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内容是什么?

麦兜
麦兜 2024-04-08 23:48:01

简述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扩展资料:

主要证据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1、海岸线

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2、两岸构造

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北美的褶皱山系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遥相呼应。

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都属于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3、相邻大陆

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

4、二叠纪时

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都处于热带或温带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陆漂移说

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产生

1910年初,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住院,一连躺了好几天,觉得有些无聊,于是就抬头看对面墙壁上挂着的一幅世界地图,看着看着,他的头脑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什么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弯曲形状竟如此相似呢?沿着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恰好能镶嵌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巴西的亚马逊河口大陆凸出的部分恰好可以填入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细看一下,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非洲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分。难道世界的各大洲原来是一整块的原始大陆,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才破裂了,经过长期的漂移而形成今天的样子?不,不可能,这或许是一种巧合。魏格纳随即丢开了在他当时看来“并不认为有什么重大意义”的念头。1911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魏格纳在一本论文集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根据古生物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过陆地相连接。这段文字记载促使魏格纳去证实自己最初的“直觉的闪光”,从大地测量与古生物学的范围研究地壳构造和运动,进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引发了一场被誉为“对地质学的影响可以和达尔文在一个世纪前对生物学产生的影响相比拟”的地球科学革命。

1912年1月6日,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从地球物理学的基础上论地壳轮廓(大陆与海洋)的生成”的讲演,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4天以后,他又应邀在马尔堡科学协会作了题为“大陆的水平位移”的讲演,进一步阐明了这种新的活动的地球观念:在古生代地球表面只有一个统一的大陆,叫泛大陆。在它的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叫泛大洋。自2.25亿年前的中生代以来,由于太阳与月亮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原始的泛大陆分裂成几块,并作水平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海陆面貌。

魏格纳的讲演犹如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一阵狂澜,立即引起了德国地质学界的震动。在那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地质学者都在议论这一假说,有人振奋,有人惶恐,有人赞同,有人责难。为了给大陆漂移说寻找更有力的证据,魏格纳于1912年至1913年第二次作横跨格陵兰岛探险,并苦苦思索许多理论问题。

关于大陆漂移学说?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是从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态的一把钥匙。地球表层是由一些板块合并而成.这些板块就像浮在海面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浆上漂浮运动。所谓板块构造,讲的就是这些坚硬的岩石板块以及它们的运动体系。地球表层主要有六个基本板块,板块是坚如磐石,其内部是稳定的,地壳处于比较宁静之中,而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激烈的地带,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脉分开,一半属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一半属于美洲板块。印度洋,也由人字形的海底山脉分开,使印度洋洋底分别属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所以,这些板块是由大洋岩石圈及大陆岩石圈组成,它包含了海洋与大陆。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它的动力来自何处? 目前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主要是地幔深处的热对流作用。地球深部的核心称地核,它是高温熔融的。它使地核外围的地幔加温,地幔温度很高,靠近地核的岩层也熔化。地幔下部的导热性不能有效地将地核的热量散发出去,使热量积聚,致使地幔逐渐升高温度,地幔物质成为塑性状态,形成对流形式的运动。地幔的热对流是在大洋中的海底山脉(又称洋中脊)处上升。沿着海底水平运动,到大洋边缘的海沟岛弧带,随着水平长距离运动而冷却,而沿海沟带下沉,又回到高温的地幔层中消失。

由于地幔的对流运动,使得漂浮在它上面的板块也被带动做水平运动。所以,地幔的热对流是带动板块运动的传送带。板块从大洋中脊两侧各自做分离的运动。这运动的板块最终总会有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陆板块之下,在碰撞向下插入处就形成大洋边缘的深海沟。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而形成的。因此,大洋底部的运动,形成大洋边缘岛弧海沟复杂的地貌,也构成大陆上巨大的山系,板块构造控制了整个地球的地表形态。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1880~1930)于1912年提出的学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海岸的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也称泛大陆),它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状况。

大陆漂移演示图

大陆漂移说有哪些内容?

