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支持曹植还是曹丕,曹彰真的夺位了吗?

麦兜
麦兜 2024-04-13 10:45:01

曹操的儿子曹彰,拥兵十万,为什么不反了曹丕呢?

曹操死后,曹彰回来了。当时,曹丕真的很害怕,因为曹彰的作战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为什么不反对曹丕?有几个原因。

第一,曹彰的野心

曹丕,曹植,和曹彰都是同一个母亲的兄弟。曹操曾经重视和重视他们三个,所以他训练他们学习。

曹丕和曹植都喜欢阅读。曹彰喜欢什么?当他看到书时,他感到无聊。

当他说出这样一句话时,曹操停止了强迫他阅读。

丈夫一当大帅,一当霍,就要在大漠骑十万人,赶走戎狄,立下功勋。

这就是曹彰的野心。因此,只有当曹丕和曹植是兄弟时,为后代的斗争才开始。

曹彰对此不感兴趣,曹操也不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

正因为如此,曹彰自然没有夺权的想法,更谈不上反对。

第二,如果曹彰反对,它能成功吗?

假设当时曹彰想造反,能成功吗?首先,曹丕作为王子的地位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是由曹操所封印的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王位时面临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他能否震撼这些老大臣。

如果曹彰转而反对他,他当时可能已经赢得了曹丕,但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他赢得了冠军。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对付这些势力,包括那些忠于汉朝的,曹丕, 魏国等等。

其他人在军队里,在军队里有影响力,所以急于做,大概就像董卓一样我不知道用谁。

但是我被大族家族耍了当董卓任命一个又一个人的时候,这些人一出去就联合起来反对董卓。

曹彰也将面临这样的困境。

如果曹彰真的被逆转,曹操奠定的基础很可能会崩溃。

对内对外困难重重,曹彰的性格确实参差不齐。

结论:

无论从曹彰的野心还是从现实来看,曹彰都不能反对。无论从基础、支持、影响还是民众支持来说,都不如曹丕,所以懂得进退的曹彰自然不会做这种蠢事。

深受曹操喜爱的曹植才高八斗,夺嫡战中为什么败给了曹丕?

才高八斗,又深受曹操喜爱的曹植,为什么会在夺嫡战中败给曹丕?

长期以来曹植和曹丕的世子之争一直是三国爱好者讨论的重点,相比于曹丕,曹植的确更加有才,更加受曹操的青睐。可是为什么最后继承曹操衣钵的却是曹丕呢?下面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点评。

首先其实能继承曹操衣钵的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人,比如曹冲、曹昂、曹彰,这些都是可以承担大任的贤能之人。但是曹冲死的太早,曹昂为了救曹操死在乱军之中,而曹彰志在边塞,讨伐外族镇守边疆,所以挑来挑去就只剩下曹植和曹丕两人能够委以重任了。

而且这两个人里,曹操其实最初还是更倾向于扶持曹植上位的,这就不得不谈曹植非同寻常的文学造诣了。可以说曹植的文学水平在曹操的所有儿子中名列前茅,曾传天下才华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也是曹操引以为傲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文才等于政才”,才华是一个母文件夹,母文件夹里有很多子文件夹。而曹植就属于文才文件夹爆满,而政治文件夹空空如也的那种人。

曹植得曹操喜爱,得手握兵权曹彰的支持,很多曹操手下的大臣也在曹植后面站好了队。但是三国我们都看过,最后坐上皇位的却不是曹植,那曹植是怎么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呢?

一、曹植的支持者动作幅度太大

曹植得到曹操的青睐不光咱们知道,那些大臣看在眼里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以杨修和丁氏兄弟为首的曹植集团,为了让曹植可以顺顺利利的当曹操的接班人。甚至出手除去了曹丕门下的毛玠。尤其是杨修深入世子之争的漩涡,曹操对此自然会有很大的成见,而且会算到曹植的头上。

曹操最后决定立曹丕的时候,甚至还授意除掉杨修,给曹丕铺路,可见杨修已经触及曹操的逆鳞了。

二、曹植自身情商不高

曹植这个人有条件自己不知道好好利用,有文人的一身臭毛病,啥也不走心,还酗酒成瘾。喝醉以后什么话都干说,什么事都敢干,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想要派曹植去营救受困的曹仁,结果曹植上演了一手“醉不受命”功劳送给曹植,曹植都接不住,活得太随性。甚至有一次喝醉酒后,乘坐王室车马夜闯司马门,影响非常的不好,这就让曹操非常的不满,自毁前程的行为让人觉得他没脑子。

