有12米长,头部跟一个大木桶大小差不多。

1848年,一艘名为“戴达拉斯号”的英国舰船在南大西洋航行时发现了“大海蛇”的踪迹,根据该舰呈交的报告,这条“大海蛇”至少有18米长,它从舰船的后方快速靠近,然后又从舰船的正前方消失,时速大约为20至30公里。

1875年,一艘名为“保琳号”的英国运煤船在巴西海岸附近海域,看到了一条“大海蛇”捕猎抹香鲸的场面,据悉这条“大海蛇”仅仅是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有9米多长,它把一头抹香鲸紧紧地缠住,并在十多分钟以后将其拖入深海。

1904年,一艘名为“德西号”的法国舰船在阿龙湾也发现了“大海蛇”,根据该舰船的航海日志中的描述,这条“大海蛇”出现在距离他们大约300米处的海域,长达30米,拥有黑色的皮肤,身上有很多疙瘩状的突起,拥有一个较大的尖头。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有关“大海蛇”的目击事件,但由于这些事件要么可信度不高,要么目击者太少,我们也就不逐一列举了。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洋里确实有海蛇这种动物存在,但由于环境的限制,它们的体长一般只有1米左右,最多不会超过2米,并且它们基本上都只能在浅水中栖息。

但人们所看到的“大海蛇”长达30米,可以捕猎抹香鲸,完全与“常规”的海蛇对不上号,那么传说中的“大海蛇”到底是什么动物呢?对此,人们给出了多种假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人们看到的“大海蛇”应该是一种巨型鳗鱼或者带鱼,比如说海洋中存在一种名为“皇带鱼”的动物,它们就喜欢呆在热带海域的深海里。“皇带鱼”的体型通常都比较巨大,基本上都可以长到4米以上,而假如环境合适,理论上来讲它们还可以长得更大、更长。而因为它们的体型与海蛇比较类似,所以当它们偶尔冒出水面时,就可能被人们误认为是“大海蛇”。

2、这种传说了上千年的“大海蛇”可能是巨型“大王乌贼”的腕足,“大王乌贼”是目前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头足类软体动物,在全球的海域中都有分布,有研究表明,“大王乌贼”的总长可超过20米,体重可以达到1吨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曾在搁浅的抹香鲸身上发现大型头足类的吸盘印痕,这就意味着“大王乌贼”有捕猎抹香鲸的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这种乌贼才有这种实力)。因此该观点认为,在1875年的那次“大海蛇”捕猎抹香鲸的事件中,人们看到的应该是巨型“大王乌贼”的腕足。

3、“大海蛇”其实就是巨型海藻,该观点指出,在营养丰富的海域,海洋中的一些藻类(比如说褐藻)可以长得很大,其长度可以达到100米以上,而当这些藻类在随着海面起伏的时候,就可能会给人们造成的看到了“大海蛇”的幻觉。

4、“大海蛇”可能是地球上残存的蛇颈龙,大家都知道,蛇颈龙这种远古动物身材巨大,还拥有超长的脖子,当它在海面附近游动时,它的脖子很容易被人看成是巨大的蛇形动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迷人的假说,但事实上这种假设不太现实,因为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过任何活着的蛇颈龙。

恐龙这种曾经的大怪兽真的很勇

恐龙,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些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史前巨兽,几乎已经成为大众心目中“古生物”的代名词。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恐龙共有多于900属,超过1000种,并且每年都还会在世界各地发现新的恐龙物种。从自然博物馆中陈列的化石,商店橱窗里形形色色的模型,再到电影、书籍、动漫和 游戏 ,恐龙的形象随处可见。几乎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缺少不了这些大“怪兽”的陪伴。

然而,不管我们如何喜欢恐龙、如何向往它们生存的那个世界,恐龙早已在地球上灭绝。古生物学家只能根据地层中发掘出的化石,想象和复原它们生前的形态和习性。人们不禁要问,不可一世的中生代霸主恐龙,是如何从地球上消失的呢?恐龙真的已经全部灭绝了吗?