20世纪以前,海陆位置固定论一直是地学界的主导思想,即人们一向认为海陆的变迁都是在原地垂直升降的,海洋和大陆的基本轮廓和相对位置是一成不变的。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提出大陆漂移理论,从此使海陆位置固定论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年轻的魏格纳在对地球仪的仔细观察中,发现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十分相似,而且这两个海岸在对应的位置上能找到对应的山脉,对应的矿山,后来,他又搜集了许多古气候、古生物的证据,认为大约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陆地,陆地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由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原始的大陆产生了裂缝。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东的旋转中,美洲陆块渐渐落后了,日久天长,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

然而,大陆漂移理论刚问世时,就遭到了许多地质学家的反对,直到20世纪50年代,古地磁学的兴起以及后来放射性同位素的发现,才为大陆漂移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各大洋中间海岭两侧的古地磁异常带,以及正向和逆向带都呈对称分布;两侧岩石的年龄也大致对称排列,而且离海岭越近越年轻,越远年代越老;再者,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这比大陆岩石年轻得多。

今天的人们对大陆漂移说不再怀疑了,但对造成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却有种种推测,莫衷一是。

大陆漂移的动力何在?有人提出了地幔对流的假说,认为地球犹如一只尚未煮熟的鸡蛋,地幔就是还能流动的蛋清,正是流动着的地幔物质提供了大陆漂移的动力。然而,地幔如何流动呢?地质学家发现,它处于一种“对流”的运动状态。所谓对流,简言之,就是物质的一种循环流动。举例来说,一壶水在加热过程中,就存在对流:直接加热点上的水,因升温而向上流动,然后再向四周流散开去,同时四周的水再向加热中心涌来,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壶中水的对流。与此相仿,处于高温熔融状态的地幔物质也是这样。

地质学家发现,在世界各大洋洋底的中部都有一列巨大的山脉,称为“大洋中脊”,恰似洋底的脊梁;中脊的最高处都有一条巨大的裂谷,这正是地幔物质的出口处。当熔融的岩流从裂谷中溢出时,低温海水使它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壳,分布在中脊的两侧,还未溢出的岩流则在洋壳下“兵分两路”,向中脊两侧运动,同时,“驮”着新的洋底一起移动;当“驮”到大陆与大洋交界处的海沟时,固体洋壳就“俯冲”下去,重新成为地幔的“成员”。这就是地幔对流的模型,它成功地充当了大陆漂移理论中的“牛顿”。

然而,有些科学家对这种作为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以及板块构造说基础的地幔对流模型颇为怀疑。他们认为,在该模型中,洋中脊和上升岩流是相互依存的,洋中脊是上升岩流的出口,有上升岩流的地方才有洋中脊。实际上,地质学家发现洋中脊并不是连续分布,而是形成阶梯的形状。令人费解的是,上升岩流怎么可能严格地随阶梯形的洋中脊转向呢?此外,洋中脊也不是固定在上升岩流位置,而是在自由移动着。譬如,非洲板块几乎被洋中脊包围,由于海底不断扩张,使得非洲板块不断增大,两侧洋脊的距离正在变大。对地幔对流模型威胁最大的要数阿留申海沟了,科学家发现那里的洋中脊正在俯冲进入海沟,这简直不可思议。那里的洋底探测表明,从洋中脊到海沟,洋壳岩石的年龄越来越小,这分明是发生了洋中脊的俯冲,这与传统的模型恰好背道而驰。

这些反常现象预示着,以往的地幔对流模型并非完美无缺,大陆漂移的动力源之谜尚未完全揭开,它期待着新的地幔对流模型的诞生!

大陆漂移学说的简要内容,意义和提出时候的年代是什么?

分类: 教育/科学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解释清楚是谁提出的,什么时候提出,主要内容是什么(简要概括),大陆漂移学说的 意义。

谢谢!

解析:

赫次勒及福各特( Heirtzler and Volgt , 1971 )曾根据平行于中洋脊的地磁异常分析大陆飘移及地极回移。他们讨论之衣饰这样一个分析涉及很大数目的变数做结论。但是他们将大陆飘移定义为″嵌有大陆于板壳之间的特殊运动情形″而简化了他们的结果。这个观念的简单延伸可以容许将″海洋飘移″定义为嵌有海洋于壳间的特殊运动情形。板至少太平洋的一部份显曾参与这样的运动。大多数的证据显示自中生代以来至少中太平洋的一部份也许″嵌在″一块板壳之内曾经向北迁移大约20度或2000公里以上。这个赫次勒-福各特观念可以更进一步的延伸如注意到已知海洋及大陆地区的张裂屿扩张明显地是由深置的张力所致。因此,我们可以说″海洋漂流″及″大陆扩张″为对偶于大陆飘移及海底扩张的现象。一个类似性质的证据发现在非洲张裂谷中谷中的火山作用在组成及体积上下都不同于海脊中央的情形,这指出至少在某些情形扩张大陆之下的地热梯度比扩张海底之下者要低很多。