结果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也失去了对曹植的耐心。

三、曹丕的政治手段高超

说到底谁才能决定世子之位?那肯定曹操,你就是全世界都说你好,曹操不点头你都坐不上那个位置!所以做得再多不如往曹操心里做事,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曹丕逼死张绣的事情。

按理说张绣投降曹操之后,曹操对其礼遇有加,彰显了自己心胸宽阔的格局,这不是好事嘛?其实不然,曹操要恨死张绣了,就因为张绣的突然叛乱,曹操损兵折将,还死了一个爱子曹昂,也让曹昂的生母离曹操而去。曹操几次去请,夫人都不回来,说张绣让曹操赔了夫人又折兵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曹操又想收拢人心,又不能显得自己心胸狭隘,这股火就一直憋着。曹丕洞察到了,如同当初许褚怒砍许攸一样,曹操嘴上骂你,可是心里喜欢啊。曹丕主动把脏水给自己泼了,曹丕更加沉稳更加懂得进退舍去之道,自知自己没有曹植有才,不得曹操喜爱。但曹丕步步为营,不去打曹植的注意而是在曹操这里下功夫,再加上曹植给机会,曹丕也就一步一步走到了曹植头上。

要我说曹植这个性格的人,生在盛世可能会是一个负有盛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但是生在三国乱世的曹植就注定是一个悲剧角色,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甚至说他都不是一个政治家。

其实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名气很大但仕途不顺的人,比如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等人。所以这更加证明了有文采不代表他在政圈里玩得转,遥想曹植之才七步成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也流传至今,想来也是可惜了。

你觉得天胡开局的曹植为什么斗不过不受曹操宠爱的曹丕呢?如果曹冲、曹昂都还在的话那么曹丕还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吗?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吧,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历史上,曹植和曹丕的夺嫡之争,曹魏八虎骑支持谁?

曹操和原配丁夫人离异后,卞夫人被扶正,她和曹操所生的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就成为了嫡子,所以曹操的继承人将在他们之中产生,不过曹熊早逝,曹彰不爱读书早早出局,曹丕和曹植为夺嫡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

曹操的兵权绝大部分掌握在曹氏和夏侯氏之手,确切的说是掌握在曹仁、 曹洪 、 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八虎骑之手,作为宗室他们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曹操的决定,那么曹丕和曹植夺嫡之争,曹魏八虎骑支持谁?

曹丕的坚定支持者:曹休、曹真、夏侯尚

八虎骑中,曹休、曹真、夏侯尚是宗室第二代,其中曹休的父亲和曹洪同一个祖父,曹真本姓秦是曹操的养子,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亲侄子,三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支持曹丕,原因在于他们同曹丕年龄相差不大(曹丕比曹植大五岁),所以曹操让三人和曹丕一起生活并同吃同住,也就是说三人和曹丕是一同长大的感情比较深,而且夏侯尚还曾出任曹丕五官中郎将文学一职,他们三人自然会支持曹丕而不会选择曹植。

除此之外,夏侯尚和曹植的支持者荀恽不睦,曹真和曹洪的关系也不好,因为曹丕登基后收押曹洪入大狱时曹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今诛洪,洪必以真为谮也。”可见曹真和曹洪之前本来就有矛盾;而且从曹丕登基之后对三人加以重用,把曹魏大部分的兵权都委托于他们三人来看,可以肯定曹休、曹真、夏侯尚这三位宗室第二代的领军人物是曹丕的坚定支持者。

曹植的坚定支持者:曹洪

从史料的相关记载来看,说曹洪是曹植支持者的理由有四点:第一,曹洪和荀彧是儿女亲家,荀彧的长子荀恽支持的是曹植;第二,曹丕年轻时曾向曹洪借钱被拒绝后怀恨在心;第三,曹洪平时就和曹丕政见不合,史料中曾提及两人在平定汉中张鲁一役上你来我往打了一场笔墨官司,曹洪吹嘘自己战功被曹丕毫不留情的否定了,曹洪毫不示弱再次写信反驳。

第四,曹丕登基后“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什么仇什么怨?曹丕居然以一个很难让人信服的理由想要杀死曹洪,很显然绝非史料中说的不借钱给他这么简单,一句话曹洪在夺嫡之争中肯定是支持曹植,才会让小心眼的曹丕对他秋后算账。

八虎骑其他人,曹纯去世较早(210年)不提,而且那时曹丕和曹植之争还不那么明显;曹仁从史料中看不出他的态度如何,无法判断他的倾向,个人认为倾向曹丕的可能性大一点。

