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是小人还是君子,张仪最后是什么下场

麦兜
麦兜 2024-04-09 02:45:02

张仪的历史评价 张仪是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张仪 是个极有胆量的人,他出身贵族家道中落,却没有轻言放弃。能言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了楚王,而为秦国的连横争取时间。 张仪 他 胆大心细,又极爱从背后入手,给人的印象是阴险狡猾之人,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过人的语言天赋。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於 苏秦 ,然世恶 苏秦 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 ,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这句话是太史公对张仪的评价,而后人对张仪的看法,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态度。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一说秦武王二年。他是魏国的贵族后裔,中途落魄了。据说,他是从鬼谷子和苏秦是同门,学成后游说各诸 侯国,主要活动时间是燕易年间,他的活动时间应该比苏秦早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在未发迹之前与苏秦的经历 很相似,他也是游走在各国之间。最初张仪的活动范围是在魏国,但是本国的国君不待见他,便转而投奔楚国,但因为自己出身贫寒,而被怀疑 窃取了楚相的“和氏璧”,张仪觉得受辱而离开了楚国,最后到达了秦国,秦国是张仪最后的归属,在秦国张仪找到了自己的战场。

公元前329年,张仪凭借出色的口才成为秦国的座上客,秦惠王很赏识张仪。春秋战国是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时代,是一个极其具有武士精神的时代 。所以,像张仪这样四处流浪于各国为各个君王效命是很正常的事,当初苏秦做燕的间谍削弱齐国为了燕昭王,前290年后才合纵攻强秦, 五国“ 合纵”攻秦,表面上看行动一致,为攻秦而集结军队,但暗地却各有各的打算。这给张仪的连横提供了绝好的时机,张仪游走六国,一个个拆解了 他们的联盟,为秦国一扫六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很多人说张仪狡猾阴险。其实,纵横家最务实,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得成功为目标。他们 是杰出的谋士和辩士,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只需要达到目的即可,不需要什么仁义道德,因此说张仪狡猾也好,能言 善辩也罢,他最后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

除去优秀的辩论能力,张仪其实是个很有理想的一个青年。当初他受辱于楚,就发誓一定要报仇雪耻,最后他真的做到了说明张仪是个有毅力的 有恒心的人,而张仪年轻时替人抄书的经历,则显示出他好学的一面。他遇到好词好句摘抄到自己的手掌和大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 ,时间久了,就集成了一本册子,后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刻苦学习。

君子见势而为,张仪是见势的君子,不是势利小人。在春秋战国纲常伦理都被无休止的战争和扩张给打破了,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无须讲求礼 节,更别谈忠义,但是张仪在辗转两个国家之后,却始终坚守在秦国,这不得不佩服他对秦国的忠诚。张仪能够留在秦国,除却秦国是个很多发 展前景的国家外,秦国的君主对张仪十分不错。很珍惜张仪,对张仪礼遇。当时,并不是所有有才的人都能够受到重用,张仪能受到秦惠王的赏 识实在是难能可贵,依托于张仪的才干和明智的秦王,遇见明君,三生有幸,张仪怎么能够不忠诚?

张仪为秦国破解了六国的联盟之后,又先后到齐国、魏国等地说服各国诸侯“连横”,实行亲秦的政策,变相地让秦国兼并了这些国家,为后来 秦国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奠定了不朽的功勋。秦惠王死后,秦武王上台,秦武王看不惯这个只会耍嘴皮子的张仪,觉得他满嘴油腔滑调又不务实 ,不重用张仪,张仪便又回到了魏国。最后在魏国去世,得以善终。

张仪是小人吗

问题一:张仪作为一个毫无信义出尔反尔的小人,怎么被封为“武信君”? 因为“武信君”是秦惠文王封的,因为张仪劳苦功高。外交是为了国家利益,帕默斯顿勋爵说过“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挂”。张仪对于楚国是没有信义,但对于秦国确实最忠信的。

问题二:历史上屈原大骂张仪是为了什么?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关于芈月传中的张仪,和正史里面的张仪有很大的区别,了解历史上最真实的张仪,可以参考:xueshiboke/post/1014