麦克道加尔分析生成上下与海脊峰顶有关地区中玄武岩流的发生。杜威及柏德分析过载板壳边缘的蛇纹复岩体上冲带如在纽芬兰者所扮演的角色。波斯哈得及麦克法兰认为加纳利群岛并不成为非大陆的喷出的独立巨大火山岩体。此地区的地壳组成形成一个完整普系的岩石类型,范围丛海洋的,到大陆的物质,指出那个地区有一个复杂的岩浆构造史。总之,纯粹大陆动态及海洋动态之间的区别显然并不如一度想像的那么明显。很多大陆的动态为海洋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很多海洋的动态亦为大陆内类似动态的复制。因此所有地表动态的有因机动体系必位海洋及大陆之下深处,在一个比最老的大陆更老的全球性统一系统之内。

回目录

大陆飘移、岩浆活动、与全球地热形式

因为大陆飘移几常与岩浆活动相连发生,而岩浆活动则几沿着全球性最大热流量的发生,指出在这三个现象间有一个有因的关系。斯克雷特及法兰契图 Sclater and Francheteau, 1970 ) 由一个全球性的分析认为正在扩张的板壳的交面"海洋 "岩石圈散失的热其总量可达地球的总平均散湿热的百分之四十五。部份散失也与下移板有关。朱里安( Julian, 1970 )发现刻马得克群岛附近下移层板之外的低黏性地区中的分融造成至少四公里/ 秒相当大的大的震波速度增加。宇津( Utsu, 1967 )等人有分析过其他有关大陆飘移与全球地热形式之间关连的问题。这些分析中没有一个对地球的地热动态到底是如何与大陆飘移及海地扩张和隐没板壳交面处的岩浆活动相关提供完全满意的解释。重组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比盘古大陆更早的神秘超大陆)科学家推测2亿年前曾有个盘古大陆的存在,然而比之更老古老的大陆分布状况使中是个迷。由于最近南极大陆的地质调查工作陆续获得成果,于是六亿年前亦有个超大陆的存在的推测便逐渐浮上台面。以下探讨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移动状况,重组六亿年前的大陆。

(一)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分布状况

盘古大陆不是一直存在于地球历史中。我们知道在盘古大陆之前,大陆早已分和数次,但由于无法获得古老海洋的资料。因海洋会隐没到地球内部,所以现在的地球表面找不到2亿年以上的古老海洋地壳。所以科学家很难精确重现盘古大陆之前的大陆分布。

在盘古大陆即将形成前,盘古大陆可分为北边的劳拉西亚(Lartasia continent和南边的刚瓦纳(Gondw *** and)。北边的劳拉西亚视现今北美大陆合一部份的欧亚大陆;南边的刚瓦纳是非洲、南美洲、南极、澳洲等大陆与印度次大陆所构成。欧亚大陆的大部分是由较小的陆地碎片藉著板块运动所拼成。而要重现比盘古大陆分布状况,则先找出劳拉西亚大陆西岸,即现在北美洲大陆西侧6亿年前地质构造的某些片段。因为当时北美洲大陆西岸的地质构造,可能试伴随巨大陆块的分裂所形成。

回目录

(二)复原6亿年前的超大陆

经人们的调查,以南极大陆沿着东经150度分布的南极横贯山脉为界,分为东西南极两部份。西南极是6亿多年以来许多互相接附的陆块集结而成。东南极则是6亿年前的大陆,其地质构造与北美大陆西侧的地质相同。而澳洲大陆东南也发现同一地质构造。又南极大陆和澳洲大陆皆为刚瓦纳大陆的一部份,这也暗示了北美大陆西侧曾与刚瓦纳大路相连。

此外,科学家也发现在东南极发现了北美洲大陆东侧纵惯南北的格伦尔造山带之片段,其造山带为10亿年前所发生的,由此可之北美大陆和东南极在6亿年前是相连的。所以根据过去有关的大陆分布研究科学家推论:6亿年前有个超大陆存在,而其反侧有一片超大洋,非洲大陆东侧、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的沿岸就林接着这片超海洋。