从曹丕继任魏王后马上封夏侯惇为大将军,以及夏侯惇的次子夏侯楙和曹丕的关系相当好来看,夏侯惇支持曹丕的可能性更大。

夏侯渊也看不出他支持谁,不过他的次子夏侯霸有可能是曹植的支持者,因为夏侯霸能力不错,而且年龄和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人相差不了多少,但是他在曹丕和曹叡时期却郁郁不得志:曹丕登基后30多岁年近40的夏侯霸居然才是偏将军,爵位也才是关内侯,对比一下同时期和他同一辈分的曹休是征东大将军、扬州牧,曹真是中军大将军,夏侯尚是征南大将军,夏侯霸和他们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这很不正常,以曹丕恩怨分明的个性来看,夏侯霸很可能是曹植的支持者才会使得曹丕厌恨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曹魏八虎骑大多数都是支持曹丕的,其实这也不奇怪,和曹植相比,显然曹丕能力更强,曹操的大业交到曹丕手上更令他们放心。

曹丕在两子夺嫡时有太子四友,曹植有哪些支持者?

曹操的原配是丁夫人,因为无子女所以把妾室刘夫人所生的曹操长子曹昂养在膝下视如己出,197年宛城之战曹操为他的风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乱军之中,丁夫人个性很强为此与曹操决裂甚至不惜和曹操离异,因此曹操把卞夫人扶立为正妻,卞夫人生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曹熊早年去世,曹彰喜好武事不爱读书,所以夺嫡之争将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之间进行,众所周知曹丕的支持者有太子四友,那么曹植的支持者有哪些人?一位名将,两位宗室,六个大臣,我们一一来分析一下。

一位名将:于禁

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提及曹操麾下有哪些大将支持谁?不过从一些蛛丝马迹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朱灵很可能是因为明确表态支持曹丕,曹操大怒之下才会夺了他的兵权,而夺朱灵兵权之人正是于禁。

《三国志》记载: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219年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曹操第一个想到的是准备派曹植去救援,一次是巧合,两次再说巧合就有点勉强了,而且于禁回国之后,曹丕一国之君居然羞辱于禁至死也有点令人不解,这些无不说明于禁当初支持的是曹植。因为曹操一开始就是偏向于曹植的,于禁有此选择其实也不奇怪。

两位宗室:曹洪和曹彰

曹丕登基后对宗室下手最狠的就是曹洪,不仅把他下了大狱还打算杀了曹洪,史料中提到是因为曹丕年轻时向曹洪借钱被拒绝所以怀恨在心,这个理由很牵强,曹丕小家子气也不至于如此吧,最大的可能还是在于曹洪在夺嫡之争中选择了曹植。

曹洪和荀彧是儿女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荀彧最小的儿子荀粲,而荀彧的长子荀恽是曹植的铁杆支持者,因为这层关系曹洪支持曹植是情理之中,这也是曹丕对曹洪痛下杀手的根本原因。

卞夫人四个儿子,曹丕是老大、曹彰是老二、曹植是老三,曹操虽然喜欢曹彰,但是曹彰喜欢驰骋疆场不爱读书,不是合格的继承人人选,那么大哥和三弟他会支持谁呢?有两件事情或许能看出他支持的是曹植:一是曹操病逝,曹丕远在邺城,最先赶到洛阳的是曹彰,他一来就索要先王(曹操)的玺绶,未尝不是为了曹植最后一搏;二是223年进京朝觐的时候曹彰暴毙于府邸中,年仅35岁,后世不少人都猜测曹彰之死和曹丕有关。

六个大臣:荀恽、杨修、丁仪和丁廙兄弟、郑浑和郑袤叔侄

《三国志》记载:“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

荀彧长子荀恽支持曹植,甚至颍川荀氏都有可能是支持曹植的,有两点可以说明:第一,曹丕时期颍川荀氏一直未能得到重用;第二,那么多人都配享曹魏太庙了,荀攸居然一直到正始五年(244年)才得以从祀,太庙26功臣荀攸仅仅比司马懿和郭嘉早,这点让人费解,说穿了可能还是当初站错队了。

曹丕有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太子四友,曹丕也有杨修、丁仪和丁廙兄弟三位铁杆支持者,这个不多说。

郑袤曾任临淄侯(曹植)文学,是曹植的支持者,郑浑是他的叔叔,别人的官越做越大,郑浑越做越小,曹操生前郑浑已经是左冯翊、京兆尹了,曹丕登基后大封群臣,郑浑出任侍御史、驸马都尉,品级反而更低了,这很不正常,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叔侄两人也是站错队了。

总的来说,曹丕的支持者除了太子四友之外,还有曹休、曹真、夏侯尚等宗室,以及贾诩、钟繇、崔琰等重臣,论含金量曹植远不如曹丕,最终在太子之争中出局并不意外。

魏国太子之争,司马懿支持曹丕,支持曹植的有哪些人?