问题三:怎么感觉战国时期的张仪有点像专门挑拨离间的小人啊? 港的太多哒。经典言论!张仪是战国时最著名的纵横家。受聘于秦专事挑拨离间的勾当。六国反秦联盟全被他拆散。六国名臣良将全被他用离间计除掉为秦铲除不少障碍。秦一统他的功能贡献卓越的。到始皇灭六国时六国已无精英对抗。精英基本被张仪干掉始皇一统没费多大力气。虽然景春(孟子徒弟)太史公(司马迁)均称赞仪能力强。但仪害人的手段过于卑劣为人不耻。称他为小人不过分。

希望采纳

问题四:苏秦和张仪是同一个时期的人么?求详解 你好,他们是的,并且有很感人的故事。原文如下

张仪与苏秦同受业于鬼谷子,在苏秦已经因为自己的合纵战略名显诸侯的时候,他还是楚相的一个普通门客。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天,楚相大会宾客,张仪也在邀请之列。但是在宴会结束以后,楚相身上佩带的玉壁不见了。当时很多人都对楚相说,张仪贫穷而没有品德,一定是张仪把玉壁偷走了。楚相让武士捉住张仪审问,张仪不承认偷了玉壁。楚相就命令打了张仪几百竹板,逼迫张仪承认。但是张仪坚决地说没有偷,拒绝承认。尽管没有审问出来,但是这件事之后也使张仪没有脸面再在楚相那里做门客了。他回到家里,妻子看到他被羞辱的样子对他说: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你那什么学说,在家里好好做普通百姓,怎么会遭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摇了摇头不以为然,他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回答:舌头当然还在,不然你怎么吃饭呢。张仪说:舌头在就足够了,我的舌头不是用来吃饭的,是用来建功立业的。

当时张仪的同学苏秦已经做了燕国的宰相,正在赵国做赵王的工作,希望他赞成自己的主张,合纵抗秦。但是,苏秦又担心他做好了诸侯的工作,而诸侯又顶不住秦国的诱惑,使他前功尽弃。他想了一个办法,派一个自己的人到秦国去做内应,阻止秦国与其他国家结盟,帮助他完成合纵大业。他想到了才学远在他之上的张仪。他相信,以张仪的才学,如果现在到正当用人之际的秦国去,一定会得到重用。但是他又了解张仪的孤傲秉性,如果不用激将的办法,很难让他激发自己。他就派人隐藏身份去找张仪说:你以前与苏秦是同学,他现在已经在赵国做了大官,你何苦还这样将自己埋没在乡野里,不去他那里谋取个一官半职,好实现自己的抱负。张仪听了来人的话觉得也有道理,自己与苏秦一向交好,苏秦现在闻名于诸侯,而且自己也不是不学无术之辈,相信张仪会重用自己的。他满怀希望与信心,前往赵国的都城邯郸,递上名贴求见苏秦。他相信苏秦见了名贴就会立即约见自己的,毕竟同窗好友多年不见了。不料,一晃几天过去了,苏秦一直没有约见张仪,几次问张仪的门人,都说是苏秦忙于公务,无暇会见他。又过了几天,张仪实在忍无可忍,心想,同窗好友来见竟然慢待如此,足见出自己在苏秦眼中的地位有多么卑贱了。将近十天以后,就在张仪心灰意冷要离开的时候,苏秦召见他了。更令他生气的是,他没有受到宾客的礼遇,而是让他坐在堂下,赏给他下人吃的饭食,苏秦并傲慢地训斥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竟然把自己弄到这种穷困潦倒的地步,我虽然能够举荐你做官而富贵,但是你能够做好吗?你到其他的国家去吧,我这里是不会收留你这样的人的。苏秦说完就拂袖而去了。

张仪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自信自己的才能决不比苏秦差,你苏秦能够做到赵国的宰相,致力于把六个弱小的国家团结起来对付秦国,那么我就去投奔你的敌人秦国,与你针锋相对,辅助秦王一统天下,到时候再看我们鹿死谁手!