回目录

(三)从超大陆的分裂到盘古大陆

而在超大陆形成后,开始以顺时针方向移动。约五亿年前,超大陆的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陆开始连接处分裂,使超大洋缩小至不见。而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则转到东南极和印度次大陆组成刚瓦纳大陆。同时北美大陆也从南极大陆和澳洲大陆这一路块分裂开来,沿着顺时针方向在刚瓦纳大陆周围移动。接着北美大陆又接上了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此一陆块。于是陆块再度聚集,在2亿5000万年前形成盘古大陆。由6亿年前的超大陆到盘古大陆至今,大陆聚合了两次此种陆块一在聚集、分裂的过程为「威尔逊循环」。

回目录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目前主张大陆漂移说的学者都是根据地质上的研究,提出下列的证据,说明大陆曾经是漂移过的。

古生物学的证据

世界上很多生物分布在同一时代的不同大陆之上,大陆间有海洋阻隔,但是这些生物都无法飞越或游过其间广大海洋的。一种石炭二叠纪的羊齿植物名叫los sopteris现在南美洲、南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各地。因为这类植物的成熟种子很大,无法由风越洋吹送,所以可以证明这许多南半球的陆地原来是相 连的。又有一种二叠纪的大爬虫Mesosaurus,和另一种三叠纪的爬虫 ynognathus只见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南非洲,如果这两类爬虫能游水,就不会只在上述两洲的南部出现,这可以证明这两洲原来是相连的。另外有一种大爬虫名叫 Lystosaurus,完全是陆上的生物,无法游泳渡海。但是这种爬虫类曾在南非洲、和南极洲的三叠纪地层中被发现,也在中国、印度,苏俄等地发现,这可以证明各大洲原来是相连在一起的大陆,以后因漂移而分散。虽然有人试图以各大洲间曾经有陆桥相连来解说这许多生物的普遍分布,但是海底地形测量并未发现在海底有轻的大陆地壳存在,不能证明有沈入海底的陆桥。再就生物演化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大陆曾经漂移的证据。哺乳类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胎生类(Placental),一是有袋类 (Marsupial),就化石研究的记录,有袋类先于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在七千万到一万万年以前,有袋类动物遍布地球上各地,表示当时地球是连成一块陆地,在以后的几百万年内,胎生类动物出现在地球上,他们生性凶残,就把有袋类吃食殆尽。但是约在七千万年以前的时候,大陆开始分离漂移,有的分开后又在重合,只有澳洲大陆分开后就不再和其他大陆相连,因之库克(Cook)船长在1770年登陆澳洲时,发现的哺乳类都是有袋类动物,这也是目前袋鼠只有在澳洲生存的原因了。

回目录

大陆边缘的吻合

英国的布拉德(Edward Bullard)等人在1965年利用电脑计算,以大陆斜坡的中心(约500寻或九百公尺的深度 )为基准,把大西洋东西两侧的陆地接合起来,可以拼凑的非常吻合,好像拼七巧图一样的完善,同时两边陆地上的岩性和构造也是非常吻合,好像原来是一张报纸,现在被撕成两半一样。地质构造和其他的证据很多地质现象在大西洋一边的海岸突然中止,而在其另一边的海岸又告出现。例如东西向的褶皱山脉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突告中止,但是在南美洲阿根廷的布宜艾诺斯(Buenos Aires)又有同样构造的山脉出现,其他的构造和岩石性质也在大洋的两侧可以彼此配合,北美洲的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 )向东北延到加拿大的纽芬兰突然中止,而越洋到爱尔兰( Ireland)的海岸又再度出现。古生代早期发生的加里东尼亚(Caledonian)山脉更可以说明这个情形,这个山脉呈东北向延伸,由挪威、格陵兰的东部向西南,延经英国的威尔斯及苏格兰,到达北美洲的纽芬兰和新英格兰地区,直达非洲撒哈拉的西北部止。此外有很多的金属矿带包括锰、铁、金和锡等,都可以在大西洋的两边陆地上彼此遥相接连。最重要的一点是大西洋两侧陆地的地质相同情形只有发生在白垩纪以前的地层中,因为大陆漂移是相信在侏罗纪时候发生的。