丁仪、杨俊、贾逵等人就都是拥护曹植的。因为曹操儿子众多,所以太子之位究竟会花落谁家在当时也是备受关注。在二十多个儿子中令曹操比较属意的世子人选其实就只有四个,其中曹植与曹丕各占一个名额,剩余两人则是曹昂与曹冲。但是曹昂后来在张绣投降却又发动叛乱时大公无私地将自己的坐骑让给坐骑被杀的曹操,结果曹操得以成功突破重围而他则被困城中,最后遭遇杀害。

曹昂去世之后曹操本想将世子之位给到自小被誉为神童的曹冲,但是曹冲在十三岁时便骤然病逝。为此,曹操只能在剩下的曹植与曹丕两人中挑选世子。在曹操还未正式决定由谁继任世子之位时,他的部下便陆陆续续按照自己的想法择其中一人表示支持。其中支持曹丕的阵营中有司马懿、贾诩等人,而支持曹植的人中则包括丁仪、贾逵以及杨俊等人。

丁仪此人因为其父亲曾为曹操立下大功而颇得曹操青睐,甚至于曹操还曾有意将自己的女儿清河公主许配给丁仪。但是这桩婚事后来因曹丕的关系而无疾而终,为此丁仪对曹丕十分不满,他也因此与曹植越发交好。在曹丕继任魏王之位后支持曹植的丁仪自然未能得到重用,且没过多久便被曹丕下令处死。

贾逵的话则不像丁仪那般在曹丕继位之后便遭到杀害,之所以会有所不同是因为贾逵的军政能力十分突出。在曹操当权时贾逵便屡立战功,故而颇受曹操的器重。虽然曹丕并非他支持的太子人选,但是他在曹丕继位之后却并未因此心生嫌隙,一心致力于魏国统一。基于这一点,曹丕并未像对待丁仪那般将其处死。杨俊的话则与丁仪一样因曹植的缘故被曹丕所不喜,所以曹丕称帝之后此人也是遭到了杀害。

曹魏太子之争,有哪些人支持曹植呢?

曹操统一北方后,继承人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他的一大难题。

曹操共有嫡子四人,即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其中曹熊体弱多病而早夭,曹彰虽然勇武但无意参与继承人之争。所以曹操的选择范围主要限于曹丕和曹植。

曹丕、曹植各有特长和优势,这让曹操陷入选择困难症。曹操的办法,是让曹丕和曹植相互竞争,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谁能胜出一筹。同时,曹操鉴于袁谭、袁尚兄弟阋墙导致袁氏灭亡的教训,不准手下的文武官吏介入曹丕和曹植的竞争。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明里暗里地为曹丕或曹植提供支持。支持曹丕的人,《三国志》中记载得很多,但实际上,支持曹植的人也不少。除了《三国志》明文记载的曹彰、杨修、丁仪、丁廙之外,还有一些史书讳言其事的人,需要经过一番分析解剥,才能发现他们曾经支持过曹植的蛛丝马迹。

荀彧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士之一,称之为“首席军师”也不为过。但荀彧晚年结局凄惨,被迫饮药自杀。

一方面是因为政治追求不一致,曹操企图代汉自立,而荀彧则努力维护汉朝的存续,两者的矛盾迟早要爆发出来,另一方面,荀彧也介入了曹丕和曹植的竞争,他和儿子荀恽都支持曹植,因此触犯了曹操不准手下文官武将与曹丕或曹植“阿党比周”的忌讳,终于导致他与曹操的关系彻底破裂。

所谓“曲礼事彧”,意思是曹丕曲意逢迎,以礼事荀彧。曹丕礼事荀彧,要曲意为之,也就意味着,礼事荀彧不是曹丕的本意。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只能是,荀彧支持曹植,不喜欢曹丕,但荀彧曾是曹操高度信任的心腹之人,所以曹丕只好委屈自己。

《三国志荀彧传》又载,荀彧长子荀恽,“(荀)恽又与(曹)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

荀恽支持曹植,遭到曹丕的忌恨,仅因娶了曹操的女儿(曹丕称帝后封安阳公主),才得以保命不死。荀恽与曹植相善的时候,荀彧已死,但荀彧生前既然支持曹植,自然也会指点荀恽,让荀恽继续保持接近曹植。荀恽在目睹父亲的失势和身亡之后,愈加感到家族的危机,他跟紧曹植,指望着在曹植成为皇帝之后能重振家声。可惜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深谋远虑如荀彧,也有失算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