张仪从苏秦那里出来就直奔秦国。苏秦暗中派了一个自己的人伪装成商人始终跟随着他,帮助他衣食车马,协助他顺利到达秦国。秦国当时正是欲一统天下的秦惠王当政,正在招贤纳士,广揽天下英才。张仪见了秦惠王以后,把自己的破解合纵的连横大计献于秦惠王,果然得到信任和重用,被任命为客卿。这个时候,苏秦派去跟随帮助他的人才告诉他真相说,苏秦为了唤醒他的自尊和自信,故意采取激怒的办法,盼望他能够在秦国掌权帮助苏秦实现他六国合纵的大业。现在苏秦的目的达到了,他要告别张仪去复命了。张仪这才恍然大悟。这一段时间以来,自己一直都在纳闷,以他和苏秦的同窗之谊,苏秦为什么那样对待自己呢?原来老同学是在用这样的方法激励自己的斗志。他对苏秦的门人说,请你转告苏先生,我不会让他失望......

问题五:张仪期楚 一下符合选文观点的一项是() A.张仪是个奸诈小人 B.楚王是 B.楚王是个昏庸的君主

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

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

张仪游说楚怀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楚怀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张仪。大臣们来向楚怀王祝贺,唯独陈轸劝谏楚怀王不要轻信张仪。楚怀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

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楚怀王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怀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等的一种凭证),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怒,斩断符节和秦国结交。

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

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

问题六:历史上张仪有没有骂过孟子啊? 那个都说是骂过.....

张仪是在苏秦之后的~~~~苏秦要他帮自己的合纵成功~~~~~

安邑屏障顿失,简直就在秦军的铁蹄之下。无奈之中,提前迁都大梁,举国上下很是灰溜溜了一阵。好在迁都大梁准备了好多年,本来就在筹划之中,也算是朝野尽知,没有引起很大的混乱。再说,魏国的本土也还算完整,丢失的都是祖宗夺取的秦国土地,所以还没有动摇根本。

要在其他缺乏根基的邦国,遭逢这“失地千里,丧师迁都”的重大打击,引起内乱逼宫都是经常有的!开始,魏惠王倒也是心惊胆颤了好一阵子,后来见国人权臣尚算安定,便渐渐地缓了过来。回头一想,竟暗自好笑,自己平定内乱于危难之中,振兴国威三十年之久,纵有小败,何至国人不容?如此一想,负罪歉疚之心顿消,精神头儿便又振作了起来,准备好好地搜罗几个象吴起商鞅那样的名士大才,将失去的霸业再夺回来!

魏惠王决意要重振雄风,便蜗居书房,宣来丞相公子昂很是谋划了一阵子。公子昂盛赞魏王“宵衣旰食,为国操劳”;魏惠王也大是欣慰,立即觉得身为一国之君须得张弛有度;于是,公子昂的行猎主张当即被欣然采纳,就有了这场“将大涨国人志气”的狩猎举动。

“禀报我王――!”掌宫老内侍气喘吁吁跑来报道:“孟子大师率门生百人,进入大梁,求见大王!”

魏惠王大为皱眉,觉得这老夫子来得实在扫兴。但这孟子乃儒家大师,算得上是天下第一老名士了,若因行猎不见,传扬开去可是大损声望,魏国正当用人之际,如何拒绝得这样一个招牌人物?思忖有顷,魏惠王对公子昂无可奈何地笑笑:“撤消行猎,仪仗迎接孟夫子。”片刻之间,早已准备好的行猎鼓乐手列队奏乐,王宫中门大开,魏惠王率领陪猎大臣迎出宫来,一切就便,倒是快捷非常。

但这声势,却使孟子大吃了一惊!

孟子在列国奔波多年,来魏国也不知多少次了。儒家的为政主张已经是天下皆知,无论大国小国,虽然无人敢用儒家执政,却也没有那个国家敢无故开罪于这个极擅口诛笔伐的难缠学派。时间长了,孟子也明白了此中奥妙,便也打消了出仕念头,将游历天下看做了讲学传道的生涯。各国君主也看出了奥妙,对孟子师生也不再心怀芥蒂,而乐得为自己博个礼贤下士的名望。如此一来,儒家竟与各国君臣奇妙地融洽了起来,举凡所过国家,都是一番祥和隆重的礼遇,比起当年孔夫子的惶惶若丧家之犬,可要气派堂皇多了。国君不问政事,孟子也只谈学问,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问答篇章。