爬行类的时代

让我们回到6600万年前,此时正是晚白垩纪的最后一个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此时北美洲大陆的平原上游荡着成群的三角龙和埃德蒙顿龙,高大的阿拉莫龙在森林边缘漫步觅食,最著名的恐龙明星——霸王龙,则处于当时食物链的顶端;亚洲大陆的南部生活着印度龙、印度鳄龙和胜王龙等多种阿贝力龙类,甚至还残存着伊西斯龙和剑龙类这样的“前朝遗老”,蒙古巴音满都呼则漫步着弱角龙、矮角角龙这样体型娇小矮胖、头部无角的原始角龙类,以及长相奇特、身披羽毛的阿瓦拉慈龙类和窃蛋龙类;非洲与世隔绝的马达加斯加岛上栖息着掠食龙、满嘴龅牙的诺弗勒恶龙和当地的“土皇帝”——凶猛的玛君龙。

海洋中,巨大的薄片龙类漫游在温暖的浅海,利用自己的小脑袋和奇长无比的颈部捕食成群游动的鱼类和鱿鱼,而生活在南极洲冰冷水域中的极泳龙甚至可能利用自己细密的牙齿,像现存的灰鲸一样滤食海底沉积物中的微小无脊椎动物。沧龙类是此时最繁盛的海洋爬行动物,其中既出现了像饱和倾齿龙和霍夫曼沧龙这样十几米长的超级掠食者,也有美溪磷酸盐龙这样“嘬鱿鱼”的深潜物种,还有似长吻鳄龙这样以小型鱼类为食的浅海捕食者,部分种类甚至开始进军淡水。而天空中则翱翔着庞大的神龙翼龙科,其中一些种类,如风神翼龙和哈特兹哥翼龙,翼展可超过10米,宛如一架小型飞机,是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飞行动物。

当然,当时的地球上还生存着一些我们比较熟悉的成员,例如在地面植被中爬行、跳跃的蛇、蜥蜴和蛙,淡水中游弋的龟鳖、蝾螈和鳄类,以及鸟类和哺乳动物;相对于恐龙、翼龙、蛇颈龙和沧龙这样占据主流生态位的古爬行类,它们只能算作是“二等公民”了。然而,这个生机盎然、万物繁荣的世界,即将经历一次天翻地覆的转变。

灾难从天而降

上世纪80年代,西班牙裔美国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茨(Luis Alvarez)和他的儿子沃特·阿尔瓦雷茨(Walter Alvarez)发现,在晚白垩纪到古近纪之间的地层中,铱元素的含量特别高,这恰好与结束恐龙时代的白垩纪大灭绝的时间相吻合。而铱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低,却在来自宇宙的陨石中比较常见。因此,他们认为,这场颠覆了地球生物圈的灭绝事件中,“罪魁祸首”是一枚“天外来客”。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墨西哥湾的海底,人们发现了一个直径达180公里的巨大陨石坑,将它命名为苏克西鲁伯陨石坑。它的发现证实了阿尔瓦雷茨父子的理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15公里的巨大陨石撞在了今天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墨西哥湾中,冲击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00兆吨当量的TNT炸药;撞击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海啸、剧烈的火山活动和火风暴,与此同时,大量充满有毒硫化物(约3000亿吨)的尘埃被抛射进了大气层中,不仅导致严重酸雨,还悬浮在大气层中,遮蔽阳光长达数年之久。

由于阳光无法到达地表,全球气温陡降,陆地上的植被和海洋中的浮游藻类无法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大量死亡。生产者的消失导致了整个食物链的崩塌,植食动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而随着它们的灭亡和消失,以它们为食的肉食动物也将无法生存。全球75%的动物和植物物种在这次灭绝事件中消失了,几乎所有体重超过25公斤的四足动物都被一扫而空,其中就包括恐龙、所有的翼龙、蛇颈龙目和沧龙超科。巨型爬行动物统治地球的时代,就此宣告结束。

恐龙的后裔

体型庞大的古爬行动物消失了,一些与巨大的恐龙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的动物们,却奇迹般地活过了白垩纪末的大灭绝,包括绝大多数的两栖类、超过80%的龟鳖、大多数的蛇和蜥蜴(除了沧龙超科)。它们依靠自己较小的体型和较低的新陈代谢生存了下来,并在新生代迅速占据恐龙和巨型海洋爬行类灭绝遗留的生态空缺,演化出14米长的泰坦蚺、背甲长达1.72米的碳龟、体长10米左右的巨像古杯蛇等体型庞大的成员。

