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婴是忠臣吗 历史该如何评价晁错?

麦兜
麦兜 2024-04-12 19:24:01

汉景帝左右为难,开始反糊涂了,因为在汉朝是以孝治天下,一个国君连母亲的话都不听,何以教导天下的子民,而如果听从了,自己的皇子又该怎么办汉景帝搪推了一下说要等同大臣们商量,谁料窦太后拿出高祖皇帝时留下的紫坛酒,改变了皇帝的话,对诸侯们说景帝是答应立梁王刘武为储君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汉景帝时晁错,一心为国,大智大勇,敢于揭发针砭朝廷,进行削藩。试问一下,如果景帝不削藩,到了武帝时,还能征伐匈奴吗?历史一环扣一环,因此说晁错有大功于景帝和武帝。

晁错被杀,原因就在于,景帝的性格不坚定,两面性,后来削藩成功了,大臣提起冤杀晁错时,景帝自己感觉有愧于心,但是景帝并没有给晁错平反,到了武帝平反。

总而言之,晁错大功臣,大忠诚,为国。他的死值得惋惜。

晁错,在汉文帝时历任太常掌故、中大夫,太子舍人、门大夫和家令,太子刘启把他视为老师,深得太子的喜爱和信任。景帝刘启即位后,曾任内史、御史大夫,深得皇帝的恩宠,经常与景帝单谈论事,可谓荣宠一身。可晁错的结局却是着朝服腰斩于市。

据记裁,窦太后亦曾说“晁错,可能是个忠臣”。这样一个忠于朝延、深得皇帝宠信的人,结局为什么会这么惨呢?: 一是 除了皇帝别人都不喜欢他 。景帝即位没多久,晁错就做了内史,上任没多久就把申屠嘉气死。申屠嘉是非常廉洁的清官,晁错气死了申屠嘉,就得罪了很多景仰申屠嘉的正人君子。晁错提出削藩后,朝野震动,他老爹专门从老家赶来劝他,说“皇帝才即位,你掌握着权力,侵夺削弱诸侯的势力,疏远隔离人家的骨肉……刘家的天下安定了,而晁家却要有危了……”,他不听劝告,害老爹服毒自杀。而且他的“削藩策”更成了吴王等人造反的借口,要“诛晁错,清君侧”。在《史记——晁错列传》中对晁错做了评价,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评价晁错。峭是严厉;直是刚直;刻是苛刻;深是心狠。这样的一个人,好人坏人家人都不认可!到头来皇帝不得不为了对得起天下,亲手杀了这位大忠臣。

 二是 持宠而骄,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由于和景帝的特殊关系,他傲气凌人,目空一切。连丞相、三公、九卿都不放在眼里。晁错仗着汉景帝的信任,不停地提意见,不停地提建议,今天要改革这个,明天要改革那个,而当时汉朝是以道家的治国理念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张无为而治。晁错天天折腾,几乎要颠覆了汉家的治国理念。就在匈奴进犯的时候,他还认为边患不足为惧,诸侯王势力日渐强大,诸侯不削,国本之不存,不同意给凶奴以军事打击,而用和亲的柔性政策来安抚他们。吴王起兵造反后,晁错提出请从未经历过战争的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谁都知道外出打仗是危险的,留下来看家是安全的,他把最危险的事情交给皇帝,最安全的事情留给自己。用脚想想也能想到后果怎么样。

三是太心急,没有对策就匆忙下手 。晁错被杀的原因是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起因就是他提出的是削藩。按说削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是件好事。可削藩一提出,却引起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呢。忠臣不同意、贤臣不同意、太后集团也不同意。担心诸侯王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加强皇权,这确实是好的建议。但他所提出的办法,却有人为地激化矛盾的因素在里面,与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逐渐削弱的办法相比,不免性急了一些,效果也是不同的。他也没考虑过诸侯王真的造反,怎么办。吴楚叛乱以后,晁错自己也都傻了,完全没有主张。如国不是太尉周亚夫临危受命,加上窦婴、栾布的支持,景帝能否过得了这一关还真是难说。就这一点看来,晁错差点害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