这次,孟子回归鲁国故里,路经大梁,本没有想拜见魏惠王。毕竟,孟子对这些徒有声势而不涉实际的应酬也有些不耐。但在路上却听到一个消息:魏惠王要出大梁行猎三日。孟子突发心思:既然魏惠王要出猎,不妨前去拜望,既免去了应酬之苦,又还了魏惠王平素对孟子礼敬有加的情谊,岂不妙哉?这一手也是孔子首创。当年,孔子不想与阳货交往,又脱不得礼仪,便故意在阳货不在家时前去“回拜”,结果自然是两全其美。今日之拜见魏惠王,正与孔老夫子见阳货有异曲同工之妙,孟子还真有些小小得意。

孟子熟知各国礼仪,知道魏国行猎的王制是“卯时出城,无扰街市庶民”;便吩咐大弟子万章让车队缓行,赶辰时到达大梁即可;此时魏王出城已经一个时辰,正好“全礼”而归,不误自己的行程。孰料人算不如天算,偏偏魏惠王因迁都大梁后首次出猎,宣布改了王猎规制,变作“辰时出城,以利庶民观瞻”,意在让国人看看王室的振作气象。不想恰恰遭逢了孟子前来拜会,便就势行事,大张旗鼓地开中门率群臣迎接孟子。这一番意外,如何不让正在悠然自得的孟子大为惊讶?

“孟老夫子,别来无恙啊?”魏惠王遥遥拱手,满脸笑意,身后的大臣们也是一齐躬身做礼:“见过孟夫子!”

孟子远远地听见鼓......

问题七:张仪如何骗楚怀王被秦软禁 楚怀王十六年,这时的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而齐、楚间形成了联盟。说客张仪来到楚国,目的就是分裂齐楚“两座大山”。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前311年秦国攻取召陵,三战皆败,楚国于是走向没落。

公元前306年(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进攻越国,占领越国位于原吴国故地的国都,杀死越王无疆,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并设江东为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残部逃往越国故地,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被仍肩负国家责任感的楚怀王严词拒绝。秦无法达成挟持楚怀王轻松拿到楚国领地的夙愿,无奈下只能一直囚禁楚怀王。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为王,是为楚顷襄王。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亦在同年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问题八:张仪怎么欺楚的 欺楚怀王

修鱼之战后,齐国出兵打败了赵和魏,并与楚国结成联盟。齐是东方的强国,楚则虎视于南方。因此,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而离间齐楚联盟,削弱齐楚力量就成为秦向东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一着。公元前313年;张仪再次辞掉秦国相位,向南去拜见楚王。到楚之后,他首先派人买通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怀王信任,然后着手离间齐楚关系。他对怀王说:“我们秦王所敬重的人没有谁能超过大王您,即使我张仪愿意为臣下的也首推大王您;我们秦王所憎恶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齐王,就是我张仪也最憎恨齐王。齐国虽然和秦国曾经是婚姻之国,然而齐国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太多了。现在我们秦国想讨伐齐国,所以我们秦王就不能事奉大王了,我张仪也没法做大王您的臣子。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臣下将请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地方献给楚国。这样,齐国就一定会被削弱,齐国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齐国。这是向北削弱齐国、向西施德于秦而自己居有商于之地一计三利可得的事情啊。”楚王十分高兴地应允了他。大臣们都向楚王庆贺,楚官上下皆大欢喜。 张仪虽然说动楚怀王,但楚国不乏有识之士。原来在秦国用事的陈轸,张仪为相后来到楚国,对张仪的意图非常清楚。他劝怀王毋听张仪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齐国断绝关系。但楚怀王早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听不进陈轸的意见,而且把楚国相印交给张仪,接着一面派人去齐宣布断交,一面派人跟随张仪去接收土地。 屈原怒斥张仪

回秦后,张仪称病三月不上朝,楚怀王得不到土地,以为秦嫌楚与齐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因此特派勇士前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一面与楚彻底断交,一面派人入秦与秦王商议共同伐楚。目的达到,张仪出见楚国使者,告诉他“从某至某,广袤六里”送给楚王。楚使回报怀王。怀王暴跳如雷,大骂张仪是出尔反尔的小人,气冲冲地要兴兵伐秦。陈轸此时又建议怀王联秦抗齐,怀王盛怒之下,一心只想报复张仪,又一次拒绝了陈轸的正确意见,派大将军屈句与稗将军逢候丑等率兵进攻秦国。 公元前312年,楚国与秦齐大战于丹阳,结果楚军大败,屈句、逢侯丑和受封有爵位的将领共七十余人被俘,八万楚军被消灭,汉中郡也被秦夺走。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简直气得发昏。在狂热的复仇情绪的支配下,他调动楚国全部军队进攻秦国。由于孤军深入,楚继败于蓝田。这次韩魏两国也乘机向南进攻楚国,一直打到邓邑。楚腹背受敌,急忙撤军,只好割了两个城邑向秦国求和。