约有50%的鳄类活过了灭绝事件,它们在新生代继续占据着淡水顶级捕食者的生态位,并向着陆地发起冲锋。大多数的硬骨鱼类和绝大多数软骨鱼类也存活到了新生代,新生代的淡水和海洋很快又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晚白垩纪主要的哺乳动物类群,如冈瓦纳兽目、多瘤齿兽目,以及一直延续至今的单孔目(现存的成员包括鸭嘴兽和三种针鼹)、后兽亚纲(包括现存的各种有袋类动物)和真兽亚纲都凭借较小的体型活过了灭绝事件。其中真兽亚纲在随后的漫长岁月中,演化为地球上最主流的大型动物类群,成为现存的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祖先。

作为兽脚类恐龙的后代,鸟类在白垩纪大灭绝中遭受了重创,白垩纪时期最繁盛、多样性最高的反鸟类全数灭绝;然而,少数体型较小、地栖或半水栖的今鸟类却成功存活到了新生代,并演化出了现存的约8600种鸟类。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那些我们熟视无睹的、翱翔在蓝天中的披羽精灵,便是它们繁衍至今的后代。

海中“哥斯拉”,震撼你的视觉

最近,有摄影师在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水域拍摄到罕见巨大海鬣蜥,那横冲直撞的气势、狰狞的长相让人不禁想起可怕的电影怪物明星哥斯拉。相比陆地,海洋显得更神秘,中生代海洋异常恐怖,海怪明目甚多,今天就让我们一睹这些海中“哥斯拉”的风采!

鱼龙:哥的确是个传说(早三叠世)

肖尼鱼龙复原图

这绝不是吹。你先想想,这些下海的爬行动物里有谁比哥存在的时间长?哥的化石在距今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岩层里就被发现了,恐龙?那时候还没影呢。再说灭绝,哥虽然没能亲眼看见恐龙灭绝的那天,但是也别“五十步笑百步”,哥在9300万年前吐出了最后一个气泡,可那时候恐龙的好日子也不长了。

再想想哥的身材,鱼形,鱼形啊!这是最适合海洋生活的身材,看看我的那些晚辈们,仅仅是四肢和尾巴变成了鱼鳍状,有谁像哥一样这么拼?古生物学家曾提出,沧龙如果能再多活几百万年,也是会像哥这个方向进化。另外,若干年后哺乳动物下海后也是往哥这个方向进化,虽然这在生物学上叫做趋同进化,但重点是哥比它们早得多。

下面看看哥的体型吧,你问谁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海洋爬行动物?接近15米的长脖子蛇颈龙?一般般吧。25米的滑齿龙?我靠,能不能别听BBC放卫星,目前发现最大的也不过十几米好嘛。19米的巨型沧龙?哥表示毫无压力……古生物学家于1953年在美国内华达洲肖尼山挖掘出的鱼龙化石,身长达21米(相当于现代抹香鲸)

肖尼鱼龙与人体比例图

怎么样,还不快来膜拜!

海鳄:我特么就是个炮灰啊(中侏罗世)

海鳄亚目中的地蜥鳄(Neptunidraco)高度特化

海鳄亚目中的真蜥鳄(Pelagosaurus)未完全特化

我好后悔,如果当年我不跟风“下海”,我就不会在海里备受欺凌,也不会早早地退出历史舞台。海洋鳄鱼一族,简直是给伟大鳄鱼家族蒙羞。对鳄鱼家族的老祖宗化石研究显示,早期我们长着性感的大长腿,能够像豺狼虎豹那样奔跑在远古大地上,后来人们发现,我们的左右鼻腔开始呈现分离的趋势,这说明我们已经向江河进军了。这是个多明智的选择,你看,生活在淡水中的真鳄类不是顽强的活到了现在吗?

可我为什么要去海洋啊,没办法,诱惑太大了。侏罗纪早中期,海侵现象很是平凡多见,那浩淼的海水,洁白的浪花实在太有吸引力了。我的身体在慢慢改变,那威风凛凛的铠甲被光滑的皮肤代替,四肢和尾巴也变成便于游泳的鱼鳍状,直到某天,我懵逼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回不到岸上了,连产崽都要在海中进行……

这个时候,正处于凶猛的泰曼鱼龙和恐怖的滑齿龙两大恶霸统治海洋的交替阶段,它们身长都有10米以上。我呢,一个没有铠甲保护的,只有3米左右的鳄鱼,在海中是何等凄凉。我们只能依靠速度,捕猎和逃跑都是如此。较小的身体采取偷袭的策略,也被人们诟病为“机会主义者”。在激烈的竞争下,到了白垩纪,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特么就是个炮灰,从来没耀眼过。

奉劝还在咸淡水中纠结的湾鳄君,回头是岸啊~

海龟:就这样静静地笑到了最后(早白垩世)

古巨龟骨架复原

与鳄鱼火急火燎地下海不同,我对这事是非常淡定而谨慎的,因为一种潮流有好必有坏。所以,虽然我们早在三叠纪(比鱼龙稍晚)就出现了,真正下海却要等到白垩纪早期,2009年,古生物学家在非洲安哥拉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名为angolachelonia的龟鳖类动物,初步判定它具有现代海龟的特征。我深思熟虑了将近1亿年才下海!