回目录

冰川作用的证据

约在三亿年以前古生代的后期,南半球有分布极广的冰川作用,曾在南美洲、非洲、澳洲、印度、和南极洲发现。由冰川沈积物所指示的冰川流动方向,可以证明是由当时拼合起来的南半球大陆内陆为中心,向四方流动的,这些地方除南极洲外目前都接近赤道,不是寒冷的气候。同时在北半球的陆地上,同一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没有发现冰川作用,再根据植物化石可以证明该时是热带气候。这种事实很难用大陆固定的说法来解释,然而却可以证明当初大陆的位置和现在一定不同,以后必有漂移作用发生。

回目录

古气候学的证据

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的煤矿,证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定是湿润的植物繁殖区。北半球有很多地区有广大的古生代晚期所造成的煤田,表示当时这些地区都是植物丰盛的热带沼泽地区,后来由于大陆漂移而移到目前的地理位置。很多岩盐和风成砂岩再美国的二叠纪地层中出现,证明在当时这里必定接近赤道而气候十分干燥。这许多地质现象的存在,都可以指示过去的气候带应该和现在的地理位置不配合,而大陆是曾经移动过去的。

回目录

古地磁和磁极的移动

到了1950年代,有两种新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发展,对大陆漂移说的发展造成一个转捩点,这就是古地磁(Paleomagi *** )和海底地质和地形的研究。有许多岩石在形成时带有弱磁性,岩石和矿物的具有磁性来自地球的磁场(Magic field)。地球的磁场可以假设地球中心有一块磁铁,具有一个磁轴(Magic Axis)和两个磁极(Magic Pole),一为指向北的磁北极,一为指向南的磁南极。地球的磁轴并不和它的地理轴或自转轴一致,两者约成11度的交角。地球磁场的真正产生原因还不十分明了,一般书上都根据自发的电磁波发电机(Self-exciting Dynamo)的原理来说明之,这是美国的埃耳赛(Walter Elsasser)和英国的布拉德(Edward Bullard)所创立的。

在火力发电厂中,蒸汽推动一个导电体,再在一个磁场中转动,就可以产生电流。地球内部的外核是产生地球磁场的主要可能场所,因为外核是流体组成,其铁质的成分又是良导体。这个具有导电性能的外核对著包围在外面的地函发生转动,在原有的小型磁场中就可以产生电流,由这个电流可以产生地球的磁场。因为这个电流造成其本身的磁场,所以名之为自发发电机。这个作用的发生需要一种或多种的能源使具有导电性的铁质流动性外核发生对流性的转动或运动,由此产生电流,增加磁场的强度,再进而增加电流的强度。如此交替进行,最后可以使对流运动、电流和磁场达到平衡的状态,这就是自发的发电机原理。一般认为地核中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可能是主要的热源。地球的自转对地球磁场的产生有重要关系,所以磁轴和地球自转轴的位置很接近。

大陆漂移说的复活得力于古地磁(Paleomagi *** )研究所提供量的方面的证据。古地磁研究保留在磁性岩石或矿物中的地球古地磁场,所以也名为化石磁性(Fossil Magi *** )。当岩浆冷凝结晶到某一矿物的居里点温度以下时,这个矿物就开始具有磁性,名叫自然存磁性(NRM,Natural Remanent Magi *** )。在这矿物中南北磁极的排列方向和当时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排列方向相同。在沈积岩造成时,其中所含的磁性矿物也可以产生存磁性,其磁极的排列也和当时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排列方向相同。在1950到1960年间,地球科学家在各地采集岩石标本,决定其地质年龄和存磁性,以重建以往地球磁场的演变史,这就是古地磁的研究,由此研究可以得到三项重要发现:

磁极的移动(Polar Wandering),

地球磁场磁极的倒转( Magic Polarity Reversal),

海底地磁异常带的对称性排列。

根据岩石中存磁性方向的测定可以决定这个岩石造成时地球磁极排列的方向和纬度的位置,这是由岩石中古地磁的磁偏角(Magic Declination)和磁倾角(Magic Inclination )以及磁场的强度来测定的。由古地磁研究所测得若干大陆在不同地质时间的磁极位置,结果发现所测不同地质时间所成磁性岩石的磁及排列和位置并不相同。如果把某一大陆的磁极位置按其时代顺序相连,就得到一条连续路线,最后的终点就是现在的磁极位置。这条连线名叫磁极移动路线(Polar Wandering Path),解释磁极的移动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地球的磁性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位置这就名叫磁极的移动。一是磁极不动,而是大陆对著磁极而言,有相对的移动。虽然磁极可以移动,但是规模极小,可以说磁极和地理极的相对位置是仍旧一致的。所以另一个容易接受的学说是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磁极的移动,实际上市由于大陆的移动所造成的。