问题九:苏秦到底是阴谋小人还是杰出外交家 苏秦是战国时代耀眼的政治明星,但也是那个时代招来最多毁誉的大喜大悲式的人物。对于他的评价,从古至今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苏秦究竟是舍生取义的英雄,还是花言巧语的小人?对此,姜安教授在百家讲坛《战国说客双雄》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姜安说,在中国的历史上,张仪和苏秦有得一拼,两人是同学且口才都极其了得,到底谁更历害,若有一场演讲赛让其二人分个高低才能让后人心悦诚服。但历史没给二人此机会。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脆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树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苏秦,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他始终是忠于燕国的。

问题十:苏秦和张仪的故事 史书原文:

苏秦(1)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2),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3)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4)张仪(5)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6),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7)。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8)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9)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10),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11)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12)。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13),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14)。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15)。”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16),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17),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18)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19)!”张仪既相秦,为文檄(20)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21)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22)城!”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第十》)

解释:

(1)苏秦:东周洛阳人,向鬼谷先生求学。战国时著名纵横家。最初劝说秦惠王并吞天下,不被采纳,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合纵抗秦,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归赵,赵封为武安君,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2)相约从(音纵)亲:从亲,除秦国以外南北各国合纵相亲,相互支持,结为一体共同抗拒秦国。从,通“纵”。

(3)念:想。引申为考虑。

(4)微感:暗中劝说。微:暗暗地,悄悄地。

(5)张仪:魏国人,曾与苏秦服事鬼谷先生,学习游说之术。是战国时连横家代表,担任秦国相以后,十九年出将入相,游说六国服从秦国。

(6)今秦已当路:当路,指当权。

(7)上谒求见苏秦:谒:名帖。上写姓名、籍贯、官爵和拜见事项。

(8)数让:数,屡次。让:责备,责怪。

(9)宁:岂,难道。

(10)苦赵:困扰赵国。苦:困苦。引申为困扰。

(11)舍人:家臣。王公显贵的侍从宾客或左右亲近的人。

(12)吾殆弗如也:我大概比不上他呀。殆:大概,恐怕。

(13)能用秦柄者: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柄:权柄,权力。

(14)无因以进:没有机会求得引荐。进:引荐。

(15)阴奉之:暗中侍奉张仪。

(16)客卿:在本国作官的外国人,以客礼待之,称为客卿。

(17)赖子得显:依靠你得到发达。显:有名誉有地位。

(18)感怒:激怒。

(19)仪宁渠能乎:宁渠:难道,哪里。《索隐》:“渠音距,古字少,假借耳。”

(20)文檄(音席):文书。檄:长两尺的木简,古代有征召或宣告等事,写在檄上传发出去。

(21)若:汝也。你,你的。

(22)而:你。

白话文:

苏秦已经说服赵王而得以去与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但是他害怕秦国攻打各诸侯国,在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暗中派人指引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以实现你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告诫门下的人不许为张仪引见,又让他好几天不......

历史对张仪的评价

1.张仪的历史评价

苏秦: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甘茂: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

李斯: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刘向: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司马迁: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诸葛亮: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左思:四海齐锋,一口所敌,张仪、张禄亦足云也。(李周翰注:四海诸侯虽齐锋攻秦,一言以说,乃能敌之。)

司马贞:仪未遭时,频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韩后蜀。连衡齐魏,倾危诳惑。陈轸挟权,犀首骋欲。如何三晋,继有斯德。

徐夤: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

温会:危轩重叠开,访古上裴回。有舌嗟秦策,飞梁驾楚材。

姚向:秦相驾群材,登临契上台。查从银汉落,江自雪山来。

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著。

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徐钧:再攻再相梁不悟,六百六里楚云何。苏秦反覆何须道,反覆如君事更多。