别看现在的海龟大多性情温顺、喜欢吃清淡的素食,白垩纪的海龟可不是好惹的。在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海龟家族中进化出了大家伙,这就是威名远播的古巨龟,当1895年G.R. Wielan博士发掘出古巨龟化石时,深深的被震撼了,因为古巨龟身长达4米,两端鳍状肢翼展可达4.9米,并且还长着一副有力的巨颚,绝对是吃荤的。

古巨龟与现代海龟及人类比例图

白垩纪末的大灭绝中,海龟家族有些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毕竟不像鱼龙、蛇颈龙那样全部绝种了,我们有一群顽强的成员活了下来。进入新生代,海龟家族依然畅游在大海中:始新世的波比格海龟后肢不像鱼鳍,因此与现代海龟相比在陆地爬行速度更快;更新世的棱皮龟长着一副皮革外表和满口可怖的乳头状突起……没想到,谨慎的我们静静地笑到最后。

沧龙:昨天对我爱答不理,今天让你高攀不起(中白垩世)

最原始沧龙——达拉斯蜥蜴

我知道,我一定是今天诸君里最闪耀的明星。感谢斯皮尔伯格先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我。虽然你们把我说成30多米,但也不至于太离谱。可人们根本不知道,我也是从一个无名小卒摸爬滚打起来的。9000万年前,我还只是海岸边一只不足1米长的陆生蜥蜴,卑微的可怜,恐龙一脚丫子都能把我碾死。

由于生活在岸边,有时候我会逃到海里,我发现这是一个值得闯荡的天地。于是我努力让自己适应海洋环境,最终变成了将近20米的凶猛大海怪——沧龙。别以为体型大就行了,那只是傻大个的表现。进入海洋后,我那特殊的耳部变成了一个超级扩音系统,能把普通声音扩大30几倍,陆上祖先分叉的舌头我也保留着,这样可以从两个方向收集气味,形成立体嗅觉的效果。我下颌有一组神经直接延伸到口鼻,它能让我检测到水下动物发出的压力波……这一套顶级的装备让我所向披靡。

霍夫曼沧龙与人体比例图

依靠巨大体型,我把刚下海时经常欺负我的白垩纪大鲨鱼赶尽杀绝;依靠偷袭战术,把蛇颈龙的脖子一次次咬断;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地,我们也不惜与同类大打出手,到7000万年前,海洋里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和我们抗衡。呵呵,还记得当初那只任人欺负的小蜥蜴吗?

海蛇:麻麻,我们到底是怎么来的?(晚白垩世)

古杯蛇化石

我是最晚下海的,可为毛连自己的身世都搞不清楚呢?以前你们总说,我的陆地祖先是逐渐适应洞穴生活的蜥蜴四肢退化而来的。这虽然是主流说法,可是化石不会骗人,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1亿年前的双脚古蛇。其腰部长有两只脚。而且躯干中140余枚椎骨也比所谓的蜥蜴祖先多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古蛇生活在海洋!

这说明什么,古生物学家推测,蛇类是由海洋蜥蜴(沧龙祖先)返回陆地,四肢逐渐退化后的结果。而我们海蛇呢?则是返回陆地的蛇又再下海的结果……当然,这只是蛇类进化史中的说法之一,所以我很苦恼自己的身世,不由得问,麻麻,我们是怎么来的?

不过,可以去确定的一点是,我们从晚白垩世开始陆续下海,这个过程到第三纪才基本结束。这个时间点正好处于白垩纪大灭绝前后,对处于探索期的我们来说,只是一点小小的挫折,时机拿捏准吧!不要以为恐龙时代结束后海洋里就没有大型的海爬了,你见过这个吗?生活在古新世到渐新世海洋的海洋巨蛇——古杯蛇,可以长到6米以上。对其椎骨化石的研究发现,这种蛇可能有比现代蛇类更高速的新陈代谢,从而由变温动物像恒温动物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