北美洲的磁极移动路线和欧亚大陆的磁极移动路线并不一致,如果磁极曾在移动,则各大洲在每一个地质时代所示的磁极应在同一位置,但是实际的测量,这个个磁极在不同的大陆上有不同的位置,因之证明只有大陆可以相对运动,地球上的磁极不可能作有规则的移动而最后聚合在一点。因之一种合理的动力学上的解释是磁极是不动的,而真正在移动的是含有这些磁性岩石的大陆,所以大陆漂移说得到第一次的量的证实而复活了。在侏罗纪以前的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磁极移动路线的曲线外型大致相似,如果把北美洲的路线向欧亚大陆移动约三十度,两条路线就可以彼此相合,这是大陆未漂移以前的情形。到了侏罗纪以后,因为大陆漂移开始,大西洋开始生长,以后这两个大陆的磁极移动路线就不能再一致了。此后在南半球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磁极移动的证据,不过不同的大陆有不同的移动路线。

回目录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说的来由,是根据下列的事件观察:

(1) 地震带的分布。

(2) 海底的扩张。

(3) 大陆的移动。

(4) 地球的构造。

1-1 在各地可轻易的找到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

纽西兰南岛是由太平洋板块及澳洲板块相撞而形成的。要了解上述的原因,必需研究纽西兰附近海底的地壳变动,在北岛东边有个与北岛大致平行的希克兰基海沟(Hikurangitrench),顺著这海沟的方向,向北又有个东加克马得海沟( Tonga Kermadee trench),在这东加克马得海沟的西边,有一个与此海沟平行的东加克马得洋脊,这个洋脊的南边即是北岛;另一方面,由南岛向南找,亦可找到一个马克奥利洋脊 Macquarie ridge),在马克奥利洋脊及南岛连线的西边有一个与此方向平行的类似海沟之深海。

扩大来看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在南太平洋上,有个由南美附近的东太平洋垄起( east Pacific rise)向西移动的太平洋海底---太平洋板块(Pacific plate),在印度洋上也有一个由印度洋中洋几项东移动的印度洋海底,---澳洲板块(Australia plate),这两个板块来到纽西兰附近便撞在一起,于是太平洋板块就在北岛东边的东加克马得海沟和希克兰基海沟没入澳洲板块的下方,而南岛西边的深海部分则是澳洲板块没入太平洋板块下方。

由于纽西兰的南岛及北岛,以及阿尔卑斯曾的走向都是东北西南向,因此由东边挤过来的太平洋板块及由西边挤过来的澳洲板块相撞后,会在岛上形成挤压力,这挤压力可分解成与断层成直角的及与断层平行的两种力,前者成为对断层的推力,后者则成为右错力,前者使南阿尔卑斯山脉垄起,后者使阿尔卑斯山脉向右移动,换言之,作用于纽西兰,尤其是其南岛的力是来自太平洋板块及澳洲板块的挤压。

回目录

(二)理论的原理:

地球表面由几个厚度约为一百公里厚之板块组合而成的,由于板块移动时不会变形,所以在交界处产生各种地质现象。

2-1 大陆漂移说的确立: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表面是由几块会移动的板块所覆盖,此理论对地球科学界的发展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在任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科学中心所长的约翰.兹卓.威尔森博士对于大陆漂移说有很大的贡献,他曾在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1963年4月号)中,发表大陆漂移学说的论文,他由1960年古地磁学( Paleomagic)发现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后又根据拜恩(Frederick John Vine)及马修斯( DrummondHoyle Mathews)的海底扩张论文,其内容是借由海底扩张来说明大西洋中洋几周围的地磁异常现象。

2-2 板块间运动的证据:

固定不动的高温热点、轨迹及数目暗示著板块移动。所谓热点(hot spot)就是位于地函深处的高温点,它是一个固定在地球上的点,例如位于夏威夷岛下方的热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载著夏威夷群岛的太平洋板块正对著热点由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大西洋中洋脊可能是热点连成线状而形成的,载著美洲大陆的西大西洋板块正向西移动。

回目录

(三)板块学说的再讨论

3-1 板块与板块间的运动包括:

(1) 互相远离

(2) 错动

(3) 碰撞

3-2 所造成的现象:

(1) 板块的成长

(2) 板块的错动

(3) 板块的沈降消失

3-3 所发生的位置:

(1) 扩张性边界

(2) 错动性边界

(3) 收敛性边界

3-4 所存在的地方:

(1) 中洋脊(mid-ocean ridge)

(2) 转形断层(transform fault)

(3) 海沟(trench)

回目录

关于大陆飘移

一、古地质学提出的“盘古大陆“的模型验证

西元一九一二年,德国气象学家华格那( A . Weagner )创大陆漂移说,主张: 现代地球上所分布大陆,在古代都连在一起,称之为盘古大陆( Pangaea ),此大陆到中生代时开始分裂向四周动,而形成新的海域。

最近据古地磁学的研究,对古生代末期的二叠纪之盘古大陆形状提出了三个模型,这些模型已分别就地质学、骨气后学的观点加以验证。

盘古大陆可分为由现在的北美、非洲、欧亚三个大陆连结成的劳亚古陆( Laurasia ) ,以及由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南极洲等五个大陆连成的岗瓦那古陆( Goundw *** and )两个部分。而与古地质学所提出的三个盘古大陆之模型的相异处,就在于劳亚古陆和岗瓦那古陆的相接之处。经验证的结果,认为两大陆相接的地方,相当于现今的非洲西北和欧洲西南边之模型,最合乎地质学及骨气后学的理论。

回目录

二、观念的演化

大陆漂移的假说假设地球地壳如大陆一般大的板块至少在过去二亿年里曾保持他们的形状但却彼此的相对移动或漂移。这些观念基于全球性的古地磁分析加上其他类型区域性及全球性的研究已经相当确定。

大多数早期的大陆漂移观念与杜托特( Du Toit ),泰罗( Taylor ) ,及威葛纳( Wegener )相关连。近代的说法通常与蓝科恩(Runcorn ) ,布拉德( Bullard ),布雷克特等( Blackett et al. ) 爱萨克等( Isack et al. ) 。

漂移前构形中南半球的诸大陆,非洲、澳洲、南美洲、印度、及南极洲,在侏罗纪(大约一亿五千万年前)时期聚集在南极洲周围而构成岗瓦纳古陆,其余的大陆则聚集成劳亚古陆。在其他的构形中,所有的大陆形成单一的漂移前超级大陆即盘古大陆。一些观念指出单一的漂移前构形及一个超级大陆的单一分裂可能过分简单并且在时间上受到限制达一种程度以致于基本观念上必需补充下述的情形;曾有一连串超级大陆的存在他们在不同的全球地表构形中重复的分裂而又重新的结合。

由这些及其他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一)大陆漂移及地极回移是地球内部动态的地表表征;(二)这些现象至少发生在过去二亿年里,并且可能发生在地球的整个生命中;及(三)对地球内部几何学及力学未有充分的了解以致于容许对大陆漂移及地极回移之推动机动体系的性质有个完整的定义。

回目录

三、大陆漂移的其他地球现象

大陆漂移常和其他的地球现象连带发生,譬如海洋及大陆张裂,岩浆活动,及其他与构造岩浆活动相关连的现象。快速地极回移在强裂的构造岩浆活动期间发生。此时也有较多的地磁极倒转发生。

大陆漂移及相关连的地球其他现象有如海洋及大陆张裂,岩浆活动,快速地极回移,及地磁极倒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这些其他地球现象活动的时候为什么大陆漂移并不一定发生?全球推动机动体系,能如此特殊且能作用如此之久,其几何、机械、热、极化学特性究竟为如何?

马丁( Martin, 1971 ) ,麦克英泥及路克( McElhinny andLuck, 1970 ),贝克( Beck, 1970 ) , 罗多福( Rodolfo, 1971),袁格( Yungul, 1971 ),哈瑟登( Hatherton, 1969),叔伯特等( Schubert et al.,1971 ), 狄慈及霍登( Dietz and Holden,1970 ),麦克英尼( McElhinny, 1970 ),菲赤( Fitch, 1970),费尔布瑞奇( Fairbridge, 1969 ),泽夫立兹( Jeffreys, 1970 ),白罗梭夫( Beloussov, 1970 ),凡男德及穆尔( Van Andel and Moore, 1970 )等人分析过这类性质的问题。