陈普:虎狼纵暴互奔驰,狐魅纷纭擅肆欺。三二百年天地裹,十棚木偶弄婴儿。

2.张仪的历史评价

苏秦: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甘茂:始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开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张子而以贤先王。 李斯: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刘向: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司马迁: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诈人也。

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

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

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 诸葛亮: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

左思:四海齐锋,一口所敌,张仪、张禄亦足云也。(李周翰注:四海诸侯虽齐锋攻秦,一言以说,乃能敌之。)

司马贞:仪未遭时,频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韩后蜀。

连衡齐魏,倾危诳惑。陈轸挟权,犀首骋欲。

如何三晋,继有斯德。 徐夤:荆楚南来又北归,分明舌在不应违。

怀王本是无心者,笼得苍蝇却放飞。 温会:危轩重叠开,访古上裴回。

有舌嗟秦策,飞梁驾楚材。 姚向:秦相驾群材,登临契上台。

查从银汉落,江自雪山来。司马光: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而仪、秦、衍最著。

苏轼: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邵雍:“廉颇白起善用兵,苏秦张仪善纵横。”

徐钧:再攻再相梁不悟,六百六里楚云何。苏秦反覆何须道,反覆如君事更多。

陈普:虎狼纵暴互奔驰,狐魅纷纭擅肆欺。三二百年天地裹,十棚木偶弄婴儿。

3.求吕不韦,张仪的历史评价

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夫张仪之行事甚於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太史公曰:不韦及嫪毐贵,封号文信侯。人之告嫪毐,毐闻之。秦王验左右,未发。上之雍郊,毐恐祸起,乃与党谋,矫太后玺发卒以反蕲年宫。发吏攻毐,毐败亡走,追斩之好畤,遂灭其宗。而吕不韦由此绌矣。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

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4.历史上的苏秦和张仪该怎么评价

苏秦和张仪都属于合纵连横家。是战国时期的著名说客。

自古褒贬不一,但大多是肯定的偏多。

首先是苏秦,他先于张仪拜别了师傅鬼谷子,下山欲谋求富贵,他看出了山东六国都无法与秦国匹敌,于是造访秦国,但是秦君并未看重他,于是归乡苦思,又得到亲友支持,最终重新游说山东六国,先后联合了赵、燕、韩、魏、齐、楚六国,然后根据他们各国本国情况加以分析,认为六国欲求自保就必须联合起来,秦国围一国,则余五国共援之。这样,山东六国暂时得以自保,但最终因为各国互相猜忌,个别大国又贪图便宜,终于合纵破裂,苏秦身死异国。

张仪则不同于苏秦,早些年也得到过苏秦的帮助,最终入秦,为人极有胆略,历史上有著名的“张仪欺楚”之说,骗的楚王割地、折兵、竟然还与强援齐国断交,实在愚蠢。屈原投江也是因为此事,有效的分裂了六国的联盟,为秦国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苏秦,大家都予以肯定。但张仪则被认为太“阴险”。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使。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5.如何评价张仪 在历史上张仪最后怎么死的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一说秦武王二年。他是魏国的贵族后裔,中途落魄了。据说,他是从鬼谷子和苏秦是同门,学成后游说各诸 侯国,主要活动时间是燕易年间,他的活动时间应该比苏秦早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在未发迹之前与苏秦的经历 很相似,他也是游走在各国之间。最初张仪的活动范围是在魏国,但是本国的国君不待见他,便转而投奔楚国,但因为自己出身贫寒,而被怀疑 窃取了楚相的“和氏璧”,张仪觉得受辱而离开了楚国,最后到达了秦国,秦国是张仪最后的归属,在秦国张仪找到了自己的战场。

公元前329年,张仪凭借出色的口才成为秦国的座上客,秦惠王很赏识张仪。春秋战国是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时代,是一个极其具有武士精神的时代 。所以,像张仪这样四处流浪于各国为各个君王效命是很正常的事,当初苏秦做燕的间谍削弱齐国为了燕昭王,前290年后才合纵攻强秦, 五国“ 合纵”攻秦,表面上看行动一致,为攻秦而集结军队,但暗地却各有各的打算。这给张仪的连横提供了绝好的时机,张仪游走六国,一个个拆解了 他们的联盟,为秦国一扫六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很多人说张仪狡猾阴险。其实,纵横家最务实,一切从客观出发,并以取得成功为目标。他们 是杰出的谋士和辩士,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只需要达到目的即可,不需要什么仁义道德,因此说张仪狡猾也好,能言 善辩也罢,他最后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

除去优秀的辩论能力,张仪其实是个很有理想的一个青年。当初他受辱于楚,就发誓一定要报仇雪耻,最后他真的做到了说明张仪是个有毅力的 有恒心的人,而张仪年轻时替人抄书的经历,则显示出他好学的一面。他遇到好词好句摘抄到自己的手掌和大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 ,时间久了,就集成了一本册子,后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刻苦学习。

君子见势而为,张仪是见势的君子,不是势利小人。在春秋战国纲常伦理都被无休止的战争和扩张给打破了,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无须讲求礼 节,更别谈忠义,但是张仪在辗转两个国家之后,却始终坚守在秦国,这不得不佩服他对秦国的忠诚。张仪能够留在秦国,除却秦国是个很多发 展前景的国家外,秦国的君主对张仪十分不错。很珍惜张仪,对张仪礼遇。当时,并不是所有有才的人都能够受到重用,张仪能受到秦惠王的赏 识实在是难能可贵,依托于张仪的才干和明智的秦王,遇见明君,三生有幸,张仪怎么能够不忠诚?

张仪为秦国破解了六国的联盟之后,又先后到齐国、魏国等地说服各国诸侯“连横”,实行亲秦的政策,变相地让秦国兼并了这些国家,为后来 秦国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奠定了不朽的功勋。秦惠王死后,秦武王上台,秦武王看不惯这个只会耍嘴皮子的张仪,觉得他满嘴油腔滑调又不务实 ,不重用张仪,张仪便又回到了魏国。最后在魏国去世,得以善终。

6.用几句话评价慨括一下历史上的张仪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立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纵横家张仪是一个大骗子,还是经常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

根据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却表明苏秦的辈分要比张仪晚了近一个时代,这里暂不论,我们本篇也抛开苏秦,单论张仪。

纵横家张仪只是一个大骗子?不止,他还是经常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

化解六国合纵联盟的张仪有多损?为秦国效力的大才,他排挤了3位,此事我们还得从公孙衍说起。

张仪挤走公孙衍。

商鞅被秦惠文王车裂之后,接替秦国大良造的是公孙衍,此人可以说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才,统兵打仗他在行,纵横谋略他出众,可谓是文武全才,秦惠文王也十分重用他,他为秦国大业积极奔走,凭借口舌之利,硬生生地让魏国割让了阴晋之地。

这块地方,对秦国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此地是秦国东进路上的一颗钉子,而公孙衍不费刀枪却帮助秦国给拔出了,秦王大喜过望,还把此地的名字改为了宁秦,意思是让秦国能够安稳得地方。

此后,公孙衍又把目光瞄向了当初被吴起率领魏武卒攻取的河西之地,于是带兵伐魏,魏国不能敌,就割让了河西之地给秦国以求和平共处,此外魏王还派人重金行贿公孙衍,让其退兵,公孙衍收下这笔不菲的金银珠宝,就建议秦王放下魏国,进攻别的国家。

但此时张仪去了秦国,立即对秦王阐述了公孙衍的私心,回过神来的秦王立即疏远了公孙衍,公孙衍感觉不妙,不得不离开秦国,去了魏国做了将军,此后公孙衍首倡山东诸侯的合纵攻秦,着实让秦国畏惧了一把,幸好张仪嘴皮子也够硬,硬生生地化解了这次危机。

张仪中伤陈轸。

公孙衍被挤走之后,另一个叫陈轸的纵横家又在秦国冒头了,同为谋士,又为一个主子做事,自然免不了争夺秦王的宠爱,看着秦王经常询问陈轸的意见,这让张仪很是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想办法治一治陈轸。

于是张仪在背地里对秦王说,陈轸有离开秦国,转去投靠楚国的打算,他积极奔走于楚国也是为自己谋划,大王要小心为妙啊。

秦王听到张仪的言论,很是生气,于是叫来陈轸询问此事是否为真,陈轸听到秦王询问,就知道是张仪在背后捣鬼,于是就对秦王大大方方的自己确实要投靠楚国。

秦王被陈轸的话说的一愣一愣的,就问为何要这么做,陈轸就对秦王讲了伍子胥的故事,说天下的君主都想得到忠臣,自己正是因为忠于秦国,楚国才会想重用自己,这让秦王恍然大悟,但秦王最终还是让张仪做了宰相,陈轸自知在秦国的日子不会好过,真去投靠了楚国。

张仪暗害樗里疾。

排挤了两位来秦务工的外来户,张仪在秦国如日中天,但又出现了一个人,让张仪很看不惯,此人却不同于公孙衍和陈轸,因为他是正儿八经秦国王族之人,秦惠文王的弟弟,嬴疾,又称樗里疾。

此人也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主,江湖人送外号“智囊”,搞外交十分有手段,并且领兵打仗也有一手,可以说是秦国王室中的佼佼者,但就是这样一个背景深厚的人,张仪也敢暗害,因为此人威胁了张仪的地位。

张仪害人那是一个不动声色,他先提高樗里疾在秦国的地位,然后再让秦王派樗里疾出使楚国,并且暗中请楚王向秦王请求让樗里疾担任楚国丞相。

不明就里的楚王,鉴于秦国强大的实力,还真这样做了,于是张仪趁机对秦王说,万万不可答应楚王的要求,不然樗里疾就会把秦国出卖给楚国了,这让秦王十分生气,结果樗里疾只能从楚国逃跑了,后来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把张仪给逼走了,樗里疾再次登上秦国舞台发光发亮,为秦国强大立下汗马功劳。

飞鱼说:

纵横家张仪只是一个大骗子?不止,他还是经常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具体张仪有哪些骗子的表现,可以参见张仪欺楚,这里暂不论),张仪凭借着秦惠文王的宠信,只要有人威胁到了他的地位,就会想方设法排挤,解决掉对自己权势地位有威胁的任何人,不得不说,张仪实非君子也。

化解六国合纵联盟的张仪有多损?为秦国效力的大才,他排挤了3位,公孙衍、陈轸、樗里疾此三人都是难得的人才,可能不少人对陈轸比较陌生,但此人曾凭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秦王谋划大事,也经常询问陈轸意见,足见此人能力之不凡。

从张仪的生平事迹,我们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纵横家的谋划多从主观政治出发,也就是满脑子想的都是利用混乱的国际局势,谋求自己的私利,朝秦暮楚,反复无常俨然是纵横家们的常态,这也是纵横家历来得到评价都很低的根源所在。

但也不能不承认,这些纵横家们确实有本事,他们的谋划虽然是为自己,但却能准确地把握君主的心理,让这些君主觉得他们的谋划确实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国家好,不得不说,纵横家们的嘴皮子,当真胜过千军万马。

为什么说战国纵横家张仪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张仪确实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但未必是小人。说他睚眦必报,是因为后来他用三寸不烂之舌把楚国耍的团团转,起因是因为他在楚国受过委屈,说他未必是小人,因为他一辈子都在为秦国效力,就算晚年离开秦国后,也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秦国谋利,可说是忠心耿耿。

张仪与苏秦同门,师从鬼谷子。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张仪出山后,首先去了楚国。有一次楚国一个相邀请很多人来喝酒,张仪也在其中,但是他运气不好,这个楚相丢了一块美玉,而他的门客都怀疑是张仪偷的,他们认为张仪穷困潦倒,品行不端,必定是他偷了美玉,于是楚相命人用鞭子抽他几百下,严刑逼问,但是张仪一口否定。楚相没办法,只能放了他。

回去后妻子见他浑身伤痕,埋怨说:你要是不学什么游说之术,能落得这个下场吗?张仪张开嘴,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说:当然还在。张仪说:那就足够了。

因为这次受辱,张仪一直记恨楚国,后来他使劲坑楚国就是这个原因。

芈月传张仪是好人还是坏人

张仪是秦惠文王的宰相,天下知名的说客,纵横学说的代表人物。他凭着一张嘴游说六国,让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占得一个个城池。然而没有实力相衬的诡辨时间长了却无以为继,后期他在列国能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少,在秦惠文王死后,被注重武力的秦武王逐走。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